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崔光全,杜福建,李彦)讯:“近来怎么样,家里还有什么困难?最近有啥打算跟我说说。”一大早,杨金岭吃过早饭,就来到贫困户苏圣红家中。一边和苏圣红聊着家常,一边询问起她家中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鼓励她发展家庭养殖增加收入。
自2016年5月调入桐柏县城郊乡负责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杨金岭瞄准脱贫攻坚目标,带领扶贫干部进村组、入农户、察民情、解民忧、助民富,一件件实事办在了贫困群众心坎上。干群齐心攻坚克难,城郊乡的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12.9%降至现在的2.5%,2016年该乡被评为脱贫攻坚工作“一类乡镇”,2017年全年考核均居全县第一名。杨金岭本人也先后被评为桐柏县“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河南省“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桐柏县“优秀共产党员”。近日,他又作为扶贫扶志先进典型之一巡回全县作报告。
“摸清底子,理清思路,走对路子”
“远、大、穷、多”,这是杨金岭对城郊乡的第一印象。上任伊始,他就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城郊乡的村村户户,通过实地调查走访,杨金岭发现这里和想像的相去甚远。城郊乡区域面积较大,许多自然村都分散在深山区,距离城区较远,生产生活和交通住房条件恶劣,贫穷现象突出。且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城郊乡既承担着其他乡镇同样的工作任务,还承担着服务县城建设和重点工程的重任。

杨金岭为贫困农民测血压
面对这样的情况,杨金岭深知,要想干好扶贫工作,光有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摸清底子,理清思路,走对路子。”于是,怎么干成了他每天思考的问题。为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他走进田间地头、群众家中,和乡亲们话脱贫、聊发展、从村民心中找答案。在走访中,贫困户赵金仁的家庭深深地触动着杨金岭的心。赵金仁年迈多病,家中劳动力仅有儿子一人,儿媳智力障碍,三个孙子一个上初中,两个上小学,家中做饭、接送学生全靠这位70多岁老人独自支撑。看到这样的家庭情况,杨金岭心情沉重,愈发觉得肩上的责任沉甸甸。随着走访的深入,越来越多贫困家庭的现状呈现在他的面前,困难群众期盼的话语、无助的叹息时时像锤子一样敲打着他的心。“不干出个样来,怎么对得起这一张张面孔?”杨金岭暗暗下定决心。一个多月的走访调研,使杨金岭迅速缕清了脱贫的思路,并牵头制定了脱贫攻坚规划,使全乡脱贫有了一个清晰的路径。
“产业兴旺了,贫困户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
如何干?发展产业无疑是最关键的。恰好,2016年8月,全县确定建设精准扶贫就业基地,乡里经过研究,将重任交到杨金岭手中。面对乡政府“早建成、早投产、早效益,争取全县第一”要求,杨金岭感到压力很大,“以前从来没有建过就业基地,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脑子里一片空白,建在哪,行不行,心里没底”。于是,他就到村里、到群众家去摸底。一入户走访,群众个个喜笑颜开:“把厂房建到家门口,我们想都不敢想。”群众的呼声和期盼给了他方向,也更坚定了信心,经过充分论证调研,城郊乡最终确定建设3个就业基地。但如何做好征地、建设、监督、招商、招工等各个环节工作,对杨金岭来说仍是一个个难题。彭沟村就业基地建设施工时,有群众阻挠导致项目停滞,杨金岭先后10多次到其家中做思想工作,群众最终被他的诚意打动,工程得以正常开展。

杨金岭走访贫困户
就业基地建设时正值8月份,天气炎热,杨金岭每天奔走在几个工地之间督促进度、监督质量,身体严重透支,导致中暑,但每次他都是简单地吃点药后,就又来到工地连夜和施工队开会商量工程的推进。在他的督促下,仅用了23天,城郊的三个就业基地就全部建设完成,并开工投产。就业基地建成后,杨金岭时不时就要去转转,看到宽敞明亮的厂房,忙碌的工人,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此外,城郊乡通过大力发展扶贫产业,中药材、茶叶、香菇、特色农产品采摘、山野菜等基地相继建成,美丽乡村带动的特色乡村旅游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产业兴旺了,贫困户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做好贫困户政策的宣传员、产业的引导员、困难的服务员”
“有人说,扶贫是现在第一大难干的活,我认为,难就难在心与心之间的距离,难在干群没有真正融到一块。”杨金岭说道。在他看来,贫困户和扶贫干部,需要互相理解和信任,要像交朋友一样交流。扶贫干部要做好贫困户政策的宣传员、产业的引导员、困难的服务员。
贫困户胡明艮,小时候因面部严重烧伤毁容,妻子又是智力障碍,精神残疾,心里一直很自卑,对生活信心不足,加上患有严重的风湿病,夫妻二人无法干重活,生活十分困难。杨金岭认为,对胡明艮家来说,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志智双扶”尤为关键。为此,杨金岭平时一有空就到胡明艮家里走访。一开始,胡明艮对他十分排斥,不愿意和他交流。杨金岭抱着“走亲戚”的心态去和胡明艮拉家常、聊生活,给他讲现在党的好政策,又帮助他和妻子办理了残疾证,申请了低保、残疾人补贴等,两人在一次次的交心中慢慢拉近了感情。在杨金岭的鼓励下,胡明艮甩掉了包袱,解开了心结,重新树立起了对生活的信心。通过政策的扶持,胡明艮在家里搞起了养殖业,还和儿子一起计划通过小额贷款开一家面馆,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如今,胡明艮见了杨金岭就像见了亲人一样,总有说不完的话。
“这些年我们村的变化真大啊,原来的山沟沟变美啦,水泥路通到了门口,家家通上了自来水,现在俺们是每天唱着歌生活。”吴湾村贫困户吴家成逢人就夸家乡的新变化。在吴家成的门外的墙上,醒目的刷写着这样的一条标语:“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杨金岭和许许多多的扶贫干部一样,舍小家为大家,将扶贫当“家事”,把群众当“家人”,一心扑在脱贫上,用坚持不懈的努力工作换取了贫困村的新面貌和贫困群众的新生活,同时也收获了干群之间心连心的幸福。
“贫困群众的幸福,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也是我们的奋斗的不竭动力。”看到一户户贫困户顺利脱贫,生活有了保障,杨金岭感到浑身充满了干劲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