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山青水秀”与“山清水秀”
文/陈生
我的微信昵称是“山青水秀”,是一首歌《山青水秀》的歌名。
曾从一篇文章中读到“山清水秀”。世间果然有真假孙悟空。
查了一下百度才知道:原来在全国小学课本里使用了40多年的山青水秀,在1995年被改为山清水秀了。
百度上关于山清水秀,大致有下面六种说法。
说法一:山青水秀,不符合成语主谓并列结构。山与水并列,青与秀不并列。青表示颜色,秀只表示性质状态。若改青为清,则清与秀都表示性状。所以,用清秀装饰山水,工整而规范,非常匹配。
其实,用青秀装饰山水,才“工整而规范,非常匹配”。四字主谓并列成语结构,只是许多种成语结构中的一种。成语结构的复杂性,说明成语的形成不是千篇一律,各有其含义与特色,不拘于某一形式。
如果说山青水秀,不适宜住在主语并列、谓语也并列的“主谓完全并列结构”的别墅,那么咱们可以让它住在主语并列、谓语不并列的“主谓不完全并列结构”的土坯草房。这就避免了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如是,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且也给了它一席立足之地。
山青水秀一词非常达意,言简意赅,所表述的意义非常明确。它的正义(正确的意义)十分明了:山的颜色是青的绿的,水的秀美是“千丈见底”。这些就足够足够了,不需要完全并列。
况且,山青水秀可理解成秀水青山,离很远就可看到山是青的绿的,或者看到这个词,也可以想象出山是青的绿的,立马就有了心旷神怡的感觉,这种惬意无法用文字可以表达出来。
山青水秀作用生动简洁,形象十分鲜明,它为人名正言顺。
若把山清水秀理解成秀水清山,则乱套了。用清形容水,好理解,因为有清水和不清(浑)水之分。而用清形容山,费解。清与浊相对立,难道有什么“清山”、“不清山”、“浊山”、“不浊山”的奇谈?这在感觉上特别别扭,有一种不可名状的难受。
山清水秀形象模糊。总感到这“清山”是水了吧唧、湿漉漉、不干净、不靓丽,好似云遮雾罩一样。
说法二:山清水秀的清,有清幽、幽静之意。清与秀相合,即清秀,非常匹配。(前面已经说了一次非常匹配。)
请注意:“清秀”一词,在中华文化宝库中已经储存了5000年,绝不是你们从一个所谓的成语中挤出来的,更不需要你们去匹配出来。你们牵强附会的行为是迂腐表现。
只讲匹配,不讲感受,有点儿偏颇。所谓清幽、幽静,都有一个幽字,幽的含义是“深远;僻静;昏暗”。如何才能感受到幽呢?若不进入到深山密林里,怎么会感受到幽呢?想感受到幽的山,一定是满山遍野长了大树的山。如果只是长了青草或苜蓿或禾苗的山,就会对你横眉冷看,认为你偏心眼、叶公好龙、挑肥拣瘦,你不爱俺这种山。山青水秀对所有青山都爱,一视同仁,没有亲疏贵贱远近之分。只要是青山,不论它是清幽还是不清幽,也不管它是幽静还是不幽静,一句话,不管青山是幽还是不幽,就都爱。
有人说山清水秀的清,有“清新”之意。注意:这种清新的感受对象,只是山中或野外的空气。判断山中或野外的空气清新或不清新,是靠嗅觉器官鼻子来完成的。如果那山有雾霾或有瘴气,你还有清新的感受吗?但是,雾霾或瘴气却丝毫不会影响到山青水秀,因为判断山青或山不青,是靠视觉器官眼睛来完成的。
综上所述,山清水秀只是一个让人扼腕长叹的发育不全的早产儿。
山清水秀的正义,有严重缺陷。
说法三: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语言规范类权威杂志《咬文嚼字》也多次刊稿指出:山清水秀是“正确”的。
言外之意,山青水秀是错的。它有啥错?仅仅因为它不符合“主谓并列结构”就错了?他有正义性,仅此一点,就无可挑剔。只从匹配、结构、性状方面搞出山清水秀,单调、乏味、枯燥、不新鲜。我国使用了40多年的山青水秀,既有颜色、又有性质状态,两全其美,十分完备,具有多样性、优越性、直观性、欣赏性,生气蓬勃,无可厚非,完全没有必要非让一个不足月的有缺陷的山清水秀取而代之。
请你们不要在鸡蛋里,挑骨头。
说法四:山青水秀,误用了“青”字。
这种说法无疑是错误的。倒是你们错用了“清”字!
