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又泛称东方文化,中医学、易学和道学是其精粹,其核心是“天人合一”整体论,属“有机宇宙哲学观”;西方文化的特征是“拆零”,属“机械的局部世界观”。东西方文化对认识客观世界各有其“格物致知”(SCIENCE)优势,是优势互补关系[1] 。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古代哲学派别林立,但都以论证“天人合一”为首要任务。
中国古代思维有四大模式:天干地支、六十甲子、阴阳五行,八卦;三大特征:整体,唯象,模糊性(情感直觉)思维。
中华科学文化中围绕“天人合一”有许多唯象性核心结论,千百年来世人一直未能对其背后玄机作给出现代化的合理诠释,此处列出20个千古之谜:
一. 天为何为七曜
二.天人如何合一
三. 干支来源
四. 干支阴阳来源
五. 干支相配本120种为何只有60甲子
六.为何60甲子可纪年
七. 为何60甲子可纪月
八.为何60甲子可纪日
九. 为何60甲子可纪时
十. 干支农历
十一.六十干支历(黄帝内经)
十二. 医易历法(医易学界口授秘传)
十三. 中医阴阳说
十四.中医五行说
十五. 五运六气说
十六.纳音五行说
十七.出生时间(四柱)预测人生、健康
十八.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十九.五行分别来源五星
二十.五行常生常克模式
本文将纲要性地概括阐述这些问题。
一. 历法,干支农历,医易历
自古医易同源、会通,易学往往是中医学的先导。预测医学、易学预测必涉及干支农历,医易历等历法,它们都与干支、60甲子有关。历法是预测的中枢,历法错,全盘皆输,所以必须确认正确的历法。
1. 何谓历法
为适应人们日常生活、特定社会活动和研究的需要,根据对人类最攸关天象的精确观察,运用其规律科学合理地计量时间、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称为历法。
具有代表性的历法有公历,回历,农历,干支农历,医易历等,前三者一般较为熟悉。
2.干支农历
干支农历简单说就是目前书市上所谓“万年历”或“易学万年历”,它是建立在农历基础上,用干支来纪农历的年、月、日、时。
黄帝内经早有“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的记载,反映出先秦医易学界先哲们已意识到历法必须是天人合一的,除考虑日、月二曜影响人体外,还要顾及水、金、火、木、土五曜的影响。先哲们唯象地创造出天干地支,希望用干支来纪元能弥补农历的不足,体现五曜影响。干支纪日最早,至迟春秋周幽王元年(前776年)十月开始辛卯起至今没有错乱过。西汉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布太初历,启用干支纪年、纪日,至唐代扩展干支纪月、纪时,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其要点如下:
⑴ 年为太阴年,年首为春节,平年12个朔望月,354或355整日,闰年13个月,383或384整日,用60甲子纪年并周转。
⑵ 月为朔望月,1朔望月=29.53059日,朔所在日为月首,历月取整,大月30日,小月29日,用60甲子纪月并周转,月支正月为寅,二月为卯,……,冬(十一)月为子,腊(十二)月为丑,每年不变,闰月无独立干支,一般沿用前月干支,月干与年干的约束关系列于表1。
⑶ 日以23时界定,头日23时至当日23时为1日,以六十甲子纪日并周转,简称日甲子。
⑷ 1日分12个时辰,以23时起奇时数界定,用60甲子纪时并周转,头日23时至当日1时支为子,1时至3时支为丑,……,当日21时至23时支为亥,每日不变。头日23时至当日1时子时天干由当日干按表1定。
千百年来社会上一直存在着历法上的混乱。中医学虽有黄帝内经七曜“天”的理念、内涵丰富的岁气历,但其干支、历法理论、运气学理论等,至今仍停留在日月二曜“天”模型阶段,其七曜生命历法还是空白,还未形成自己的合理时标[4]。有些易学、中医学者和出版界误以为农历用干支纪元就是医易历,能作为中医学、易学时标。其实干支农历不是医易历,不能作为中医学、易学时标[5-6]。
3. 医易历
至唐代,大医家王冰、大易家李虚中等已发现,干支农历作为中医学、易学时标,其干支纪年、纪月有误。王冰认为十天干化五运、十二地支化六气描述的气象、物候变化周转周期应是回归年,干支农历中干支纪太阴年必定有误。李虚中继而认为,既然干支纪的年是回归年,干支纪月也应是以回归年为基础,将太阳周年视运动等分为十二段以之为太阳历的十二节月,干支农历中干支纪朔望月必定有误。李虚中、王冰等先哲们对干支农历作了重大唯象修正,创新出医易历。后得到元代大农学家王桢农学历《农书·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图1)的有力支持[7]。千百年来实践表明,医易历较能全面反映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对人体的影响,可作为中医学、易学时标,用于医学预测和人生健康预测。但由于长期说不清天干、地支、60甲子等背后玄机,干支农历为什么错,医易历为什么对,千百年来医易历只能口授秘传,形成与干支农历并存的千古心照不宣困惑悬案。
