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故县街,地处洛宁县西端的崇山峻岭之中。西与卢氏范里接壤;南和栾川的山川为邻;东与洛宁下峪以河为界;北和洛宁上戈隔山相望。南依巍峨的相君山主峰,西靠挺拔的牛心山主峰,东边北方则是连绵起伏的丘陵。洛水由西在深山峡谷中穿山越涧奔腾而来,到故县这个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盆地中放慢了脚步,调头缓缓北去,然后又鼓足全身力量,挟雷带电,又在“下山河”的五千里的悬崖峭壁间冲撞翻滚,呼啸东去。

这里的青山绿水多少年来并没有孕育出什么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因此关于它的历史便没有什么正史,野史可考。不过从洛宁文化馆考古队84年在故县东窑,胡坡湾的古墓发掘的出土文物中,目前可知故县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据老人们口传以及从几大姓的祖坟看,阳趴村桑峪村可能为最早的人类居住点。
故县一带山高谷深,地势险要。“九岭十八坡,三关四洛河”就集中说明了它的地形特点。在古代没有现代交通工具,人们东去西行,特别是卢氏县与外地的交流,除洛河水运外,就靠穿越故县的崎岖山路。故县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东来西往的水旱码头。故县镇的兴起,也就应运而生。至于它的兴建年代则又不可而知了。
故县这个深山中的小盆地,从断崖看,是由泥沙冲积沉淀而成,所以土质肥美,加之阳光充足,因此特别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这里五谷杂粮均收,还盛产棉花。虽然都是旱地,一般年景,一年两熟,小麦割了种玉米,亩产平均500-600斤,好地可收千斤。棉花皮棉可达百斤以上,且色白绒长,曾被定为产棉区。在国民党统治时,这里盛产鸦片,远销卢氏,山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种的大白菜,每株最大可达25斤,以味鲜无筋著称,曾被定为贡品上献朝廷。方圆百十里都知道故县白菜汤好喝,人们都以吃过故县白菜为荣。
距故县十余里的南山,盛产银、铅、锌、金矿石,特别是银矿的开采,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开始,且规模宏大。现有古时的银矿石洞“九九八十一”个洞口。矿洞纵横交错,时上时下,变幻莫测。当今的开矿人曾多次结伴顶着矿灯到古矿洞探秘,有人三天三夜循洞根底,也从未探出来龙去脉,据说有时眼前突然出现一个立井,深不可测。从洞口丢下石头,半天听不到回响。阴风嗖嗖,直刺心背,令人毛骨悚然,急于返回。
洞中偶尔发现粼粼白骨和遗弃的工具——铁砧。可想那么深那么长的矿洞,当时就是靠人工一锤一锤用砧打成的,工作是何等的险辛!另外在东山大队有一个村庄名叫“银子”。那时此地盛产白银,就以银子为名了。村边的石崖上,有当时开矿工人用铁砧刻出的纪念文字“……”年代是清初雍正的年号,后来何时停产不详。80年代当地人为了脱贫又开始采矿,一时到处都是矿口,当然工具先进了很多,大多数人依此发了家。现在国家也在蒿平沟建起了金矿,整日炮声隆隆,车来车往,热闹非凡。
