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安源煤矿建矿120周年暨汉冶萍公司成立110周年,本刊特推出《安源史话》系列专刊,供大家分享。
1、码头遗迹说旧事
在离安源煤矿约五公里的五陂镇长潭村,有一条小街,小街旁边有一条小河,小河的边上有一座破旧的小木屋。小屋用木板做成,两层,约80平方米,木板历经风雨,已经破烂不堪。小河在诉说着小木屋古老的故事。
从前的萍水河不是今天这个模样,那时水更清,也更深。小河悠悠,渔夫驱赶着鹭鸶下水,鹭鸶叼起来一只只活蹦乱跳的鱼儿,在太阳底下闪闪发亮。不时有姑娘在河边洗着衣裳,年轻的矿工小伙唱着调情歌。姑娘嫌他太粗鲁了,舀起清粼粼的水泼在他身上。小伙避让不及被浇了一身。姑娘响起了一阵银铃般的笑声……
那时候,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带,正在孕育着一场工业化革命,发达的蚕桑丝绸业,让一些资本大的商人看到了市场巨大的财源,他们的视角放眼大海,要让蚕虫吐出的丝萦绕全世界……要纺丝织布,就要有很多燃烧物,而在萍乡则掘地见炭,能燃烧的煤,火力旺,耐燃烧,是煮茧、做饭、烤火的燃料,在东南一带很受欢迎。人们纷纷来到萍乡购买,于是促成了萍乡煤炭的开采。
1890年1月,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创办的铁厂竣工了,可是要炼好铁,就要有好煤,为解决燃料,他派人四处寻找煤源,“湖北拔贡试用知县欧阳炳荣、分缺间用典史欧阳棽,堪以派往衡州一带攸县、醴陵及江西萍乡接界处。”1892年农历九月,张之洞派驻湘委员欧阳炳荣赴萍,“采择各矿煤质,标明种类,以篓盛之,回省候解,化验合用。”从那以后,从安源到长潭里的石板路上十里土车子叽叽呀呀声不断,小木屋里算盘子声喇喇响,从煤栈到船上脚夫的跑步声不断,小河里舳舻相接,白帆点点,拉船的号子此起彼伏,安源的煤从这里出发,下湖南,过洞庭,渡长江,进入汉阳铁厂,炼出一炉炉光闪闪的钢铁。
安源煤矿开矿时,定性为“机矿”,也就是用机器采煤的矿山。这些机器都是大物件,这些大件物品的到来,一下就改变了萍水河不紧不慢的节奏。萍水河是条狭窄、浅显的小河,萍乡是座典型的江南小县城,人口不多,每天有数十条小船往来,把外面的百货、布匹、食盐、粮食等运上来,把本地的煤炭、特产等运出去,河水碧绿,映着两岸的青山、屋宇、稻田、天上的白云、飞鸟,渔人的歌声会引得鸬鹚们呆呆地倾听……开矿后,河面百帆蔽空,舳舻相接,划上水船整齐的号子声、装卸货物粗重的咒骂声、土车子的几呀声、中外游客轻松的笑声、棒棒们谄谀的问候声、接送客人的亲切的呼喊声、母亲亲切的叮嘱声、妓女打情骂俏声、情人嘤嘤的啜泣声、官员作揖打拱虚伪的应酬声……充斥着长潭里码头,使昔日冷清的小码头一下变成了繁华的人员往来地和物资聚散地。
这些机器设备用木箱装着,小的用土车子运输,大的则采用滑行,前面有人放圆木,木箱放在圆木上,人们排成长长的队伍拉动木箱,一寸寸朝安源滚去,在安源拆箱,由洋人拼装而成。
如今,萍河水默默地流,破旧的木屋历经风雨的洗礼,在岁月的流逝中没落,只能从那已经陈旧、破烂里读出历史的沧桑。
我们只能想象长潭河的沿岸那经修缮的码头和与之相呼应的旅游景点再现以水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的动人场景。
(长潭码头遗存插图)
2、总平巷前写春秋
人们来到安源,看到总平巷,就会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因为在这里挖出了中国近代第一家钢铁企业汉阳铁厂生产的第一镐煤,创造了中国近代史上诸多第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总平巷,作为安源煤矿的标志性建筑,而名垂青史,闻名中外。
沿着安源街一路走来,跨过铁路,进入毛主席来安源铜像广场,往左走,穿过安源矿办公大楼,再往左走,不一会就到了总平巷。