从 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起,直到1995年,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在小学课本里一直沿用山青水秀,无人有任何异议,就连大文豪郭沫若于1978年6月12日去世前,也无异议。
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人士、“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良心”、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多届主席、荣获“人民作家”称号的巴金,在他的散文《我的眼泪》一文中写道:“我出生在温暖明媚的国土,我又来自山青水秀的江南。”这么有名望的人,难道也会犯什么“误用”的低级错误?真乃贻笑大方也!巴金这句话充分地抒发了他的爱国热忱和情怀,完美地表现了他的鹤立鸡群的才华,恰如其分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美丽画卷。这种文化上的修养和造诣,不仅颇有,而且极深。有人妄想用“误用”来抹去巴金头上诸多的光环,可笑。

被誉为“英雄史诗”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杜鹏程,在1954年出版的《保卫延安》第一章中写道:“毛主席和工人、农民,常常在这山青水秀的地方,谈论生产方法跟收成的好坏。”这句华而又实的话,不仅把毛主席和工人、农民的鱼水之情,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且肯定了延安是山青水秀的好地方。我为祖国到处都是山青水秀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我真的奇了怪了,怎么都是有名望的人,如巴金、杜鹏程、《山青水秀》歌词作者等名人,“误用”了山青水秀呢?只用什么结构、匹配、误用,贬毁山青水秀,没啥说服力,所以你们就多次“咬文嚼字”刊稿,隐晦地说“山青水秀”不正确。
但是我认为,没有从正义上去否定山青水秀,那就足以证明山青水秀是被认可的,毋庸置疑。
说法五:山青水秀,没有这个成语。
说这种话的人,孤陋寡闻。
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发行的1985年第一次印刷的《汉语成语大词典》第1001页左侧关于“山明水秀”词条指出:【山明水秀】出自宋·黄庭坚《蓦山溪·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也做〔山青水秀〕。意思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山青水秀”就是成语,板上钉钉。
当时参与成语大词典编纂的35人,都是文化界的精英。为什么他们没有“也做〔山清水秀〕”呢?难道是漏编吗?他们一定是考虑到:“既生瑜,何生亮”;或山清水秀不配成语称号;或它的正义有缺陷;或把它作为成语,会误人子弟。
有人说:【山明水秀】也做“山清水秀”。这是对《汉语成语大词典》的篡改。
有人说:由“山清水秀”引出“山明水秀”,这种无知者的诳语,竟然出现在百度上!不可思议。
现在,我们再来掰饽饽说馅儿。1983年版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的《现代汉语词典》第137页左侧,最下边关于成语词条说:“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这个成语定义中并没有强调什么结构、匹配。但是,它却明确地强调了一个“词组或短句”,只要符合“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就可以成为成语。山青水秀在新中国已经使用了40多年,符合“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意思精辟,也定型了,它被收进《汉语成语大词典》,理所当然、顺理成章、名副其实。
山青水秀永远都是最容易被人们认可、接受、使用的成语。它当之无愧!
说法六:山青水秀与山清水秀,根据习惯,都可以流行使用。
虽然,山青水秀是正宗名牌,山清水秀是假冒伪劣,但是,不影响使用,可依个人爱好定夺。不过,凡是使用“山青水秀”者,皆独具慧眼!然而,就像有人喜欢抽烟,而另有人不喜欢抽烟一样,俺不希望再有山清水秀“正确”的说法,切莫以次充好!
我看“山青水秀”中的“青”,越看越爱看,因为它帅气、秀气、灵气,赏心悦目;
而看“山清水秀”中的“清”,由于它多了一个三点水,就难免显得丑陋、粗俗、愚笨,猥琐不堪。
但是,把“清”字用在其它任何地方,我都喜欢,尤其是《清字歌》中的十个“清”。
我要为山青水秀的正义、正名而争!
我要为山青水秀鸣不平,山青水秀何罪之有?
我要大声疾呼:山青水秀无故遭贬,是十分冤枉的!
我要振臂请求:在全国小学课本里,重新恢复使用山青水秀!
我知道我是无名之辈,言微力单,是蚍蜉撼大树。但是,弘扬中华文化,匹夫有责。
我衷心地希望那些认为我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有识之士,能挺身而出,大力支持我,让我如愿以偿!
我是永远不会使用“山清水秀”的,因为它不“工整而规范”,因为它的正义有缺陷,因为它是“并列结构”的畸形儿、不伦不类,更因为它是“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作者简历
陈生, 男,生于1945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当过工人、技术员。后改行当教师,主要教授初中平面几何。是中教高级教师。2005年于长春市第59中学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