清末明初,政局动荡不安,战祸连年,故县又处于偏僻的山区,因此故县一带常是刀客滋生肆虐之地,出现了几个百里方圆闻名的匪首强盗,如故县街的贺相林,外号“二知县”。“匪首”是洛卢两县民团总指挥王国基,王少基,刀客头子王海超;以及威震西安的王化南。王化南时系国民革命军第………路军参谋长,豫剧名旦常香玉解放前在西安站不住脚时曾拜为义父,得到很多关照。此人虽系新中国通缉的国家头等战犯,但有功于革命,据说李先念部队当年西去,王曾借道放行,并给予枪支弹药的补充。故解放后得到政府特赦,55年闲居在家,生活上常常得到常香玉接济。57年香玉赴卢演出时,得空曾到洛宁故河东村看望王老先生。王老据村人介绍,平时早睡早起,时常手拿两个钢球练功,年届八十有许,且童颜鹤发,60年病死故县。
新中国成立以后,53年开始经济大建设,为治理黄河,决定在其支流——洛河上游兴建水库。故县这个万山丛中的盆地便成了最理想的库址。当时勘探队由苏联一位女水利专家率领,沿35年修的洛潼公路乘车开赴故县实地勘察,以后由钻探队,化验室取样化验地质结构。58年开始水库上马,动用十几县民工共修,60年困难时期下马。70年由洛阳地区组织二次上马,但未经国家批准,经费不足74年下马。78年国家把兴修故县水库纳入计划,又三次上马,由水利部十一局承担兴修工程。历经十余年,85年开始一批移民,87年大批移民开始。第一批移北跃村,迁洛宁城关镇东关窑坡上,现称风翔村。二批大规模移民是故县村,河东村,西施村,关上村,西跃村。原则上河北迁河北岸。河南迁河南岸。采取化整为零办法分别迁居长水以下的洛河南两岸。故县街原有四个生产组:一组分别迁入城郊乡吴村的北寨,柴巷,还有几家迁居经局,藏龙村;二组集中迁居城郊在礼东沟村;三组居冀庄新村和藏龙村;四组散居庄上,溪村,温庄和冯庄。
移走了人,难移思乡心。十几年来,五十岁左右的人对故县天天梦绕魂牵。聚谈故乡的往事,为了给后代留下故乡的影子,经回忆写下有关故县的文字。

一、故县街
故县街位于洛河的西岸,故县盆地的中央稍靠西南。为故县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历代联保处,区公所,乡公所以及中心学校,均建于此。43年由王少吉主持曾成立“力行中学”,聘请沦陷区知名教师到此任教。45年因日寇进犯故县停办。虽历时两年,却为山区培养了一批人才。
据老人讲,故县街分前街后街,且先有后街后有前街。后街建筑范围比前街大,因连年洪水后街遂陷入洪水之中。前街因莲花寨遮掩幸存。但东关200多间房舍未免水患。可见现存的故县街仅为原有的三分之一。且一些人文建筑,如城隍庙,花花台子,以及街内两旁密集的门面房在45年日寇入侵时有的被飞机炸毁,有的被日寇焚烧,很多无房可居的人家只好到乡下找窑洞住。
旧时故县街的土地多数为上庄村王家所有,很多人靠租种地以及做小生意为生。解放后头几年很多人还做小生意,如卖馍,油食,卖凉粉汤。本钱大点的卖杂货,开饭店。再没能耐的给人家担脚去王范,范里担货为生。五日一集,这集挣些钱足够五天吃的,下集再说下集。
店铺有杂货行,京货行,山货行,花行,粮行,染坊,肉坊,酒坊,油坊,糖坊和骡马大店。且有一半大生意由洛阳,孟县,宜阳人经营,解放后外地人基本走完。
街内有几颗两人合抱不住的大槐树,解放后仅存一颗,长在下街铁匠炉门前,枝叶繁茂,树大荫浓,多为杂耍说书的场所。58年大型水利,被放倒做水轮机用了。
全街解放后仅有百十户人家,陈姓占70%,贺姓20%,其余为杂姓。
全村基本为瓦房,草房很少。院落结构多为四合院落,即上房,前房,两厢房和阁楼,大门。上房为年长者住,阁楼做厨房,一般来说西厢房不住人,说是捂鬼房,放些杂物。