也许在你的印象里,既然是煤矿,一定是个黑乎乎样子吧?其实总平巷颠覆了你的想象:矿井前是个广场,种着高大的香樟树和花草,满眼的绿呀,绿得让人心醉。这不,聪明的鸟儿也来这里欢叫,矿山四周种满了桂花树。这正是晚秋时节,空气里透着沁脾的芳香,要不是那拖着黑色煤炭的机车发出隆隆的声音,你还真以为这是在公园里徜徉呢。
总平巷显得老气横秋样子,他见客人打量它,很是神气,嘿,看什么看,我的样子不好看么?对,我们正是冲着总平巷来的。
我们且来仔细瞧瞧总平巷的尊容。它兴建于1898年古历六月初八,海拔145.285米,洞口造型彷如一座中国式牌坊。两边有楹柱,东边的楹柱写着“文明开矿”,西边的楹柱写着“仁义至上”,从这幅对联上看就有点中西文化交融的味道。图案上,正中间一个大三角形,两旁各一个稍小的三角形。中间的主洞是通衢大道,两边各自一个耳室,却是盲室。大三角形下面有总平巷三字,下面为岩尖、平头锤相交的图案,这是煤焦商标。据《汉冶萍公司志》记载:民国八年(1917年),汉冶萍公司专门铅印了《钢铁煤焦样本》,分中、英两种文字印行,封面上印有图案并标明“平头锤和探矿尖头各一把,成交叉形,以示对客户负责。”其造型非常独特,它融汇了中西文化的众多元素。它的上部由三个等边三角形构成,中间大,两边小,既是几何造型,更是中国字的“山”,凸显了安源山的特点;同时那高高耸立的三角形尖顶,又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哥特式建筑造型,象征企业复兴;有四根立柱,中间两根长,两边两根短,可以书写对联,很富中国牌坊传统特色;两边各一个装饰体盲洞,中间一个主洞,符合以小衬大、以低补高的美学要求;中间的平头锤与岩尖相交煤商标图案,不仅表示出企业的性质,而且大方美观,是画龙点睛的纹饰,取到了恰到好处的效果;井口造型线条简洁流畅,好画易识,具有动漫特点;两边装饰体低、中间主体高,显得端庄稳重、堂堂正正等。
总平巷告诉我们那段不可磨灭的往事。
1898年开凿矿井时,平行开凿了三条巷道,即东平巷、东付巷、西平巷。东平巷用来运输东部开采的煤炭,为双向铁路,因用电机车运煤,为安全起见,实行人、车分流,便开凿了专门用来行人的东付巷;又开凿了西平巷,运输西边的煤炭,为单行架线铁路。另外在靠东绞倒渣场方向还有一条开拓矿渣专用运输巷道。如此多巷道集中在这里,不仅外观难看,而且人、车熙来攘去 ,极易造成混乱及事故。所以德籍总工程师赖仑就想了个主意,将巷道向外延伸145米,全部用砖镶砌而成,断面16平方米。其巷道比东平巷更阔,有三股道。因这条延伸巷道绾毂了以上四条巷道,张赞宸就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总平巷。在巷道的延伸部分,为了区别该巷与生产巷道的关系,增加矿井口的亮度,赖仑又特意设计了一个天窗。这个天窗宽约为10米,长30米左右,顶上无覆盖,仅边上以围墙围着,能直接见天。这样,总平巷与生产巷道之间的联络部分便称之为天门洞。
总平巷内最长的巷道东平巷,是所有巷道的老大,巷道净高2.5米,净宽3.5米,全长2860米,内铺复线双轨,矿井运输为架线电机车,为安源矿主力矿井,产量占当时总产量的三分之二。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九日,盛宣怀来安源验收建矿工程,坐电车从总平巷进,紫家冲出,双向巷道,全长2860米。10月12日他在给吕海寰函中说:“弟复顺道往验萍乡新通之大煤槽,乘矿内电车约行四里许,自取块煤而出。来年每月可出九万吨,以六万吨炼焦,以三万吨数块煤,并能制造火砖,此煤矿已成之大效也。”而且每吨焦煤到厂的价钱只要9两银,这比开平、日本的焦煤便宜了一倍多。盛宣怀满意地验收了萍乡煤矿工程。这意味着历时9年的萍乡煤矿正式生产,至此萍乡煤矿已成为中国较早使用机器采煤、洗煤、炼焦、运输煤焦的特大型煤矿之一,是当时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座煤矿,是中国近代最大钢铁企业——汉阳铁厂的煤、焦主要供应商。当年产煤40.2万吨,炼焦炭11.9万吨,分别为1898年的40多倍和4倍多。太棒了!