医易历的历日、历时及其干支纪元与干支农历相同,差别主要在历年、历月上,列述如下[8-10]:
⑴ 年为回归年,年首为立春,1个回归年=365.2422日,不须取整日,无闰年,用六十甲子纪年并周转,纪年干支与干支农历同。
⑵ 全年分12个月,以节界定,立春到惊蛰1月支为寅,惊蛰到清明2月支为卯,……,小寒到立春12月支为丑,每年不变;月不取整日,无闰月,用六十甲子纪月并周转,月干与年干的约束关系与干支农历同(表1)。
二. 天人合一机制、天人合一模型,生命历法
制历核心之一要“依据对人类最攸关天象”,必涉及“天”到底指什么,天人如何合一。 “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也只是先哲们唯象地想说明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曜为天,并未指出为什么、如何合一,成为千古之谜。
1. 天人合一机制、天人合一模型
人类及生物生存的地外环境统称为宇宙或“天”。与人类及生物最紧邻环境是太阳系,太阳系又处在更大的银河系中,银河系外还有许多河外星系,十分庞大,显然这个“天”需要简化。
太阳系主要由太阳和八大行星组成(图2),太阳质量占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在其引力作用下,八大行星绕太阳运动,从心向外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等星,基本天文学参数列于表2,其公转方向都顺行(朝太阳自转方向),公转轨道运动近似为以太阳为圆心、以不同公转半径的匀速同心圆周运动,只是初位相和公转周期T不同。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还有月球,距地平均3.8×105km,质量为7.35×1022kg,1朔望月=29.53059日,1近点月=27.55455 日[11] 。
人体生命过程决定于遗传基因和外部环境。依现代宇宙生物学和航天医学,天体的万有引力(引潮力)、宇宙射线(电磁波)和高能粒子流等严重地影响着人体的生命过程,毫无例外地给每个人体都打上天体影响的烙印,这三大作用就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机制[12-14]。对于地面上生活的人群和生物,由于地磁场和大气的保护,作用机制主要为天体的电磁波和万有引力(引潮力)。
依照现代天体物理学,各天体的影响强度与地球的距离平方(立方)成反比,且作用机制具有方向性。万有引力(引潮力)与天体质量成正比;电磁波和高能粒子流强度,随天体温度上升骤增。太阳集中了太阳系99.86%的质量,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C°,表面也有6000C°,故太阳是决定地球气象、物候,影响人体生命过程的主要因素。
依照笔者等关于七曜对地、对人体最大引力和引潮力的估算(表3)[15] ,月球虽小,但距地球最近,对人体的引潮力是太阳的2倍多,是影响人体生命过程的次要因素。水、金、火、木、土五曜引潮力、引力虽比月球小很多,但近地点引潮力、引力与远地点引潮力、引力之比很大,金、火星分别达241.8、112.0倍,其次为水、木、土,每年变化幅度也很大,所以五曜也是不可忽视的次要因素。太阳系中其他象天王、海王行星、行星的卫星,或因遥远,或因质量太小,或因温度不高等,其影响可近似略去。太阳系的半径约50天文单位,银河系中其他恒星距地球十分遥远,可不予考虑,银河系以外的星云就更可忽略了,因此,天人合一模型可简化为七曜与地、与人的合一[16-17]。
2. 生命历法
依天人合一模型,能全面体现地外宇宙,即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对地气象、物候和人体生命过程影响的历法,称为生命历法。只有选用七曜生命历法作为医学、易学时标,才能正确发展预测医学,进行人生健康预测。
三. 历法的分类
太阳是决定地球气象、物候、影响人体生命过程最攸关的天象,制历必须首先考虑日象。众所周知,地球相对太阳自转1周历经昼夜为1日,这是所有历法量度时间必选的最基本单位。再细分,公历有“时”、“分”、“秒”等层次。农历、干支农历、医易历有“时辰”层次等。
(1). 从功能分生活历法、法定历法、特定社会活动历法、研究历法
生活历法要求历年、历月取整日以方便生活。凡由官方颁布的历法,称为法定历法,如黄帝历、颛顼历等古六历,太初历、现公历等[18]。法定历法也必须是生活历法。中国历代历法中有些可归入农历,多数可归入干支农历。农历现演变为民俗历法。
回历主要用于伊斯兰国家宗教事务中,是典型的特定社会活动历法。医易历、干支农历,五运六气(岁气)历、六十干支历、九宫八风历、《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农学历等,主要用于研究医学、易学、农学,属研究历法[18-18] 。
(2) . 从历年、历月层面分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历[11]
制比日更大的量度单位年、月有三种选择:
⑴ 把太阳从春分点沿黄道东行一周复回春分点历时1回归年(=365.2422日)作基本周期,取整日为历年,历年与回归年的差异用闰日来协调,称为太阳历。公历是典型的太阳历。公历年首(元旦)、历月是人为的,没有天文学意义,它的地外宇宙“天”模型只有一个太阳。医易历本质上也属太阳历范畴,但年首、历月有着确切的天文学意义。它用干支纪元,表征它采用的是七曜天人合一模型[16-17]。
⑵ 把朔望月作基本周期,力求把朔望月作历月长度,取整日定历月,人为规定12个历月为1年,称为太阴历,其典型代表是回历。它的地外宇宙“天”模型有一个太阳和月球。
⑶ 把朔望月和回归年作基本周期,力求把朔望月作历月长度,取整日定历月,12个历月为1年,与回归年的差异用闰月来协调,称为阴阳历。其典型代表是农历。干支农历本质上也属阴阳历范畴。阴阳历的地外宇宙“天”模型有一个太阳和月球。
四. 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纪年的天文学背景——天人合一第1规律发现
天干、地支、六十甲子、阴阳、五行等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思维基因,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并未能说清它。郭沫若认为,十天干来源于“基数观念进化至十”,十二地支来源于黄道周天的十二辰星;郑文光认为,十二地支与十二个朔望月有关[20],但又说明不了干支纪历等问题。
1. 傅立勤1986年发现:月球近朔月会合周期与回归年会合周期为60年
1983-85年宋岵庭、褚志宏、朱灿生采用日月地模型,发现413.32日是近点月与朔望月的平均会合周期,其内嵌套着14个朔望月与15个近点月[21-22]。1986年傅立勤在此基础上又发现月球近朔月会合周期与回归年会合周期为60年,月球对地、对人视运动有60年的轮回周期(参看表4)[23],这无疑是一个突破性的贡献。不过日月二曜“天”模型过于简单,仅靠月球近朔月会合周期与回归年会合周期为60年,从逻辑上难以分离出同时表达具有10年和12年独立性运动的天干、地支来,因而难以破解60甲子。如60=12×5,若选12个独立地支,那只有5个天干是独立的;如60=10×6,若选10个独立天干,那只有6个地支是独立的。
2 . 笔者等2001年发现:水、金、火、木、土五曜视运动分别具有10、5、2、12、30年轮回准周期,太阳和五曜周年视运动具有60年轮回准周期[16-17]
依表2,T=87.969日≈10/41年、T=224.701日≈5/8年、T=686.980日≈2年、T=11.862年≈12年、T=29.458年≈30年。当地球公转1周或太阳循黄道运行1周历时1(回归)年时,水星历经4.1周、金星历经1.6周、火星历经0.5周、木星历经1/12周、土星历经1/30周,这些称为运动状态1。当地球公转n周或太阳循黄道运行n周历经n年时,水星历经4.1周×n、金星历经1.6周×n、火星历经0.5周×n、木星历经周1/12×n、土星历经周1/30×n,这些称为运动状态n(n=1,2,……60,61),各状态列于表4中。这表示当太阳绕地周转时,水、金、火、木、土五曜每经10、5、2、12、30年各转41、8、1、1、1周回到原点,太阳、水、金、火、木、土六曜对地、对人视运动有1年、10年、5年、2年、12年、30年轮回准周期;当太阳视运动周转60周、历经60年回到原点时,水、金、火、木、土星各周转246、96、30、5、2周回到原点,太阳和五曜周年视运动具有60年轮回准周期性。
3 . 天人合一第1规律
综述上两个发现表明:七曜对地、对人视运动具有60年的准周期性,施加给地、人体影响的准周期为60年,这个规律称为天人合一第1规律。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的60年周期视运动轨迹如图3所示[15] 。
4. 十天干及其阴阳的天文学背景[16-17]
(1).十天干
从表4可看出:水星历经10种不同的等时状态回到始点,水星这10种不同运动状态及其对地、对人体的影响,中华先哲们借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别表之,称为十天干。类似地在第2个周期内又重复十天干状态,依此往复下去。这样十天干的天文学背景就是水星周10年视运动。
(2 ). 天干阴阳
火星属地外行星,1个周期(2年)内只有两种状态:第1年沿其轨道前半周运动,次年沿后半周运动,年内相同时间位相相差约,对地球所施加的作用机制方向正相反,因而这两个状态可用阳(+)、阴(-)表示(表4),叠加在水星的影响上,使天干具有阴阳性,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5 . 十二地支及其阴阳的天文学背景[16-17]
木星属地外行星,1周期12年内历经12种不同的等时状态回到始点。木星这12种状态当然不同于水星,中华先哲们借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别表之(表4),称为十二地支,第2周期内又依此重复一遍,往复下去。木星这12种运动状态对地、对人体的影响是十二地支的天文学背景。类似前面的分析,火星的影响叠加在木星影响上,使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6 . 六十甲子及干支纪年[16-17]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数学上本有120种干支关系(如甲子、甲丑、乙子、乙丑、…),而七曜运行的同时性使干支匹配只有60种(没甲丑、乙子、…),叫60甲子(表5)。用它来纪年,既表年序,又能依年干支表征该年七曜对地球气象、物候和对人体生命过程影响的特征,因而具有深刻的生命历法意义。这就破解了医易历干支纪(回归)年的天文学背景为天人合一第1规律。
