从“孟母择邻”说开去……
文/逯家驹
“昔孟母,择邻处……”这脍炙人口的《三字经》中之“警句”,几千年来就被祖祖辈辈数代人熟谙且践行着。在《国学》得到平反、昭雪的今天,一代新人也正继往开来,认真去“择邻”而处。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
选择一个好邻居,与之和睦相处,抑或挑一个好人同他交朋友,这本无可厚非。然而窃以为,这并不是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而是如履薄冰的被动、无奈之举。即怕没有好邻居而接受坏的影响、不与好人接触而学坏。
总之一句话,“怕”字引领着意识。
世界是多元的,好人占绝大多数;当然坏人也确实存在。但是,坏人决不是天生的,也都是由好人转化的。为什么转化?我认为有很大成分是我们这些所谓的“好人”对他们的漠视所致……
当他们的情绪受到某种因素干扰时,当他们的思想、信念出现摇摆不定时,抑或做错一些事情时,我们只要轻轻地拉他一把,完全有可能拨正他人生的航线,不致使其误入歧途,越走越远。可惜的是,恰恰由于我们的“择邻”之举,使他们未得到及时的帮助,而导致另一种结果。如果我们确认自己是个好人,那么不妨找个所谓的坏人做邻居或交朋友,用自己的言谈举止和人格魅力去带动、感化和改造他,把他尽早地争取过来。这样,不但使自己拥有了厚重的成就感,还会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品位。
也许有人在戏谑我,说我太傻了。理由是,整个社会都在倡导“不和陌生人说话”,你却胡说什么与坏人做邻居与坏人相处,你是不是有病?其实我不是不知道自己“有病”,然而,只有更多的人像我这样“有病”,社会才能和谐,人际关系才能和睦;歹徒才不能司空见惯,正气才不能遭遇冷落;家门忘锁也尽管安心上班,孩子走失也大可泰然处之……因为,屈指可数的几个所谓的“坏人”都因我们没有“择邻而处”而没有导致他们孤立,绝望,因而也没有使他们在没人搭理没人关心的恶劣境况下越走越远以致最终成为我们的敌人……
众所周知,没有一个人自懂事时起就立志将来做一个歹徒的,只是由于偶然的因素而暂时扭曲了心理而已。倘若我们及时地发现,同他做邻居、同他处朋友,不愁他不变成一个和我们一样的人,我们的法律,也没必要等到他们违法之后,才行使权力对他们实施所谓的“绳之以法”,因为那叫事倍功半,那叫本末倒置。这,想必智商一般的人都不会不明白……
等国人把“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个人为制造的,提醒人与人一定要拉大距离的鬼话抛到九霄云外,才有可能迎来社会和谐的曙光。也就是说社会和谐,人们友好、真诚地相处,不是靠监控探头,不是靠警察、靠法律;而是靠一颗与人为善的心,靠“天下皆兄弟”理念的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