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时代沃土 涵养思想根基

11月17日,东至三中“芦苇大讲堂”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与深切的教育期盼中正式拉开帷幕。校党总支书记张丰胜作了题为《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会思想的芦苇——扎根时代沃土,涵养思想根基》的首场主题报告,系统阐述了以“芦苇文化”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构想与实践路径,标志着学校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报告直面现实,立意高远,逻辑严密,主要围绕“现实挑战”、“芦苇文化的成因”、“芦苇文化的意义”以及“芦苇文化的核心精神”四个维度展开。

一、直面现实:剖析发展瓶颈,寻求突破路径
报告首先深入剖析了学校当前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与深层“叩问”。指出,学校在教师队伍结构、生源质量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校园文化底蕴沉淀等方面尚存提升空间;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碎片化、浅表化、形式化”倾向,传统德育模式“重灌输轻体验、重说教轻浸润”,育人实效有待加强;办学理念尚未完全内化为师生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未能有效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课程建设存在“软肋”,资源开发缺乏系统规划与特色打造。同时,明确指出,学校地处升金湖畔,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与生态优势,为特色文化的孕育提供了宝贵资源。

二、溯源成因:从自然意象到文化体系的构建
报告重点回顾了“芦苇文化”从萌芽、解构到筹备确立的完整过程。
1.萌芽阶段:面对“无特色可展示”的焦虑与课程建设“缺灵魂”的困境,个人从升金湖芦苇“坚韧不屈”的自然形象与帕斯卡尔“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的哲学命题中获得灵感,提出了以“坚韧铸品格、思想育智慧”为核心的“芦苇文化”初步构想。
2.解构阶段:为避免概念空泛,学校系统构建了“芦苇文化”的“三维四性”内涵体系。从自然维度提炼芦苇“扎根深、韧性强、群落密、生态美”的四大品性;从哲学维度锚定“会思想”所蕴含的“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批判创新”精神;从育人维度确立“培养会思想的坚韧芦苇”的目标,对应“品格坚韧、思维独立、情怀深厚”三大素养,并与校训“敦行树德,尚善和美”进行了精准对接与内涵融合。
3.准备与规划阶段:学校设计了包含基础认知、人文浸润、精神涵养、实践体悟、跨学科整合在内的“五大模块”实践筹备方案,并最终将“芦苇文化”正式写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明确了其作为“学校精神图腾”的定位及分阶段落地实施的清晰路径。

三、阐发意义:多维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从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芦苇文化”对学校发展的深远意义:
1. 精神引领: 为学校转型升级提供“内生动力”,重塑学校自信,抵御改革焦虑。
2. 育人赋能: 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具象化”落地,将抽象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培养路径。
3. 课程革新: 为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提供“文化锚点”,形成“芦苇+”课程范式,推动课程系统化、特色化。
4. 文化凝聚: 实现学校价值理念的“内化”与校园生态的优化,构建师生协同共生的新型关系。
5. 品牌塑造: 为学校发展注入“独特标识”,提升办学辨识度与教育影响力,赋能可持续发展。

四、凝练精神:确立核心价值与行动方向
报告最后凝练提出了“芦苇文化”的核心精神——“坚韧为基、思想为魂、德善为脉、和美为韵”。强调,学校将围绕“让每一个人成为会思想的坚韧芦苇”这一核心,通过实施“七大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敦行树德,尚善和美”的校训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助力实现“看见成长,感知幸福,回应期待”的育人蓝图。

报告总结指出,“芦苇文化”的孕育与形成,是学校对自然禀赋的敬畏、对现实挑战的回应、对育人使命的担当。它既是一面引领方向的精神旗帜,一套滋养生命的育人体系,更是一种激励师生“扎根大地,坚韧向上,会思想,懂奉献”的生命姿态。
“芦苇大讲堂”的开启,是学校文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预示着,在“芦苇文化”的引领下,学校必将开启一段扎根时代沃土、涵养思想根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助力每一位师生成长为能够更好地“看见成长、感知幸福、回应期待”的时代新人。
(撰稿:梁亭亭 初审:钱小义 复审:方 英 终审:张丰胜)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