我们看到的这个平巷,本为东石门平巷——即东平巷,井口位置以天门洞为起点,西边是西平巷可通八方井。东平巷由于运输条件的需要,由天门洞向外延长245米全部镶砌,成巷断面为16平方米,铺轨四股(现铺三股),供电机车编组列车之用。当时东西平巷出煤和向八方井运料,都通过天门洞,便将延长部分改称总平巷并题额巷口,一直沿用至今。以后又由总平巷口用钢架铁瓦搭雨篷,直与大洗煤台连接。于是,由总平巷至洗煤台运输、行人都不受风雨阴晴影响,工作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进。
总平巷掘进采用风动凿岩机(当时称“机攻窿”),全部采用砖和料石砌碹,净断面为八点五平方米,铺双轨,架线电机车运输。平巷在八百米处向西偏,径直掘至2700米,沿山上通小坑地面;在1600米处向东掘约3000米处,沿上山通紫家冲地面,并在1600米处安装直流发电机组补偿电机车电压降。 大手笔!大气派!你看这就叫名符其实的机井。
灾害无情!1831年春萍乡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八方井水淹以后,总平巷幸而水淹不到,没有同归于尽,但生产巷道多因失修而垮塌,只好一步步紧缩后退,能维持者继续生产,不易维持者就放弃了。于是,在1930年以后,大半是采煤柱度日。总平巷也只有四、九、十、十一、十三、十四、十五等七个段出煤了。
总平巷也曾经受了抗战烽火的考验。1939年3月,南昌被日军侵占,国民政府最高长官蒋介石亲自电令:“萍乡煤矿局向为倭寇所垂涎,此次寇军南侵,应即从速准备迁移破坏。”4月,第九战区司令部长官薛岳将军派高级参谋赵某来到安源。赵参谋带领宪兵监督对机器的拆迁、装箱和矿山的破坏。不久赵参谋另有任务,薛将军又派戴参议员来监督拆矿事宜。4月7日,全矿奉令停止生产,工人只准出不准进,连矿工留在井下的作业工具,也不许进入取出。员工中除了少数职员安排执行拆迁任务外,均被明文告知,愿走的可随设备到广西,不愿走的就地发给标准工资3个月。对工人进行登记,将工人分成两组,一组为遣散人员,这是绝大多数的采掘工人;另一组是随拆迁搬运的人员,这些人大多为机电技术工人。被遣散工人每人发3个月的遣散费,并填发遣散证明,盖有萍乡煤矿整理局专员王野白之章,同时发给眷属每人发布质难民证一块,文曰“中国红十字会萍乡县分会难民证”,共遣散矿上职员118名、工人3243名。与此同时,铁路亦奉命发“恩车”一个月。凡持“两证”者,免费运走个人物件和人员。一时间,安源山里乱哄哄的,许多人哭哭啼啼,挥手告别。为了回家,工人们将家具贱卖了,上百元的物品只卖得两三块钱,有的就根本不要了送人,有人在安源建了简易茅棚,不愿走,就有人将物品寄在他家,托他保管,有的人就干脆门上一把锁,走人了事。火车站更是人山人海,火车还在装煤,一些离铁路近的人就将行李往装满煤的车厢里放,见有人放了行李,大家发了慌,都争先恐后地装行李,后来居上,后来的压住了先装的货物,等到到站卸货时,先装的根本无法抽出自己的行李,火车一声长啸,只能泪汪汪望着家什随车远去。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为安源煤矿吹来了阵阵春风。十五年后,1954年8月6日,安源煤矿复矿筹备组来到安源,开始矿井筹建工作。至此,安源煤矿获得了新生,从1978年到1991年,连续14年产量突破100万吨,最高年产量为1979年121.51万吨。现在安源煤矿有职工4200人,矿井分四个水平开采,实行标准化生产,年产80万吨煤炭。
经过百余年开采,安源煤矿成为了资源枯竭型矿井,全矿5大主力采区有4个在老墟复采,但仍在负重拼搏。
2008年安源煤矿对生产环境进行了整治,拆除了周围破破烂烂的建筑,挖除了阻挡视线的土方,建筑了井口广场,凸显了总平巷,整个井口显庄严壮丽。
由于总平巷光荣的历史和为国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1957年总平巷被江西省政府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总平巷早就成了人们来安源必去的地方,或在这里缅怀历史,或在在这里摄影留念,甚至有不少新婚夫妇也来这里拍婚纱照,以求百年好合,白头到老。我们看到,安源矿一位百岁老人也在井口拍下了一张很有意义的照片。这说明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工业文化遗产不缔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