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诗词应如何写才有诗味
文: 邓寿康
诗词是一门艺术,要写好确实比较难,许多人总觉得自己的诗写得枯燥无味。因此有很多诗友问我:邓老师,诗应该怎样写才有味?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要讲清楚讲好却不是那么容易。

什么叫诗味?就是诗人创作的作品所能带给读者的各种美感。这种美感是蕴含在诗境里的,它包含意象、情感、语言、技法等各种要素。
怎样的诗才算有味?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三中全会响惊雷,四十周年国増辉。
安定团结搞经济,综合国力奋直追。
一国两制辟千古,同胞团圆港澳归。
小康生活甜美过,大梦宏图近平推。
你们看这样的诗有味吗?为什么?
且不论韵律遣词句法有无毛病,起码大家会认同这样的诗无味道。为何呢?八句话全是概念化赞美词语的堆积,如同政治宣传标语口号,何味之有?严格说这不算是诗,只能算是套用了平仄和韵脚的官样政治文宣。诗是不应这样写的。
再来看另一首词:
浣溪沙
作客农家百趣生,鸡鸣犬吠小羊迎。夜来户外数星星。
几处树荫浓淡色,一湾流水浅深情。流连美景画不成。
这首词好吗?为什么?
这也是反映改革开放内容的词,且获得诗词大赛二等奖。相同的题材不同的视觉不同的表达方法,效果就不一样。小令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画面,以鲜活的场景表现改革开放带给农村的巨大变化,用意不直露,靠人去悟,诗味浓郁。
通过对比,我们大约知道怎么样的诗才算有味。下面结合一些诗例和本人创作一些实践,浅谈诗词怎么写才有诗味一孔之见。
一、思维要形象
当下诗坛应制诗大量充斥诗刊网络,大有泛滥之势,对古体诗词传承、创新和发展极为不利。这种诗体通常叫“老干体”,大部分出自在退休或仍在职的国家干部、机关工作人员、行政事业人员之手,有些初学者和年轻人受其影响也会误入其中。这些诗表现在内容紧跟形势、好唱高调,形式千篇一律,语言平庸俗套,缺乏自我个性和真实情感。究其缘由,是因为他们工作环境和经历而形成一种习惯性的逻辑思维定势。用逻辑思维写文章可以,但将其去写诗却不行,诗是即景摅情的载体,需要用形象去反映情感和传递情感。
何谓形象思维?从诗的角度来说,形象思维就是诗人在写作过程中依凭形象、情感、联想及想象,通过具体物像而创造出艺术美的思维过程。
这样说抽象些,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诗例: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李白一首状景抒情诗,抒发作者对初别家乡那种依依不舍的深情。这种情感不是直白地告诉读者,而是通过沿途所见景色和展开的联想、想象去体现的:首联点明出蜀远游目的地;中两联是作者坐在船上沿途所见,不仅写了逐渐变化的眼前景色,还放开思绪,以“月下飞天镜”的大胆想象、精妙的比喻把人们带入一个绝妙的绮丽境界,此时的诗人兴致勃勃、心神愉悦;尾联以拟人手法突出题旨——故乡的水依依不舍万里送我远行,更显示出诗者思乡深情。结得言尽情无尽,韵味悠长。
这种以意象抒情达意的方法就是形象思维为诗法。
为什么作诗一定要遵循形象思维规律?我想举本人几年前所写的一首诗为例来说明。一个初秋夜晚,我与几位好友江滨夜饮,皓月忽被浓云遮盖,久候无复,即兴用手机写了一首绝句:
秋夜杳月
三五良朋聚一场,深情厚谊不能忘。
豪情壮志多慷慨。可惜忽然失月光。
诗读给大家听,在友人赞誉声中自己心里不免得意一番。
酒醒之后,翻出这首诗再读,越读越觉得不对味,“三五良朋、深情厚谊、豪情壮志”简直是词语罗列,哪是诗呀?况且前三句既不着秋夜景又没给结句铺垫意味,明显多余,只有结句挨了边。不行,要重写。我想起当时月亮被云遮去,江边灯火迷蒙,夹菜时带翻酒壶,衣服洒了许多酒的情景。这个细节触发了我的灵感,诗兴勃发,很快写出与原作不一样的《秋夜杳月》:
一襟香自酒壶来,万念千呼月不开。
想是相思言不得,只留心事黯徘徊。
这首绝句发出后多得到许多名家里手的认可,被《诗词》报、《诗词世界》等五个刊物采用。为什么先后作品效果不一样?前者逻辑思维使然,后者以形象思维去为诗,从一襟酒香宕开诗境,即情即景,联想新颖,用语双关,故使诗意空灵,形象生动。