五. 干支纪日的天文学背景——天人合一第2规律发现[10]
1. 笔者等2010年发现天人合一第2规律:太阳周日视运动及五曜视运动的精确共同会合周期为60年 (1年=360日)
干支纪日最早,但干支纪日的背后玄机一直是千古之谜。
定义1年=360日。显然1年=0.9857年,1年=1.01456年,年与太阳周日视运动周期日有公约数。
依表2,五曜周年视运动(或公转)周期可近似表为:T≈ T=10/41年,T≈T=5/8年,T≈T=2年,T≈T=12年,T≈T=30年,其公约数为60年,自是太阳周日的公约数,故60年(21 600日)是太阳周日视运动及五曜周年视运动的共同会合周期,称为天人合一第2规律,并可用六十甲子纪年。
2 . 干支纪日的天文学背景
60年=360×60日,与日甲子有公约数,因此每连续60日之间的差别可用日甲子表征。日甲子滚动360次就把60年轮回周期正好纪完并周转,其不同日甲子相同干支日间之差别可结合所在月甲子、年甲子区分开来。日甲子能体现太阳、水、金、火、木、土六曜周日、周年运动对地、对人体影响的日间变化,结合月甲子、年甲子能兼顾月球影响,体现七曜运动对地、对人体影响的日间变化。可见干支纪日的天文学背景为天人合一第2规律。
黄帝内经中曾有记载:“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这种1年=360日的历法,中医学界称之为六十干支历法,其谜一直待破[19] ,现可解读。
3 . 干支纪时的天文、气候学背景
干支纪时演绎于干支纪日(表1),因此,干支纪时的天文学背景与干支纪日相同,是天人合一第2规律。干支纪时,5日满六十甲子而周转。黄帝内经对我国黄河流域气候变化规律总结为“五日谓之候”,可见干支纪时的气候学背景是“五日谓之候”。
4 . 干支纪月的天文学背景
七曜影响使日间有区别,干支纪日把连续60日间区分开来。60年有365. 2422个不同的日甲子,它们是有区别的,需要366种标记。60甲子纪年只能给出60种不同标记,引入干支纪月又可给出12种标记。这样,年甲子结合月甲子就可给出60×12=720种标记,足以用来区分60年内的不同日甲子。
干支纪月演绎于干支纪年(表1),因此,干支纪月的天文学背景与干支纪年相同,是天人合一第1规律。60年=12×60月,与月甲子有公约数,因此每连续60月间差别可用月甲子表征;月甲子滚动12次就把60年正好纪完并周转,其不同月甲子相同干支月间差别可结合所在年甲子区分开来,月甲子能体现七曜运动对地、对人体影响的月间变化。
太阳、金星视运动,它们会合周期为5年,1个月甲子也是5年,这表明干支纪月的直接天文学背景是太阳、金星周5年视运动。
5 . 应用医易历要采用地方时[10]
医易历四柱干支组旨在表征七曜对人体作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对处在不同经度的人体作用是不同的,因而必须采用人体所处经度的地方时。
六. 笔者等2010年破解干支农历的千年谬误悬案
笔者等在文献[24]指出:⑴干支纪年、纪月是建立在天人合一七曜模型及第1规律基础上,干支纪的“年”是太阳沿黄道运动的回归年,而干支农历纪的是太阴年农,平年农354日或355日,闰年农383日或384日,与回归年365.2422日差别很大,因而注定不能把干支移植到农历来纪年农,干支纪年农是干支农历的关键谬误。⑵干支纪月的天文学背景是太阳、金星周5年视运动,干支纪月一个60甲子正好是5年,而干支纪月农却没有这个周期性。如戊子年甲子月首(公历2008年11月28日)~癸巳年癸亥月末(公历2013年12月2日)60甲子月共1831日,并不等于5年(365.2422日×5=1826.2110日)。干支纪月农是干支农历的衍生谬误,从而导致干支农历遇到闰月农没有干支,矛盾百出。
历史上干支农历曾既是法定历法、生活历法,又是研究历法,起过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现公历既为法定历法,又是生活历法,干支农历已失去其昔日法定历法、生活历法地位;又由于它干支纪年农、纪月农有误,不能作为中医学、易学时标,也失去其昔日研究历法地位,已完成其历史使命,顶多保留其民俗历法的意义。干支农历当今仍公开大量出版发行,极易误导,造成天时年、月干支认定的错误,导致后续研究全盘皆输,应尽快退出历史舞台。
七. 关于年首的选择
1 . 日象年首
如前述,日象是影响人体生命最攸关天象。太阳对人体的三大作用(引力、电磁波、高能粒子流)因素中以太阳光(电磁波)为首要。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主要表现为太阳光的辐照阴阳消长,冬至太阳运动到南回归线,对北半球(我国)的日照热量最小,处阴极,因而可选阴极冬至天象节点为年首,称为日象年首或天象年首。我国古代历法把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间隔叫做岁(12个朔望月叫做年),取冬至为岁首[18]。
