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河南省桐柏县住建局第一书记姚明景
中国发展网(崔光全 张亚平)2015年9月,河南省桐柏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干部姚明景响应脱贫攻坚号召,带着沉甸甸的责任和光荣使命,来到了大河镇李沟村担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他把自己当成村里人,扑下身子,以村为家,以一腔热血为民服务、为民尽责,为李沟村如期脱贫付出了艰辛和努力。
掌握村情民意,做群众的“贴心人”
李沟村地处山区,以前是唐河桐柏泌阳三县交界出了名的贫困村。户籍人口527户182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02户362人。进驻李沟村以后,他迅速进入工作角色,走村串户,逐户访问,了解民情,收集民意,1个月走完了李沟村16个组102户,同时对在外务工的贫困户,采取了电话加微信方式进行沟通联系,根据每户情况制定帮扶计划。又用1个多月的时间,遍访全村农户,踏遍李沟村沟沟坎坎,拉近了干群距离,融洽了党群关系,成为李沟村群众最贴心的第一书记。
因户施策,做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两年前,王文山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妻子患有精神残疾,治疗费用、三个子女的学费全靠王文山家里的两三亩田地和打零工维持,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在全村上下为脱贫摘帽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王文山心想“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有点时间还不如打点零工挣点钱呢”。姚明景得知王文山这种思想,主动上门开导“你不可能给人家打一辈子工吧,要想挣钱,得有自己的事业,这才是长久之计”,王文山想想也有道理,但是为难的对姚明景说:“我也想靠技术挣钱,可我啥都不会,怎么挣钱?”姚明景说:“咱就从最简单的开始,今年有产业扶持脱贫项目,我帮你申请,你去买几头猪养,母猪下的猪仔你养好就可以了,另外,这几年龙虾市场不错,我看你的几亩堰塘荒在那里也没用,咱们找钩机挖挖,买点龙虾苗养,一年也不少挣钱。”王文山照着姚明景说的做,在他的指导下买了猪,养了龙虾,又到县人社局组织的培训班学习了龙虾养殖技术,一年下来挣了1万多块钱,比他打工、种地强多了,现在王文山见到姚明景就说党的政策好、扶贫干部好。
贫困户李照勇缺技术,为帮其脱贫致富,他多次和李照勇一起制定脱贫规划,最后决定利用李沟村荒山面积大,进行养羊。他又自掏腰包2600余元,给李照勇购买了6只羊,联系养殖专家传授养羊技术,如今,李照勇家已发展羊20余只,年收入3万多元,于2017年光荣脱贫。五保户李照炎家房屋年久失修,姚明景得知后,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危房改造资金,然后找人设计、现场把关,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把房子建了起来,今年李照炎外出不慎扭伤了脚,无法活动,无人照顾,姚明景得知情况后,主动帮助他去桐柏买药。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能看到他对群众嘘寒问暖,帮助干农活,碰到困难的群众,三百五百的资助也是常事。2016年7月,天降大雨,刘国甫、梁玉兰家房屋倒塌,停电路断,他冒着大雨,带着方便面涉水看望,看到淋成落汤鸡,却用雨衣包着方便面的他,刘国甫热泪盈眶,语不成句。在田间地头,在村民家里,在村办公室,他反复宣传和告知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特别是重点宣传教育、医疗、危房改造等扶贫政策,让村民们知晓党的扶贫好政策。
因地制宜,做产业扶贫的“助推员”
脱贫攻坚,产业为根,只有产业才能带来强大的持续后劲。为了尽快找准全村脱贫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姚明景与村“两委”干部经过调研分析,将产业扶贫作为增加村民收入,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效益的重要举措,针对村里大片荒废的山坡,引导村民们利用荒山荒坡广泛发展“林果业+养殖+中药材”套种模式,夯实了脱贫增收的基础。
与此同时,姚明景积极为农户协调资金,带领村民对荒山进行垃圾杂草清理,多方协调资金对300余亩荒山荒坡进行改造。协调市、县林果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组建照旺苗圃油茶专业合作社,积极寻找销售渠道,解决村民们的后顾之忧。姚明景还结合“产业扶贫+结对帮扶”、“一村一品”、“双百双十”等扶贫工作要求,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点,促进李沟村民增收脱贫。
在姚明景的带动下,目前,李沟村已种植软籽石榴300余亩,苗木、花卉、茶叶、板栗400余亩、艾草种植200余亩,发展养鸡、养羊、养牛、养猪户20余户。该村的荒山荒坡也变身“花果山”,在美化村庄,优化生态的同时,实现327名贫困户脱贫致富。
党建引领,做党建促脱贫的“引领人”
他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扬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2016年7月,他个人被评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他把奖励的2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了李沟村,用于村级组织建设。积极做好党建促脱贫工作,推动“志智双扶”“家风家训”等活动,下足绣花功夫,绣美脱贫攻坚大文章,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党员旗帜引领作用。同时,姚明景注重加强制度建设,指导健全了村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进村务、党务、财务、重大事项公开。该村支部书记李照景说:“现在干部做事按程序,公开透明,矛盾少了,办事顺了,干群关系融洽了,大家心情都舒畅多了,这与姚书记的努力分不开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