可见,用形象思维去创作作品,可以使已久的逻辑思维写诗习惯逐渐向形象思维过渡转化,可以消除直露平庸、枯燥无味的诗体诗风,可以使我们的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可以通过韵律文字渠道将诗里的情感传递给读者,从而引起心灵的共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诗语要精道
诗语,即诗性语言,也叫诗家语。是诗者采用形象、含蓄、凝练语言来表达自己情趣理意的独特用语。诗词要想写得有味,必须在诗语运用上下一番功夫。
严羽说用语要“下字贵响,造语贵圆;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贵脱洒,不可拖泥带水,最忌骨董,最忌趁贴,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怎么才能做到诗语精道?我想从下面几点说说。
(一)用语要明了。
我们的诗词是用文字去与读者进行交流的,因此诗的语言表达必须要清楚明了,让人读得通看得明。古诗词里有许多名句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都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出来的。这里必须强调语言通俗并非庸俗,而是言浅意深。诗语明了,人们就爱读,初读会觉得平淡,细嚼却会回味无穷。有些诗词作者不考虑受众群体,使用只有自己清楚而别人看不清楚的语言去创作,不但词不达意,反而闹出许多笑话。记得赵京战先生举过这么个例子,有位诗友给他祖母写了首祝寿诗,其中有一句“祖母生宣统,今年九五尊。”意思是说我祖母生于宣统年间,今年九十五高龄了。由于语言表述有问题,意思却变成:祖母生了宣统皇帝,是皇太后,今年又变成皇帝。呵呵,谁看了都会大笑。所以不能忽视诗语的表达。还有一些人写诗往往会生造一些词,或用些生僻词,晦涩难懂,易生歧义,对诗意的表达有害无益,我们千万不要去模仿这样的用语。写诗只要用语明了晓畅,诗意又写的好,诗味才出得来。
(二)诗语要凝练
这方面就关系到我们常说的练字炼句问题。
(1)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诗人在创作中为表达需要,对所要使用的字词进行反复的斟酌锤炼,致使选用的字能够让诗意形象生动、含蓄深刻。古人对炼字是非常讲究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要想我们的诗词有味,一定要具备古人这种严谨认真、精心炼字的精神。
从古今优秀作品来看,炼字往往出现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虚词这几种词类里面。
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炼动词的:
宋代诗人宋祁《春景》有句名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遣一个“闹”字,就把春景盘活了,让人们看到了杏花争先绽放的情景,形态逼真,香色可视可感。
张先《天仙子》里“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之所以成为名句,是因为“破”“弄”两个动词的妙用。这两个动词将云月花影三物四景精妙连接,上有天云飘移,下有花影摇曳,中有空风流动,云开而月来,月来而有影,风动而弄花影摇,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在这些词的作用下,物有形而动感真,月下风摇花影更显得阿娜多姿,使宁静的画面生动起来。词上阕是写郁闷情绪的,情随境迁,诗人看到如此美的景色也不禁心情愉悦起来。动词的巧用就这样将心绪变化蕴含情景之中,非常耐品。怪不得后人会称他为张三影。
我们今人也有炼字的高手,且看吕尚的《偷诗咏荷》:
自古关东未敢栽,不期此日小池开。
是谁习就瞒天术,偷得西湖一角来。
转接写得非常漂亮,特别是结句,一个“偷”字就把诗的意境写活了。真的会“偷”啊!练就了瞒天术,不仅把西湖美景“偷”到关东,还“偷”得诗词大赛一等奖!