故县街每逢阴历五,十是集日。逢集这天,早上9点,街上就有很多人,京广杂货的店铺,为迎接顾客早早下了门板,并把珍奇的货物摆在外面卖。另外来自卢氏,范里,下峪,崇阳的货主,也早早赶来在自己固定的摊位上摆摊,为了遮日防雨,摊位上面还要用布蓬遮着。五颜六色的布蓬一个接一个,一街两行,给集日增添了浓厚的热闹,喜庆气氛。街的两头是粮食坊子,门前的空地上摆着一两千个簸箩,账房先生和掌斗的在张罗着。东头为下街是木柴市场和瓜果蔬菜市场。街外的干河扒是牲畜市场。10点多钟,你到街外一看,四周的各个山头的小路上走满了穿红挂绿的妇女小孩,和担着柴担,或背着山货的男子汉,他们指点着,谈笑着,潮水一样涌向街市。赶集人中一部分是为了生计,还有一部分是为了到街看热闹,饱口福。山里人整日放牛,刨药,拾柴,多见石头少见人,所以逢日既是出售山货的日子,又是休息游转的日子。山下人曾讥笑山里人说:“今日赶集不去?”对方回答:“脸都洗了,鞋都换了还能不去赶!”他们到街上先是从上到下游转一遍,选择下午游转的重点,看稀奇,长见识,然后再到卖吃食的地方一边吃喝一边休息,拿有货物的则去出售东西。山里什么苦李,毛桃,栗子,黑葡萄,柿子酸枣八月炸,也没什么行价,她们说:“这东西满山都是,不是咱地种的,到山里随便吃随便拿,我们拿到街上,孬好换个腿钱,买碗饭吃!”故县俗称“老母猪街”,意思是有多少东西,只要你便宜就能卖多少东西。
十二点过后一直到四五点钟是集日最热闹的时候,街里街外都是人,街道上磨肩擦胸的人流推行不动。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到处弥漫着煮烂了的牛羊猪肉的香味。山里人爱吃烙馍夹卤肉,牛肉 ,羊肉汤泡馍,既实惠又可饱口福。我以为最好吃的莫过于羊肉糊卜,切碎的烙馍条烩羊肚,肝,血,肉。那特有的膻香味,真让人涎水常流。
爱下棋的人可别忘了到下街棋场一游。集日,乡下各村的棋手都要在这里比试高低,六七盘象棋周围里三层外三层都是人,对弈的双方沉着应战,可围观者指手画脚发表自己的高见,评论着双方的得失,着迷者,忘了吃饭,忘了自己的买卖,直到家人来喊也顾不得应一声,方圆十几个棋坛老手那是逢集必到的,棋场是“敌人”,散场是“朋友”,常常是“杀”到天昏地黑才回家。
每逢天雨,旅店里东来西去的客人走不了,便和在街上转游的闲人天南海北的扯起来,听他们讲“世界”外的事情。有阅历的老者讲述清末民国的当地要事,常常是青年人发问,一个老者讲,其他几个人补充,有时为一个细节争得面红耳赤,所以他们就成了当地近代历史的编修传播者。

二、庙会
据老人讲解放前故县街庙宇很多,城隍庙,关帝庙,奶奶庙,祖姑庙…香火很盛,特别是后街的土地庙,人们传说很灵验,保人四季发财,岁岁平安。因此不管善男信女,农夫商户都争着给他烧香。据说每年正月初一人们都争着为它烧头炉香,但不管你起的多么早,头炉香早已被插上了,庙门前燃放鞭炮的炮纸就有四五寸厚。不过土地神再灵,法力多大,也惹不起龙王爷,到底连自己也保不住,早在解放前已被洪水冲毁了。故县前街的城隍庙45年被日寇飞机炸毁,解放后连瓦砾也没有了,据说只有县城所在地才能盖,不知哪朝哪代要在故县立县,才盖了城隍庙。后因“龙地”被风水先生圈在河东村(龙地即监牢)不好,才没有立成县。解放初仅有关帝庙,奶奶庙,以及什么神庙,神像早毁,利用庙舍成立了中心学校。
