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朋友被爸爸、妈妈牵着手一起去逛街,大人兴高采烈,孩子却吵着要回家,说是外面的世界一点也不好玩。母亲说:“你看看这高楼林立,你看看这热闹非凡,怎么会不好玩呢?”孩子说只看到好多的腿和脚,并没有看到什么风景。妈妈灵机一动,蹲下来,用和孩子一般高的姿态去看,果然只有满目的腿和脚。
类似的故事,人们更熟悉“盲人摸象”,每个人只看到了事物的局部,然后以局部的特征去概括全貌,并彼此否定。而真正眼观全局者才知晓他们其实都没有错。
在我看来,这两则故事的寓意有着本质的不同:故事一说的是人站在不同的高度,看到的事物和现象迥然不同,这往往源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是人的主观愿望使然;故事二说的是人的立场不同,看到同一事务的面貌便不同,这可以通过人的主观愿望的改变而去适时地调整。
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来,我们去用心地观察人和事,但凡意见相左之时,如果你能够判定何为高度问题、何为立场问题,只要有解决问题的诚意,大底是可以妥善解决的。
居高位者若能俯下身子体察民情,了解底层百姓的心声,综合各方需求,那么大到方针策略,小到规章制度,才能有的放矢,深得民心,此谓“接地气”;而为官者本意不为民谋利,但求明哲保身或是图谋眼前政绩,只要不违反党纪国法,仿佛也有“在其位,谋其政”的凛然姿态。
身份高低之间的利益冲突,怎样可以调和呢?身处低位者能看到的风景有限,你强求他们理解高位者的眼光和见解,必然失败,那么是否适合冠以“鼠目寸光”加以讥讽呢?晋惠帝司马衷听闻百姓因为灾荒而没有饭吃,他一脸疑惑地问:“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此言自是愚昧。所以,若是反过来而言,底层民众大约也可以嘲讽高位者的不食人间烟火,更显见识短小。但,高位者有机会放低姿态,去见识普通人能够看到的风景;而低位者踮起脚尖也无力去看到更高处的风光。因此,属于高度问题产生的差异,何去何从,选择权更在居高者。
在一般的人际交往中,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不侵犯各自的利益,只要不涉及基本的原则,彼此尊重,相互捧个场、道声好也是基本的社交礼仪。涉及利益之争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说话,并无优劣之分,旁观者似乎也无可厚非。此处考验的就是彼此的主观意愿,想和还是想争?若要调和,所需的便是换位思考,此谓“同理心”。有同理心者,懂得相互体谅,理解彼此的难处,大家可以携手合作,也可以各奔前程,但不必相互诋毁和牵绊。
我们常用“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来理解国际关系的风云突变。这里讲的也是各自立场的问题,但因为“利”字当先,很多时候便显得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武力相争。而坚持和平者,重在运筹帷幄,竭尽所能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彼此共赢,确保太平。虽国有大小、强弱之分,与我们说的人际关系颇有差异,但人与人之间的分分合合,道理上大约也是相通的。
古人云:登高望远。假如能够站在高处,做那个眼观全局的智者,当然好。如若不然,我们不要做那个摸象的盲人,囿于自己的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