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祭祀的内容和形式
祭祀什么,有哪些形式?古人是如何祭祀的呢?
因为祭祀是对无形根源无条件的敬畏、低位和感恩,正因为涉及到无形,现代人都认为是迷信。而这些迷信仪式,恰恰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祭祀礼仪,可谓是琳琅满目,五花八门。
从内容上看,既要祭祀物质方面的根源,还要祭祀精神层面的根源;既要祭祀家庭层面的,也要祭祀社会层面的;既要祭祀人类需求的,还要祭祀自然环境的,于是林林种种,方方面面,使中国的祭祀 看上去种类繁多 扑朔迷离。
从祭祀形式上看,大体只有两类:
一类是社会上的,集中在庙、宇、殿、堂里完成的;
一类是家庭中的,集中在过年的时候通过年画来完成的。
而社会层面的祭祀也分两类:
天地皇王,皇帝才有资格祭祀;
而老百姓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神明。
社会上的庙宇殿堂,大部分都已经消失或毁坏,保存下来的也几乎丧失了其原有的功能,成为了文物,变成了旅游景点了。而家庭层面的年画,虽然现代人都忘记了,但博物馆里收藏的还是比较完整的,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普及,年画又可以回到民众的家中。所以我们今天就重点从年画中,来梳理一下传统的祭祀礼仪及种类。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人人都有身、心两方面根源要祭祀。
身的根,也就是血脉之根,对不对?我们自然想到的是自己的姓氏“先祖”,那我们百家姓是不是有一百个先祖呀?大家想一想,你姓张,你妈可能姓李,奶奶可能姓赵……,这样推下去,我们老百姓会不会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呀!可不可以叫“百姓先祖”?当然,考虑到姓氏的迁移现在都可以叫“万姓先祖”了。我们炎黄子孙有一个共同祖先,名叫炎黄!对不对?而炎黄的祖先呢?是不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这就是中华的源头,黄极祖根。我们叫:祖。代表年画是《三代宗亲》。

心的根是什么?精神的根是什么?是宗。准确地说心灵的根源是道,而心灵的教化和培育是宗。无论是佛,是道,是儒,还是诸子百家;他们基本的使命就是慈悲教化,所以我们的心灵之根是宗的教化。慈,就是我们民间信仰的佛,《笑佛》大肚佛;悲,就是民间信仰的《观音娘娘》,观世音菩萨。他们代表宗,代表慈悲。都有年画保存着。
所以,我们常说的祖宗,是我们身心的根源,祖是身,血脉之根;宗是心,精神之源。

弥勒和观音不是宗教信仰,是中华民间的民族信仰,只是弥勒佛和观音来源于佛教而已。其实我们中国的民间信仰,都有宗教背景,比如寿星、福神、财神原型都是道教人物,关帝、原型来源于儒教人物。但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信仰。所以说中华的民族信仰,民族文化,由儒释道三部分组成。
从社会角度看,社会是人人组成的,当然也要有身心的根源,要祭祀祖宗;同时,社会上群体,还要有群体生存和需求的信仰,那就是天地自然神明信仰,与人文信仰,所以还要祭祀神明。
求财富,就有了财神信仰;求福,就有了福神信仰;求康寿,就有了寿道信仰。这是不是无形的根源呀?要不要祭祀?
群体的生存环境有没有无形的根源呢?也有的,古人认为万物有灵,地有土地公,山有山神爷,城里有城隍,水里有龙王。他们都和我们的生存有关系!要不要祭祀他们?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有,还有很多!门神、灶神、树神、青龙白虎、六丁六甲等等诸多神明,于是民间就用《众仙图》或《众神图》来祭祀各路神明,博物馆里还有保存。
所以,我们顺着博物馆收藏的年画,理顺出中华民间祭祀的主要类别,这些民族传统,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和信仰,是一种全维的智慧,决不能以迷信而粗暴地排斥。
明天继续分享:
如何恢复祭祀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