故县周围的名刹,有故县河东的千佛寺,四大天王的塑像暴睁环眼,虬须如针,面目狰狞,手舞足蹈,逼真传神。黄柏岭村的“明佛寺”神像雄伟高大,房舍三四十间,解放后被扒,砖木运到故县街盖教室住室,成立故县完小。
解放前故县的庙会每年十几期,解放后,仅保留城隍庙农历三月十五,十月十五两个庙会,做为物资交流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一项主要集会。
会期一般为三天,会前由街上识戏的人到外定戏,由于地理原因,尝到卢氏定戏,一方面近,再者人们爱听蒲剧。一般定一台戏,有时定两台戏,叫唱对戏。解放前规矩很多,戏班拿着戏谱让会主点戏,会主一天点炮开戏,然后三天三夜连着唱,台下没人也要唱,会期结束放炮停戏。
会前五六天各种生意人都要到戏园门前的空场上占场,用白石灰或用镢头划一片自己认为合适的地方,会上卖东西,会前一两天搭蓬的搭蓬,垒锅头的垒锅头,多种货物都往会场运。
会期三天中的中间一天即为三月十五,十月十五为正会,这一天最热闹,看戏的,看热闹的,卖货的买货的,村里村外到处是人。如果戏唱得好,十来亩大的戏场挤满了看戏人,直看到天黑才煞戏,看戏的人有亲友的到亲友家吃饭,没有的就在外面买着吃。有一年,戏唱得好,看戏人把外面所有的吃食都买完了,晚上再看夜戏。
正会的夜戏是最好的戏,台下坐满了人,树上趴满了人,围墙上也坐满了人,看戏人仰着脸,随着剧中人的喜怒哀乐而变化,完全陶醉在剧情之中,演到悲痛处,很多人低声哭泣,高兴处尽情欢笑,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忘乎所以。只有每次换场时,听到场后老邓“卤鸡蛋烧鸡”的叫卖声,才知道台上演的是戏。到故县演戏的有栾川曲剧团,洛宁豫剧团,山西芮城蒲剧团,陕县蒲剧团,卢氏蒲剧团,宜阳曲剧团,银川豫剧团。

三、故县地区的文化生活
《一》
解放前后,故县地区图书报纸少,更没电影电视收录机,唯一的文化生活就是看戏,听说书讲故事。
由于地接卢灵,所以故县地区的年老人们喜欢听蒲剧和郿户。年轻人爱听曲豫剧。
民国初年西施村有个人叫王海超,早年给人家扛长工,但此人胆大手狠,后来当刀客劫货发了家,地方上没有人惹得起他,随后就在故县镇带局子,遂成气候。此人特别爱看蒲剧。一年带兵到灵宝某村抢了一架戏装,着手成立蒲剧团。刚好当时是抗战时期,山西为抗日根据地,国共联手抗日,不许种大烟。而当时的唱戏好把式都是嗜烟如命。故县为国统区,广种鸦片,因此把当时山西蒲剧名角请到故县,有老生——老海参;红生——活关公;三花——小黑娃;青衣——红群,须生——观照。又请来打板拉场的剧团成立起来了。
这个剧团当时很有名气,走卢氏,下灵宝很受欢迎,每年正月初五在故县公演五天后就出门有台口请唱戏,到收麦回家,收罢麦在莲花寨排一个月戏,再出门挣钱。以后又收学生成寓子班,培养了来木,来阳,银伍等后起之秀,解放前解散,对故县地区普及蒲剧作用很大。
51年西峡口马长法的曲剧在故县演出《丝绒记》,53年山西芮城地区杨老六(实际是银伍)领的蒲剧团从卢氏范里来故县演出,因故县剿压反动改在河东演出。这是故县地区解放前后水平最高的剧团,演出的《牛郎织女》,《贫女泪》。该团不论武打,唱腔,表演均堪称一流,特别是布景的设置,如《牛郎织女》天宫中闪耀的繁星,龙嘴中哗哗流响的泉水,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贫女泪》中当地主抢劫贫女时,台下连声喊“打死他”;并且台下石块砖头不断飞向舞台,直使演出停止。团长到台前解释“这是演戏,望观众保持冷静”,后由民兵维持秩序,接着演出,可见演出效果何等成功!演出五天,天天人山人海,方圆二三十里的人围着不走,可谓轰动一时,给故县地区人民留下极深的印象。后听可靠人士说该团53年曾代表国家赴朝访问志愿军,55年二次来故县演出,但水平大不如前。
