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句句抓人心,篇篇接地气
——读《泉城晨话》有感
杜东平
如果总想着一个事儿而完不成,心里就老挂念着,以至于到了哪里都会时不时想起来。写完了,终于写完了,心里踏实了。
当我刚刚拿到老乡杨延斌大哥新出版的《泉城晨话》这本书时,就欣喜地翻了起来,虽然之前在网上读过他不少电子版的作品,但当看到纸质书的那一刻我仍然特别亲切,由衷地祝贺老乡大哥的新书出版发行,并想:读完了我得写篇读后感。可前段时间不是出游就是来回往老家跑,还有手头上的不得不处理的临时琐事儿,不但让我错失了两次参加老乡大哥新书分享会的机会,就连读他的《泉城晨话》这本书都耽搁的一直不连贯。我写读后感有个习惯,就是必须读完了才能写。现在终于读完了,也写完了。心里不但觉得踏实,还很欢喜。
点滴见大。
杨大哥的《泉城晨话》篇幅都不长,可谓短小精悍,主题鲜明,以小见大。他从平时发现的点滴事件入手,准确切入一个主题,深刻刨析后引出自己的独到观点或者见解后,及时收尾,给读者留下绵长的思考空间,既好读又耐读,这是《泉城晨话》的风格,也是我很佩服的写作风格之一,更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常常是突然想起一个问题,想起《泉城晨话》里有相关文字,就会去检索目录找相关文章再去看看,仿佛那里面就藏着我困惑时需要的答案。
人格魅力。
乡情乡音。
《泉城晨话》文章里时不时会冒出一些家乡话,让我感到非常亲,作为老乡的我,从《泉城晨话》中读出了牵动我记忆的乡情与乡音。虽然杨大哥很小就离开了家乡,虽然他现在身居济南,但他的家乡情始终浓得化不开,家乡的侵染已经深入他的骨髓,不管离乡多远,不管离乡多少年,家乡话是他最深切的印记。比如在作品《再写雷锋》中“耍花活”这个词就是其中之一,我读到后不自觉地就莞尔一笑,家乡话里“耍花活”就是指不实在,竟弄些花里胡哨的事儿。再比如《睹杌思父》里的“杌子”一词,就是俗语说的小凳子或者小座位儿,我老家就叫杌子。
读《泉城晨话》情不自禁让我又想起许多老家的事物或者名词,比如一种油炸的面食:油香,会让我想起每次回老家时,家里亲人都给我炸油香的暖人情景,仿佛那香喷喷的油香味儿已经扑面而来。再比如“苜蓿”一词会瞬间引起我想起跟着母亲去河崖割苜蓿的情形,想起苜蓿地里那瘆人的蛇。再比如“馍馍”、“脆瓜”、“梢瓜”“卷子”“长果”等都是小时候在家乡经常听到的词儿,还有形容脸皮厚的词“二皮脸”,还有比喻做事灵活的词语“活泛”等,都透着浓浓的家乡味儿,现在再看到就像再复习一遍一样。
百科全书。
认真读完《泉城晨话》,发现它就像一本百科全书,里面蕴含着宽泛的知识,而且非常实用,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吃喝拉撒,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杨大哥都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思所感把它写成了文字,奉献给读者。这里仅从保健知识举例略谈一二,比如《白开水好》一文详细解读了白开水的益处,这对于现在很多孩子或者学生迷恋饮料或者瓶装水是一个极好的善意提醒;再比如《养生闲话》里,杨大哥说:“其实我认为最好的养生不取决于吃什么喝什么,而在于管控情绪,颐养心情……所谓的保健养生,就是练就、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要把心锁打开,想哭就痛痛快快哭一场,想笑你就仰天大笑一回……”我深有同感,特别赞同这样的观点。还有《重在预防》《心梗预兆》等文读了同样受益匪浅。
乡土气息。
《泉城晨话》语言朴实,乡土气息浓厚,读之就像面对面聊天一样让人感到轻松、亲切、易懂,还时不时引发出笑声。如“瘦驴敢拉硬屎”,“不蒸馒头争口气”“对别人冷冰冰,整天吊着小脸子的人”“会叫的狗不咬人,会咬人的狗不会叫”“姐姐、姐夫看我稀罕,就生生把仅有的四个没长成熟的脆瓜扭下来”“强扭的瓜不甜啊”“好汉架不住三泡稀屎”等等,都是脆生生的带着泥土芬芳的闪亮语言。
正能十足。
《泉城晨话》可谓是一本正能量十足的书,每每读之,都会被其中透出的正能量、正义感激励着和感动着。如《志气立人》里列举的一个只有初中水平的保安,利用三年业余时间拿到了北大法律专业自考大专文凭的事迹。他在文中说,“人可以穷到一无所有,只剩下志气,只要这口志气不丢,哪怕是暂时陷入某种绝境,心里也会坚信前方一定会出现曙光,让人能够坚定信念,直到最后一秒都不会放弃……但凡有志气的人,哪怕嘴里含着苦,心里想的也是明天一定会有甜……哪怕身陷逆境,只要一息尚存,就不放弃绝处逢生的希望。”杨大哥这话说的好,他做的更好,因为他自己也是一个励志成才的例子:他从目不识丁开始背字典、背词典立志当作家,即使面对有些人的嘲讽也毫不动摇,即使在烧锅炉时也依然坚持写作,终于成为一名作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我读《泉城晨话》,有时候读着读着就会泪眼婆娑起来,如《馍馍记忆》一文,体现了那个时候的家乡生活是多么不容易啊,也让我们深知,无论何时都不能浪费,浪费就等于犯罪。如今能把这些有时代印记的事情记录下来,也是对过去岁月的很好纪念。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本,忘本就等于背叛。
从老乡大哥的《泉城晨话》开始发布,我就一直跟读,一晃,《泉城晨话》就写到了第500期,并举行了座谈会,也如期出版了新书。如果按平均每篇作品1700字计算,杨大哥几年来的写作量就达到了约85万字,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读了《泉城晨话》,我常常敬佩和感叹:真好!原来如此!或者自言自语: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怎么就没想到把它写成文章呢?
2025.11.22.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