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之浅见
今日凡志于中华传统文化者,喜言国学二字。然今日诸君所谓之国学较之国学之原义则甚殊。而吾窃以为若入国学之门非明了国学之原义与今日国学之义之区别不可。其因何在?
今日所谓国学者,大抵即中国传统文化之总括也,然中华文化历经百代,纵横千古,广博而渊深,儒、释、道、诗、酒、花、茶、医药、饮食、建筑、各有渊薮而纵横交错,若习之者面面俱到,纵穷经皓首亦难能有所为也,岂不令人悲乎?叹息乎?其如何入门?在于原义。国学之原义即以小学为基,而治经史。而以吾观之,此独非国学之原义,亦点明国学入门之门径也——须先通小学而后治经史。然自西学东渐以来,国学之治学受西方影响日深,而渐失其本,吾甚悲矣。
章太炎先生言国学之治学方法为辨书籍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变迁,辨文字应用,且以治小学为首。吾思之,即以今日国学之义而言,亦须通小学为首不可,不通则不明古书,古书不明而治国学如空中楼阁耳。小学者,以三大方向为要,通音韵,明训诂,辨形体。吾且举二例以释通小学之重要性。如初习诗词,尤其近体诗须明了平仄,押韵及对仗。如以杜甫《春夜喜雨》为例,第一句“好雨知时节”,今日普通话读“知”,“时”,“节”三字为平声,而根据近体诗单句平仄规则,一般不以三连平结尾(可以三连平开头或中间),此近体诗之大忌(个人以为三连平结尾失去了音调起伏之美),此外,据近体诗句间之粘对规则,偶数句“当春乃发生”押平声韵,则第一句句尾字当为仄声字,如此则陡生疑惑。然若通音韵学则不难理解。在中古音系统,即唐至明声调系统中,“节”是入声字,如此则平仄,粘对不成问题。
有时候古音入诗不仅合平仄,保持音韵的美感,而且还突出了作者的心情。如李清照《声声慢》“独自怎生得黑”一句,“得”、“黑”二字皆为入声字,两个短促入声字连用,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寂寞忧郁心情,而今天普通话则二者皆是平声,失去了这一语境,此古今之别,治学者不可不慎察之也。
另以《尚书》作例,其原是商周时期的诰,是要示之士兵百姓的,理应不难懂。然历代许多文人俱认为艰涩难懂,甚至被东坡称赞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亦觉得此书聱牙佶屈,此还是不通小学之故。因《尚书》是用河北的土话写成,其语法声调大异于秦汉以后,所以要读懂尚书先须明了《尔雅》这本诠释当时土话的书,了解当时语音声韵。
清代曾国藩说文章以训诂为本,诗词以声调为本,民国大学者陈寅恪亦强调要以文字学为基点,从音韵、音韵、训诂、典章制度方面精研经史,由此可见通小学的重要性,今人不可不深思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