2 . 月象年首
现行农历的历年、历月属太阴历,年首取最靠近立春的月朔日春节为年首,可称为月象年首。
3. 气象年首
除“天”影响人体外,地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冬至太阳对北半球的日照热量固然最小,但由于地球有较大的热容量,地球大气的气象温度并不在冬至就随之降到最低,有一个滞后过程。依照我国历代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观察,地表气温滞后到大寒最低,届时“冰方盛,水泽肤坚”(《礼记·月令》),生物要进入休眠的最深阶段[30]。取大寒为年首称为气象年首。我国五运六气学者多认为大寒为岁气历年首[17,25-26] 。
4. 物候(或生化)年首
“冬至四十五日(即立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素问·脉要精微论》);“寒日涤冻塗”(《夏小正》), “东风解冻,蜇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侯雁北,草木始动”(图1),观物知候,春回大地,万物萌生。这表示地表气温极点(气象年首)到生物生化休眠极点反转萌生又有一个滞后,立春是天、地对生物、人影响的一个新节点,称为物候年首或生化年首。元代王桢研究农作物历法,创《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农学历,就是以立春为年首。医易历与农学历同属于生命(医易)历,选立春为年首,体现了医易历的天人合一历法特性。我国也有学者认为岁气历应选立春为年首 [27] 。
运气学致力于由天时预测民病。主张岁气历取大寒为年首者,是着眼于天时预测气象;主张岁气历取立春为年首者,是着眼于预测物候生化、民病,二者是不矛盾的。
值得指出的是,年首如何选,不光依天文学因素,还与历法性质、社会文化有关。以上日象年首、月象年首、气象年首、物候或生化年首都有其特定的天文学意义。最没有天文学意义的年首要算公历了,宗教色彩最浓。公元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新历(即现公历),年首既不选冬至,也不选靠近冬至的近日点(它漂移,现在冬至后14日),而是规定冬至后10日为年首元旦[11]。
八. 医易历四柱干支组显现的基本规律
1 . 笔者等1999年发现医易历四柱干支组显现的天人合一第3规律:518 400个四柱干支组历经一个60甲子年显现约一半,历经2个60甲子年显现约3/4,历经3个60甲子年可基本显现,历经4个60甲子年才能全部显现,并为天文万年历所证实(图4,证明略)[27-29]
2. 笔者等1999年发现天人合一第4规律:太阳周日、周年、朔望月、五曜视运动的会合周期是240年,医易历四柱干支组相隔240年基本重现,并得到天文万年历的验证。这表征着天人超巨系统的轮回周期为240年(图4,证明略) [28-30]。
九. 医易历干支纪元表征七曜对地、对人体影响的近似性和局限性
1. 天人合一第1、2、3、4规律本身就有一定的近似性。七曜对人体的作用在太阳周日、周年、朔望月、五曜视运动会合周期240年中不同60甲子年的同干支年、月、日、时本是不同的。基于医易学研究涉及时限多为60年左右,240年中不同甲子年的同干支年、月、日、时的差别微小简化为相同。 以上医易历四柱干支的近似性必降低预测的应验率。
2. 七曜对人体的作用是在天地稳态条件下讨论的,而天地严格说并不总是稳态(如地震、太阳黑子爆发),因而医易历四柱干支表征的天人合一系统运动基本节律在天地非稳态时就失效,具有局限性。
尽管医易历具有上述近似性和局限性,但意义不可低估。目前人类历法只有医易历的地外宇宙“天”模型为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能较全面体现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对地、对人体的影响,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生命历法,是中华文化对人类历法文明的独一无二贡献。
十. 医易历四柱干支组体现生命历法意义
公历和农历、回历将太阳系分别简化为仅太阳一曜或二曜,忽视了其他六曜、五曜对人体生命过程的影响,自难充当生命历法。
医易历中时序年、月、日、时的划分是以太阳历为基础,体现了太阳是决定地球气象、物候、影响人体生命过程的主要因素。太阳和地球当理论上简化为二体问题时,时序与太阳的影响原则上可以用解析函数表述。众所周知,三体和三体以上物体系统是非线性系统,没有解析解。这就表明医易历要想把七曜的影响用解析函数表述是不可能的。中华先哲们采用60甲子纪年、纪月,用离散数学节点系统方法体现月、水、金、火、木、土六曜对不同年、月的调制作用;用60甲子纪日、纪时节点系统方法,体现了水、金、火、木、土五曜对不同日、时的调制作用。医易历一个四柱(年、月、日、时)干支组八个参数代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七曜(天)对人的一种时区方位,一种天人感应模型。年柱、日柱各有60个独立干支,月柱、时柱干支因受表1的限制,各只有12个独立干支,四柱独立干支组只有(60×12×60×12=)518400种,在医易学中就代表“天”(即七曜)对人有518400种感应模型。随着星转斗移,医易历就用粗线条从整体上代表着七曜对人的基本感应节律,自可作医易学的时标,可用于医学预测和健康预测,是中华文化对世界历法的独一无二贡献。