因故县地处洛卢交通要冲,所以到此演出的剧团很多,有洛宁豫剧团,饰演的《长坂坡》《桃花庵》为好;卢氏蒲剧团的《薛刚反唐》,卢氏豫剧团的《孟丽君》;宜阳曲剧团的《困雪山》;陕西蒲剧团的《法门寺》;洛阳市曲剧团刘卫生的《呼延庆打擂》;伊川豫剧团的《杨小姐游春》;灵宝蒲剧团的《金沙滩》;特别是栾川曲剧团因天雨在故县连续上演《刘墉下南京》、《呼延庆打擂》;演员兰金武,青衣小白鞋,剧中铡奸的场面,寒光闪闪的钢铡,四溅的鲜血,滚动的人头,激昂动人的唱腔,常使人们动容落泪。
53年冬天,洛宁电影队第一次到故县放映电影《白毛女》《铁道卫士》,看的人很多,山区人民平时很少走出大山,见过汽车的人少,见过火车的人更少,当银幕上出现火车时,放映员给人们介绍:“这就是火车”。人们不禁拍手欢迎,因电影场景真实,情节有趣,人物形象典型,很受人民欢迎。但因条件限制,看的电影很少。水库第三次上马后,十一局在北窑设有拌合场,每月十五场电影,连演8年,人们也过了电影瘾。每次演电影人们早早吃了饭,带着凳子,携老扶幼,成群结队去看,真可以说是万人空巷,千家闭户。方圆也出了几个“影迷”,如故县河东村有个王争,60多岁,很爱看电影,有一天下午他正在河边犁地,当他看到拌合场放映场挂起银幕时,赶忙卸了犁,把牛打到河滩吃草,顾不得回家吃晚饭,就过河去看电影。电影当时分前场后场,后场是先在寻峪演完再到故县放,遇到较长的电影片子,一般安在12点以后放。人们在电影场等几个钟头,有的睡在地上休息,有的在路灯下打牌,下棋,还有好多人聚在一起闲谈,孩子在人丛中追逐哦打闹。有时天色不好,人们打着伞,披着雨衣,也要把电影看完。有些年轻人看一场电影记一场电影的名字,在六,七年中放映的几百部电影有否记全者,则不可而知了。

《二》
故县人爱看戏,也爱唱戏。登场演出有故县河东的曲剧团,窑瓦村的曲剧团,高原村的蒲剧团,故县街的蒲剧,曲剧,豫剧团。水平最高的就数故县街了。
故县街哄戏在解放前受王海超剧团影响,人们爱听爱唱蒲剧,郿户。当时的主要艺人有青衣赵艮,胡子,王保福,陈么,大脸老生洛申,小旦黑码,小生陈石楞,正旦照山,三花贾满艮,赵同喜,陈天恩,唱的主要戏是《游龟山》《打渔杀家》、《鞭打芦花》、《杀庙》、《李彦贵卖水》、《张连卖布》、《贺后骂殿》、《刘备哭灵》。板胡由王孟天,丁天生拉,哄头是王海贞,此人爱听戏,不会唱,解放前在故县街开有花行,山货行,收入不少。每到腊月,他就叫这些人到他家排戏,吃的,吸的全管,晚上还要吃花生,芝麻糖,过年没衣穿他还给买衣服,戏唱的很不错,十里八乡的人都争着看,人们见了王海贞少不了要夸奖几句,他心里很高兴,贴钱搭功夫图的就是这句话。
解放后受栾川曲剧团影响,当时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最爱唱曲子,五五年有人从卢氏拿来剧本《劈山救母》就开始排演,当时主要演员有贺根周,宋红定,李正都,李正虎,赵富有,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年老人演蒲剧《蝴蝶杯》,演员有陈石楞,王照山,李黑码,赵忠,王保福,陈么。演《鞭打芦花》主要由赵同喜,陈乐中,陈天恩,李黑码等。当时戏装还是解放前王海超剧团打下来的旧戏衣,不够用,当时陕县中学毕业生陈忠汉画的很好,由他描绘了一身白蟒袍用。