古今诗人很重视动词的锤炼,然而其他词类练字也应不忽视。如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个形容词呈现一种画境,凭借四种颜色错落有致,将画面引向无限的空间延伸,动静结合,富有立体的美感。诗僧齐已将自己写的《早梅》请教郑谷好友,其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认为“数枝开”与题旨“早”字不切,将其改为“一枝开”。一个数量词更改,使诗意更扣题意更具形象。一字妙用令齐已不得不佩服,故拜郑谷为师。这就是一字师来历。再来看前人对副词是如何练字的: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前两句讲少妇经妆扮后兴致很高上楼赏春景。后两句写少妇不经心看到柳色(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而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不由得伤感起来。心绪的转移凭转句一个“忽”字冶炼,就将从高兴到伤心的情绪变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见,副词使用好了,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古体诗词优美在于有固定的声律音节去弹奏心曲,用有限的文字空间去展现无限的诗情画意。我们必须惜字如金,认真用好每个字,同时懂得炼字需以炼意为前提,经过练字使诗意灵动鲜活、含蓄深刻,做到语意两工。
(2)炼句
炼句就是对句子的锤炼。梅尧臣说“诗家虽率意而选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外,然后为至矣。”这里提到的“意新语工”,就是练字的一个标准。要做到“意新语工”,我认为炼句可以从情景相融、修辞妙用方面入手。
我们来看看唐代诗人朱庆余写的一首诗:
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初读我们会觉得,不对呀,诗里面是讲一个新媳妇梳妆打扮后问自己的丈夫眉毛深浅画的好不好,时不时髦,与题目“近试上张九部”根本扯不上关系。反复欣赏后我们就感到作者手法高明:原来朱庆余是来参加科举考试的,这首诗就是写给当时考官张藉的,他想请教考官自己文章写得好不好,有无入时。但他只字不提文章,而是通过新娘形象传达自己的情感。使用的是借代和暗喻的修辞手法,以此物代彼物,画感极强,形象历历。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作好诗炼好句的诀窍。
我前年春有一天下单位组织年鉴稿,见某单位院墙内几株并排的花树争奇斗艳,许多缀满鲜红花朵的枝条缤纷伸出墙外,不由来了灵感,写下一首绝句:
出墙花
千姿青眼自多加,开放无须羞半遮。
最是时风香易醉,出墙岂独一枝花。
我们知道咏物诗都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寓理的。这首诗也不例外,不过表达方式却与寻常不一样。表面是写花开春意盎然的景致,其实内含另层意思在里面。你看出来了吗?容颜姣好风韵阿娜自然诱人,即要开放又何必遮羞?世风不古啊时人容易迷醉,现在红杏出墙的又何止一人?为了达到含不尽之意见于外,传达情感是费了心机的,用暗喻和反诘修辞法,不写人而写花,以花喻人,从景濡情,嘲讽抨击颓废时风不露痕迹,再三阅读也会犹有余味。
大家耳熟能详的刘禹锡,他善用民歌节奏明快但不晦涩这一特点写下许多人们喜爱的竹枝词,最有名的是《竹枝词两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最后两句比喻非常妙,用天空东边出太阳西边下雨比喻郎的情感不太分明,“晴”和“情”是谐音字,用“晴”暗喻“情”。诗展现的是眼前景,暗指的是人物的感情,高着在于一语双关,用谐音字把两种根本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贴切自然,给人们带来意外惊喜和不一样的情感享受。
曲江诗人侯龙妙写了一首应邀协助售楼广告的《无题》诗也非常有趣:
琼楼高耸入云端,景致清幽似广寒。
细问娇娥销售价,倾囊只买半墙砖!