十一. 人体阴阳五行的共性化模型
中医学、易学均以阴阳、五行及其生、克、制、化为基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以简驭繁,把人体组织结构、脏腑器官、生理功能和生命现象辩证地归属阴阳五行,建立了人体的共性化结构模型,五脏是人体核心功能系统,五腑与五脏是表(阳)里(阴)关系,三焦是脏腑间的通道;五窍是五脏的窗口,五体、五液、五神、五华是五脏的外部表象,并和医易历干支五行联系起来,如表6所示[31-32] ,建立起七曜影响人体生命过程的作用模式。表6中干支对应的五行特性医易学界称为干支正五行。除正五行外,先哲们还唯象地提出了太阳周年五行、周日五行,天干天五行,地支天五行或三阴三阳五行,纳音五行等,通过它们与人体五行的生、克、乘、侮,来体现七曜天时对人体的影响,进一步展现医易历的生命历法意义。
破解这些五行的背后玄机一直是我国多代学者的梦想。
十二. 中医学五行常生、常克模式的局限性,五行生克的新模式
笔者等在文献[33]指出:⑴ 只有阴阳周期性稳定消长才有五行慨念,五行是维持阴阳周期性稳定消长的制约调控机制。随机消长的阴阳延伸不出五行;五行的制约调控机制表现为阴阳周期性稳定消长的五个不同的阶段。⑵五行相生乃是两行间由于具有同一性,相克乃是两行间由于具有对立性。⑶中医学五行常生、常克模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解释人体生理、病理情况下出现的五行互生、互克现象,必须发展五行生克新模式。
⑷太阳的周日、周年和月球的周日、周月视运动阴阳周期性消长如图5所示,分别有8对互生、9对互克机制。⑸以太阳为主体的七曜视运动阴阳周期性消长叠加的五行生克新模式如图6所示,有10对互生、10对互克机制。其中5个与阴阳周期性消长方向一致的相邻相生和5个隔位相克分别为常生和常克。(图6)。⑹人体五脏、五腑五行生克新模式如图6所示,有10对互生、10对互克机制,其中5个与阴阳周期性消长方向一致的相邻相生和5个隔位相克分别为常生和常克。五行生克新模式能全面解释人体生理和病理情况下五脏间实际表现出的10对互生、10对互克关系。
十三. 运气学气化理论的天文学背景
五运六气学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最早的预测医学,开倡于唐代王冰,兴盛于两宋金元,在千百年来的医学实践中得到了肯定。运气学由两部分组成:(1)依对“九星悬朗,七曜周旋”的初步观察,唯象定性地提出了气化理论,依纪年干支推演当年的常规气候变化特征,即所谓天时,这是运气学的理论核心。(2)与人体的共性化阴阳五行模型相结合,由天时预测民病,有60%以上的符合率[25]。运气学“以象之谓也”,天文学背景模糊不清,导致古今医家毁誉上千年,1953年竟以“占候”论革出大学教材。改革开放后固得以纠偏,但其气化理论的背后玄机仍待破解。笔者在文献[15,34]中依据现代天文学、宇宙生物学知识,解读了运气理论框架的天文学背景,现概括如下。
1 . 主运、主气、中运、客气
(1)主五运、主六气
如果太阳系中没有其他七大行星存在,太阳对地球气候、物候和人体生命过程的影响,就会以1年为周期循环,年间无区别,按年内气象变化对五脏的影响把从大寒起24个节气等分为五季(春、夏、长夏、秋、冬),这就是所谓主五运概念,依次称为初运、二运、三运、四运、终运,并用角木、徵火、宫土、商金、羽水表其五行属性,主司五季之常令。运气学又按气象变化对六腑和六经的影响,把从大寒起的岁24个节气等分为六季,这就是所谓六主气的概念,依次称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以二阴一阳、一阴二阳五行主司六季之常令。主五运、主六气都以1年为周期来说明地球气候常规变化及对应人体的常规生理变化。
(2)中运、客气的由来
中华先哲们依经验唯象深知太阳系中其他行星存在对地球气候和人体生命过程的影响,与太阳比各行星虽处次要地位,但因运动周期、状态各不相同,势必对地球的常规气候变化带来调制作用,导致人体的平病,因而纪年要用六十甲子,既表年序,又能把行星运动对地球和人体影响随年的变化区分开来,需在主运、六气之外又引入中运、客气、运气加临等概念,这正是运气学与医学其他分支学科独特之处。
2. 天干化五运、太过不及
(1)金星产生五中运
金星的视运动周期为5年(表4),如图7所示。当太阳绕地历经第1周年时,金星从A历经1.6周到B;当太阳绕地历经第2周年时,金星从B历经1.6周到C;当太阳绕地球历经第3周年时,金星从C历经1.6周到D;当太阳绕地历经第4周年时,金星从D历经1.6周到E;当太阳绕地历经第5周年时,金星从E历经1.6周回到A,完成一个循环。金星上述这5种运动状态可由每个状态的起点A、B、C、D、E表征。第2个5年周期内依此往复。依文献[33-34],金星的周5年视运动必产生五行,这就是中华先哲们根据长期观察唯象地拟合出的A中运属土、B中运属金、C中运属水、D中运属木、E中运属火(表4),势必对地全年常规气候(主五运)产生调制作用。五中运及其五行属性的天文学背景是金星周5年视运动。