58年故县水库第一次上马,故县街人迁徙到下峪康沟,转峪 ,后槽等地。人们大炼钢铁,修水利没有功夫唱戏。60年水库下马,人们又返回故县居住,当时南窑村是炸药库,还有一些失效的黑炸药,国家交给地方处理。这些炸药是土地的好肥料,方圆百十里的人都来购买,因此故县村也卖得了万元钱。61年村里用这些钱盖了剧院一所,另用五千元到郑州买戏衣,村里又开始排戏,刚好有宜阳水兑蒋江——解放前在故县做过生意唱过戏,解放后去青海在一个县豫剧团当过团长。60年困难时期剧团解散,蒋带着几个河南演员回豫,来到故县走亲访友,村里就请他当教师。故县街和河东村共有20多个青年没事就跟他学戏。每年一斗麦,村里再补些生活费。主要教的学徒有范艮生(正旦),贺高发(武生),贾红超(司鼓),陈明月(小生),陈磨(二脸),王石命(武生),贺高武(小生)。蒋江又写信叫来大脸王中华,武生刘明燕,刀马旦,拉板胡的怀亮和老肖,他本人唱老生,老旦,加上村里老艺人陈磨和洛申,排演了《罗焕跪楼》,《山岔口》《阎家滩》《搜督府》。村里原有的《游龟山》《打渔杀家》以及一些小戏《断桥》《太子游宫》《杀庙》《花厅会》等戏曲,装备出门演出卖票。戏曲排练好以后,在故县街演出几天反映不错,就到卢氏县里铺演出。由于农村小四清开始,县里追究炸药款去向,剧团被迫解散。但是也给故县街剧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村里的戏衣被烧毁了好多,因为这些是当时扫除的“四旧”。古装戏停演,为了宣传毛泽东思想,各地都开始排练样板戏。村里也排演了《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以及《沙家浜》。除了在街上公演外,剧团还要下乡演出。69年春节县里组织各个公社文艺调演,故县街文艺宣传队经过和崇阳街,下峪街的对比选拔,脱颖而出,代表下峪公社去县城表演。70年后因为主要演员陈明月,贺高武,陈玉粉外出,再没有排练过大型剧目,只是结合学校排练一些小戏。
此外,黄沟湾村的王当环在外当兵多年,学会了山东快书。河东村的王照贵爱说快板,他们都是爱出风头的年轻人,每逢外地剧团到故县演出,没有演出之前,他们总是主动给大伙儿说上一段。
故县人也爱听故事,逢年过节或者阴雨天,街上闲人多了,就请人讲故事听。方圆讲得好的有黄沟湾村的任秀英讲的《绿牡丹》,他在解放前曾经在西安说过评书,抑扬顿挫,有相当好的功底了。关上老麦讲的《三国》,故县王保福讲的《说唐》,他们讲的不但口齿清楚,而且绘声绘色,讲到热闹处,入迷的都不想回家吃饭。

四、大水船
“隔山不远隔河远”,这话一点也不差。相隔几重山,只要不停的走,二、三天就可以到达。若是隔条河发了大水,面对咆哮翻滚的河水,不管你有多么着急要办的事,只能望河兴叹了。不过你也不要心急如焚,卢氏范里洛宁长水不敢放船,故县街的船家可是敢放大水船的。
故县渡口的船家自清末民国乃至新中国,素以勇敢,胆大,迅猛,安全著称,有一支水上为生,艺高超群的船工队伍。再早的不知道,民国时期的华国璋,赵铁环,赵忠,赵来金,王生,新中国时期的后起之秀王毛里,贾红超等百里方圆妇幼皆知。他们平常练的一身好水性,大风大浪中行走如走平地。放大水船时那飞箭一般顺流而下的飞船,他们一篙下去,船就像被钉住一样。
放大水船,是生与死的搏斗,是人与洪水的较量,是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体现,是船工体质和技艺的竞选,那惊心动魄的气势,常常引来两岸数百人的围观。