我看了诗后笑着调侃山人兄:侯兄呀,谁请你做广告词就亏大啦!咋啦?广告辞应该吹捧誉美,你不但不这样反而骂人,不亏吗?哈哈!调侃归调侃,说实在的诗写很好,好就好在用夸张手法去表达情感。真的倾囊只买半墙砖吗?非也!不夸张怎么反应现实房价昂贵?侯兄传情有法,通过小区观景、询问楼价细节而引发“倾囊只买半墙砖”的感慨,刻画行情入木三分,忧愤之情自出。
古代诗人的诗往往是通过意境来宣泄内心世界的,所以他们很注重情景相融的句意锤炼。如晏殊《浣溪沙·春恨》: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此词之所以能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关键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思。作者善缘情体物,情思蕴含境中。上片依托曲、酒、天气、亭台、夕阳等物像,触发心境变化:开始对酒听歌,情感是轻松喜悦的,然而类似的现境不禁会触及相似的回忆,故会生发“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感叹。诗人此时心里既有对美好好物事情怀的流连,也有时光一去不回复的惆怅。下片紧承上意,借助花落、燕归景象,引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情思。这句之所以成为名句,是因为词中将惋惜与欣慰情感交织在一起,从当时诗人所在处境来看是真实可信的,这两句不仅是当时诗人细腻的心态描写,它涵括许多哲理和内涵,意义深远。这是即景即情写法。精道的句法锤炼,使得词句工巧精致、婉转流丽,词意深刻,缱绻之情流韵悠长。
我们必须注意,无论练字炼句,都要以意为主,还要注意字、句、意之间的相互联系,互为作用,这样锤炼才可以使意境气韵清高深邈,格力雅健豪雄。
(三)诗意要含蓄
诗贵含蓄。诗词不能写的太露太直,太白了就会索然无味。诗的意境应该深沉蕴藉,留与人回旋想象空间,教人欲罢不能、百读不厌。
含蓄,也是诗意的深隐,是指诗意不从正面说出,要靠读者深入阅读揣摩才明其意,领略深层含义和诗境的美感。宋代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就是含蓄的典范: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是诗人客宿临安题壁诗。初看是写作者所见的江南湖光山色、亭台楼阁、歌舞升平的景象。细读才觉得有弦外之音。当时北宋京城汴州已沦陷,南宋小朝廷偏安杭州,但朝廷君臣不思收复北方失地,终日纵情歌舞,追逐声色。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写下这首无限忧思和嘲讽的诗。这种情怀不现字面却隐于境中,足见婉转含蓄之妙。
我有一首五律,也是按含蓄方法写的:
剡 溪
空云移万壑,风送客蓬船。
九曲溪流月,三分水带烟。
纶垂汀渚上,犬吠古村前。
留品山家酒,听泉枕石眠。
诗着力景致描写:漂游山壑的轻云,和风移动的蓬船,带烟的曲水,流动的溪月,闻犬吠而古村现,出汀渚而见钓者…… 一幅栩栩如生的山水画就展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没有一个情字,诗之情却流淌于景致之中。一结含蓄,农家邀饮,醉听清泉,语尽而意不尽。再三斟酌,你就会明白诗人若云山寄隐的淡泊心志。不言情而情自在境中,令人思索回味。
古人有“意在笔先”之说,又有“境由心生”之论,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前者强调写作要有立意,不能信手而为;后者强调要用心去提炼意境,使诗境更加含蓄深远。且看湖南已故诗人王巨农写的《观北海九龙壁》:
久蛰思高举,常怀奉日心。
偶曾鳞爪露,終乏水云深。
天鼔挝南国,春旗荡邓林。
者番堪破壁,昂首上千寻。
这首诗写于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立意很清楚,就是赞颂邓小平同志功绩和南巡讲话精神,表达富国强民的迫切心愿。诗人不仅有清晰的写作目的,在意境提炼上也匠心独运,他非常巧妙地借用“观北海九龙壁”景况来表达情感。诗中景物和人物本不相关,但在思维提炼时将两者相似之处有机对接,就显得十分形象贴切,表面句句说北海九龙壁,暗中句句说的是邓小平。你看:首联,讲邓小平想展现自己的才华,对毛泽东是怀有感情的。颈联说邓小平为中国革命历史作出作出过巨大贡献,但因环境不适而没有展示才华的机会。颔联讲南巡讲话给祖国大地带来巨大变化。结句点明主旨,九龙终于可以破壁腾飞,昂首上九霄啦!诗人一反写政治诗那种顺口溜喊口号方式,妙悟巧借,韵味十足,咏之不禁拍案叫好!此诗获得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真个实至名归。
总的来说,诗意要含蓄,情感不宜直白,要用景物诗境隐喻衬托,有弦外音、味外味。含蓄是一种内在美,并不是晦涩,所以不能把诗写得很朦胧,让人看了一头露水什么也不明,这样会失去艺术欣赏价值。
今天围绕“诗词音如何写才有诗味”这个内容,我给大家讲了三大方面的看法,但愿这次讲座能给大家对如何把诗写得有味有所借鉴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