(2)天干化运、太过不及
由表4可知,甲己干对应土中运,乙庚干对应于金中运,丙辛干对应于水中运,丁壬干对应于木中运,戊癸干对应于火中运,这样形式上有所谓天干化运: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之说,即所谓天干天五行。笔者等在文献[35]讨论了金星视运动5年周期性消长本征五行生克新模式,如图8所示。再联系火星阴阳两状态叠加影响,可得阳干对应的五中运为阳,即所谓太过;阴干对应五中运为阴,即所谓不及。历史上医家曾为天干化运的天五行与其正五行相悖争论千余年,现可解读为:天干天五行来源于金星,天干正五行来源于水星,并不相悖。
(3)客运加临主运的舍弃、淡化问题
值得指出的是,运气学在中运之外在年内又引入客运慨念,希望把客主加临细微到步,即五客运对主运五步的影响。事实上依运气学天干纪运,每过1年客初运就要从头年终客运向前跳跃两步,如甲年客终运为太徵阳火,到乙年客初运跳过土运直跃至少商阴金。这种跳跃在理论上至今说不明白,在医学实践上也很少把客主加临细微到步。另根据模糊数字的创始人扎德提出的互克原理:“当一个系统复杂性增大的时候,我们使它精确化的能力就会减少,在达到一定阀值时,复杂性跟精确性就会相互排斥”,即不可避免地带来模糊性[36]。运气学面对的太阳系是十分复杂的开放超巨系统,在上述构筑其理论框架时已作了许多近似,它们的5年、6年、12年、30年、60年等周期性都有相当的模糊性,使客运加临细微到主运五步失去意义,因而建议客主加临只讲中主运加临,舍弃或淡化客运。
3. 地支化气、正化对化、运气加临
(1)十二地支化六司天客气
木星属地外行星,质量是地球的333倍,是太阳系其他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具有特别强的电磁场,其轨道贴近地球轨道4.2个天文单位,对地球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其视运动如图9所示,在12年周期内逐年分处12个状态,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征,由于地球自转轴的偏角,木星在这12个地支状态上对地常规气候变化的调制作用不同,先哲们把卯-酉、辰-戌、巳-亥、午-子、未-丑、申-寅状态方位对地的调制作用特点,依长期观察笼统地分别拟合为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即六地支化六客气,简称地支化气,与天干类似,其五行属性称为地支
天五行。运气学从未说明何以主气时序是二阴一阳一阴二阳,客气时序改为三阴三阳,历史上医家曾为此争论千余年,这里可解读为主六气来源于太阳,而客六气来源于木星,所以二者可以不同。地支天五行与正五行的相悖问题,至今仍是悬案。
重复上节分析,这个客气应主全年,细分六步无太多意义。为与运气学习惯相一致,可称为司天客气,宜舍弃或淡化再泉和间气之气。
(2)地支化气的正化和对化
从图9可看出,木星除午-子外,分处未-丑、申-寅、卯-酉、辰-戌、巳-亥时两向并不完全相对,只是大体相对,加上地自转轴的偏角,地支化气本应为12年,与地支化气6年周期性相悖。为此,王冰形象地将其对地的影响犹如一个是太阳光照射,一个是月球反射太阳光之月光照射,将其一称正化,另一称对化。立足于北半球来看正化和对化,应将午、未、申、酉、戌、亥化气为正化,子、丑、寅、卯、辰、巳化气为对化。十二地支化气的天文学背景是木星运动,周期严格说应约为12年。
4. 运气加临
如果把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对地球气候的调制作用综合考虑运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就会得到所谓的运气加临、天符、岁会等60甲子年的天时特征。
5. 水星、土星视运动的五行生克模式
(1) 水星视运动的天干天五行生克模式
医易学界称之为天干天五行的背后玄机一直是千古之谜。笔者等在文献[15]中讨论了水星的周10年视运动轨迹,如图10所示;其阴阳周10年周期性消长五行生克新模式如图11所示[35] 。它说明天干天五行的天文学背景是水星周10年视运动。
(2) 土星周30年视运动的五行
笔者等在文献[13]中讨论了土星的周30年视运动轨迹如图12所示;其阴阳周30年周期性消长五行生克模式图13所示[35] 。
水星、土星五行概念至今还未引入到中医学中。
6 . 五行分别对五星”的千年谬误
“岁木太过,……上应岁星。……岁火太过,……上应荧惑星。……岁土太过,……上应镇星。……岁金太过,……上应太白星。……岁水太过,……上应辰星”(《素问·气交变大论》)。千百年来诸多医家一直将上述论断解读为“五行分别对五星”,且根深蒂固,广泛流传于古今各种著作中[4,37-38]。上述已指出日、月、水星、金星、土星等各曜对地、对人都有自己的五行,可见“五行分别对五星”是个千古谬误,应予消除。
十四. 破解纳音五行之谜
