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位于武功县武功镇北面的苏武墓前竖着三块石碑,其中,在左侧石碑的碑文文字里除了明显有拳头大的碑文文字外,上面还刻着不为人注意的小楷文字,有如小指甲盖大小。本文着力说的是后一类碑文文字。
若干年前笔者去时就对这块石碑上的这些不起眼的文字留意上了,只可惜多次去没有及时拍照并且做以详细记录。
在现在个人大体的印象里是上面的小碑文刻有不少的“斗”、“升”这些字,还有今天隶属武功县苏坊镇、游凤镇的一些村子堡子的名字。对于武功镇的村子有没有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了。还有,在当时,还能看得到个别字残存的丹色,这无疑方便了辨认。
惋惜的是当笔者今天再次来到苏武墓前,看到了将原先游人可以触摸的三块碑石现在都用厚厚的有机玻璃封住了,所以要想仔细辨认还是有相当难度。
话又说回来,将碑石用玻璃封住,至少可以抵御自然界的风雨侵蚀,就这一点来讲,我们为文物保护工作者此举需要点赞。而令人痛惜的是,原先看到的极少的丹色现在已经荡然无存。
下面,仅就笔者所能辨认到几处文字呈给读者。
一、在碑文右列的碑文大字上有“时叺”(叺,以的古体字)两字,其右侧可以清晰地看见“二斗二升”、“斗二升”、“二斗”的字样。夹在两字之间还有“八升”、“二斗”、“二斗”的字样。在“叺”字下方,从右至左依次有“南堡”、“东”(繁体字)、“桂(?)”、“周村”的字样。

二、在大字“中郎将”的“郎将”二字右侧三列文字中,还可以看到“凤安代堡”和“凤安堡”,这两处一上一下一右一左排列。其中两个“凤”字也都为繁体。为什么将凤安提及了两次,有没有与当时的庙宇戏楼捐助也有关系,我们当然不得而知。

三、在碑的右下角还可以依稀看到小碑文“石家山”、“斗”、“四升”的字样,其左侧还有“回龙堡”、“金家堡”、“尹家堡”、“段家堡”、“刚上”、“丁壕”文字若干,皆竖行从右至左排列。

四、在碑的下方靠左一些,还可看到一连横排的六个“氏”字。特别是从右往左数的第三个能竖着辨认出“杨康氏”三字,其余皆不是字不全就是字迹脱落或残损不全。由此可以推测在当时也有一定女性加入到小碑文所记载的某种活动之中。

另外,在碑身最下端仍能看见一些字的笔画(上面图绿色圈住的位置),可惜笔画都不全,难以辨认。
这块碑上面的大字这里不再详述,是当时武功县政府为号召民众积极抗日进行宣传。而这些大的刻字(内容涉及苏武)是选用在一块旧石碑上刻上这些大的文字,还是与夹在大字里的小小楷文字同一时期刻上的,我们无法肯定。
从时间上来看,从上面刻大些碑文文字的民国31年(1942年)至今天,历史并不算很长,但岁月风雨的侵袭和保护的不当,我们明显看到夹在正文大字里的许多小字大都已经剥落了,这为进一步了解小碑文内容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而这块碑上的大小碑文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这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或许,将成为永久的不解之谜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