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向往的一篇理想世界的文字见证,那么,《社戏》就是鲁迅眼中的另一种《桃花源记》。
这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真应了陶文中的“怡然自乐”。虽然,陶文中没有具体的对儿童活动的展示,但一“乐”字,彼此印证了各篇所交代的地方一定是“乐土”,这有乐景,有乐事,有乐人,有乐境,收获的必是乐情。不是吗,自己在平桥村受优待,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之类的书,还可以与伙伴们一起掘蚯蚓,钓虾,放牛,实现了个人梦寐以求的看社戏的愿望。此其一也。
其二,伙伴们真诚,热情,聪明,能干,包括像六一公公在内的平桥村人都一样的质朴善良,这怎能不使人感动和留下深刻印象呢?
其三,江南夏夜美景与船离开戏台的幻景与陶渊明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何不异曲同工,又不能不再一次留在个人美好的记忆里呢?
由于写作目的需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毕竟虚无缥缈,只能畅想一番。相反,《社戏》虽为小说,但有作者个人生活的经历,相比较来讲,鲁迅应比陶渊明幸福多了吧。而且,留下的是美好的回味,陶文则让读者与文中的渔者以及太守等人一样,却给人留下了无限的失落和怅望。
固于此,我们说,《社戏》应是在鲁迅眼中的另一种《桃花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