60甲子纳音五行在医易学中是个十分重要的慨念,如表5所列,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可依年纳音五行与相应年干支正、天五行的生克关系,预测自然灾害,依四柱纳音能深入预测人的性格、健康特征、婚配等,但其背后玄机一直是千古之谜。笔者等破解其天文学背景是水、金、木、土、月五曜准周60年视运动每2年加在人体五行上的调制,如表5所列,图14所示,甲子、乙丑两年为海中金,丙寅、丁卯两年为炉中火等[34-35] 。
依黄帝内经的要求,中医学理论必须顾及到七个曜,每一曜的影响都不可或缺。如前所述,中医学的太阳的周日、周年视运动五行,干支正五行、天五行、三阴三阳五行只顾及到日、水、金、火、木五曜,缺月、土两曜。医易学是中医学的先导,月、土两曜的影响唯一在医易学的纳音五行中反映出来,因而“纳音五行”有必要补缺纳入现行中医学理论构架中,是对正五行、天五行的重要补充。
由上述可见,医易历较能全面体现七曜对人体作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体现生命历法意义。
十五. 天人合一第5规律发现——个性新生儿的先天阴阳五行与其出生天时阴阳五行的一致性[39]
胎儿出生时间应定为其娩出后首次建立自主呼吸之时,用医易历四柱干支表示,称为该个性新生儿的医易历出生时间。
笔者在文献[39]中,依现代生育医学的最新成果[40]:,出生动因来自胎儿,胎儿出生择时;依生物进化论,个性新生儿出生(限自然顺产)为取得最大成活率,其选择出生天时的阴阳五行力求与其先天阴阳五行相一致,这个结论称为天人合一第5规律。笔者在文献[39]中还进一步指出:⑴医易历出生时间有518400种,因而对应有518400种个性新生儿的先天阴阳五行模型;新生儿出生后,其后天自由运行节律即开始启动;天对新生儿的后天自由运行节律也要进行整合,影响其后天秉性。⑵对于自然顺产新生儿,只要医易历出生时间相同,他们先天阴阳五行就具有类似性,后天自由运行节律就会受到相同的天体感应节律整合,宏观上表现为先后天的综合秉性具有类似性。这为解决个性人的先天阴阳五行模型,从理论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十六. 个性人的先天阴阳五行初级模型及其健康预测[41]
古人云:“不知易,不可言太医。”医易学在几千年的预测实践中对个性人的疾病预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归纳了许多唯象预测体系,我们应当批判地借鉴和继承。依天人合一第5规律及笔者的实践,医易历四柱干支中隐含的阴阳五行及计算方法,可借鉴引入来建立个性人的先天阴阳五行初级模型。其模型、计算程式如下:
(1)依某个性人的地方时医易历出生时间建立其四柱干支表7。
(2)依表6列出天干、依表8列出地支五行及其权重。
(3)统计四柱干支中的五行数作为该个性人的先天五行模型。
(4)四柱干支五行权重总数为8,每一行平均权重1.6,这反映共性健康人的五行平衡权重数。若某个性人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数大体在1.6左右,表示该人的先天脏腑五行中和,一般健康。
(5)若某个性人的某一行过旺,超过1.6很多(如达到3以上)则该行所代表的人体脏腑等部位及被该过旺行所乘侮之行所代表的人体部位容易生病。如某人先天水过旺,水代表的肾、耳等部位易生病,被水乘之火所代表的心、小肠,被侮的土所代表的脾、胃等部位也易生病。
(6)若某个性人的某一行过弱(如0.2、0.3),则该行所代表的脏腑部位也易生病。
(7)若某个性人缺某一行或两行,或该行极弱无助,而克或泄这一行的另一行又强,则所缺或极弱无助的该行所代表的人体部位更易生病。如先天五行缺水,而克水的土或泄水的木行又强,则水代表的肾、耳等部位更易生病。
(8)调研先天五行失调病,对象最好为新生儿群。由于条件限制,笔者等调查了某高校子弟小学、中学四个年级(1979-1986出生)204位学生的医易历出生时间,并询问相应病史,发现缺某一行(个别缺2行)人数为27,占人群13.3%。调查了社会志愿人群211人(1926-1996出生),询问相应病史,发现先天缺某一行(少数缺2行)人数为39,占人群18.5%。两人群平均先天缺五行人数占16.9%,与病史符合率约在75%。这说明用医易历出生时间来建构个性人先天阴阳五行模型进行先天疾病预测初步是可行的。有了这个预测未病模型,就可有效地防治未病,防范于未然,节约医疗成本。我国有13亿人口,按16.9%计,涉及先天缺五行病者达2亿,这是一个很大的人群,值得国家有关部分重视。不少中医学者已吸纳易学四柱预测经验,开展预测医学研究[42-43]。
十七. 破解“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孟子·公孙丑》)。由尧舜至汤五百年,由汤至文王五百年,由文王至孔子五百年......从朱元璋到洪秀全刚好五百年。似有其规律,成为另一个千古之谜。
医易历出生时间有518400种,对应着518400种先天阴阳五行模型。所谓“王者”即指具有最优秀的先天阴阳五行模型。依天人合一第3规律,518400种先天阴阳五行模型只有240年才能出齐,也即240年才能出现所谓“王者”天时。在古代人口少,一个240年中遇到“王者”天时可能没人同房,也就没“王者”出生。往往要等两个240年即480年才有“王者”出生。480年整称“五百年”,即可破解孟子论断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