每年秋天,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洛河洪水暴涨,平时3丈左右宽的河床徒然涨到几十丈,群众说是“对岸水”。浑浊的洪峰像一座小山不断地翻滚着,撞击着,奔腾着,咆哮着。特别是洛南水下来时候,黑灰色的洪水卷着枯枝断木,呼啸而来。,费力拍击着堤岸,轰鸣声音震耳欲聋。站在河岸望着飞逝的河水,令人头晕目眩,不寒而慄。
被雨隔住的商客和过河办急事的人,总是找船工请求放船的事,天不停雨一般是不会放船的。
天一驻雨,两岸就聚集了一堆过船的人。还有很多看放大水船的人。放大水船的道理是利用水流的力量让船斜着过河,船前进的路线就是沿对角线的方向进行。掌舵的人就是根据水势掌握好船头与水流的角度,一般是45°左右。角度小了会被水冲的很远,角度大了就会被水调转船头,摆渡就会失败,船就会失去控制顺水漂流,故此掌舵的一定是很有经验的老手。为了控制船顺水下行的速度,一丈多深的水主要靠船尾撑篙的人。篙是用二丈多长的柏木做的,有胳膊那么粗。头上套一个三四斤重的钢制的篙套,它可以很快的扎入河底不动,另外还耐磨。一枝篙一般50——60斤重,撑篙的人不但是胆大有力气的彪形大汉,而且是识水性,动作敏捷。这些人都是船工的主力军。水深篙探不到底时候靠棹,棹是一种套在船头刀型的工具。摆渡时候用力向水流的相反方向划动,一个人站在下面划,一个人站在上面用力推。这些人一般是船工的学徒,另外还有一个水性很好的投绳子的人。
放船的渡口一般选在河面平坦,水流缓慢的地方。放船先把船尽量往上提,坐船的都去拉船,船上只留二三个往上撑船的人,其余的船工都要下去,不留情面。有一次街上较有体面的一个人物要过河,往上拉船时候,他就是不下船,船工带班的说了几次都不听,带班人发火了,过去抱住他二话没说就丢到河边的水里。所以拉船的时候,船上只有几个把式站在船上,他们脱了衣服,只穿个裤头,裸露着古铜色的肌肉,一边撑着一边拉。船就逆着浊水破浪上行,不时发出“啪”“啪”的声响。
拉到一定的地方就不拉了,投绳子的把锚扎下固定住船,过河的人就开始上船,按人收钱,按水势大小定价,一般高于平常十来倍。船家“不打过河钱”,意思是人一上船就收钱,绝不过了河再收钱。
收完钱就开船,这时船工各就各位,船尾三个或者两个撑篙,一个掌舵,四个打棹。投绳子的把锚拔出放到船里,并用力将船身推开,掌舵的把船头调向河对岸成45°,撑篙的三人动作一致用力撑,即迅速又干练。因为水速快,船下行也快,稍慢一点,篙就别在船底,非常危险了。下篙时必须下在距离船六尺左右的地方,双手紧握篙,两只脚用力蹬住船舱,不让下行,打棹的咬牙费力打棹,打得越快越用力,船下行的越慢。不一会儿篙就失去作用,水越来越深探不到水底,他们就在船尾协调指挥,大声喊着“用力打”“用力打”......到了河水中央,风浪越来越高,远处的浊浪像山一样翻滚着,渡船就像一片树叶在浪峰里穿行,像离弦的箭飞速下行,不时撞在浪尖上溅起一丈高的浪花,浪花打在脸上,衣服也会湿透,可是谁也不敢动一动。
快到对岸了。投绳子的人拿绳子先下水,快速前行,拉紧绳子,尽力不让船下行,再有其他船工一起下来帮忙拉船,船靠岸了,两岸的人们欢呼雀跃,横渡成功!






故县八大景
翠竹映雪
春雨烟柳
喷珠溅玉
佛寺钟声
渡口夕照
桃花醉春
卧听松涛
翘首望河
(作者/陈成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