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晨报社执行社长、总编辑 高文
日本个别势力妄称中国“没资格讨论台湾问题”,这一荒谬言论,不仅是对历史的公然背叛,更是对国际法的粗暴践踏。从甲午战争后台湾被迫割让的屈辱,到抗战胜利后回归祖国的荣光;从国共内战遗留的暂时分离,到如今“台独”势力与外部势力的勾结挑衅,台湾的每一段历史,都与中国的主权命运紧密相连,容不得任何势力篡改与割裂。

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无可争议的主权归属,是华夏民族用数千年岁月书写的壮丽史诗,任何试图歪曲、割裂的行径,都将在这铁一般的事实面前,被无情地碾碎,沦为历史长河中的笑柄。
千年传承:华夏政权的坚实守护
早在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就曾派遣一万官兵抵达“夷洲”,也就是如今的台湾,吴人沈莹所著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详实记述,自此拉开了大陆与台湾紧密联系的序幕 。到了隋代,隋炀帝三次派人前往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居民,进一步增进了两岸之间的交流。
宋元时期,对台湾地区的经营与管辖愈发深入。南宋时期,澎湖正式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有军民屯戍,大陆和台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元代时,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万户杨祥、礼部员外郎吴志斗和珍部员外郎阮监前往台湾“宣抚”。1292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立“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台湾的民政事务,隶属福建泉州同安 县,这标志着中国在台湾地区首次设立专门的政权机构,台湾正式被纳入中国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体系。
明朝建立后,虽然立国之初因北方军事压力及倭寇侵扰,曾短暂调整对台策略,甚至一度撤掉澎湖巡检司、将居民内迁,但从未放弃对台湾的主权管辖。永乐年间,郑和率领庞大舰队访问南洋各国,在台湾停留时,带去了工艺品和农产品,进一步强化了台湾的臣属地位。随着时间推移,倭寇对东南沿海的侵扰愈发严重,明朝政府在澎湖增设“游击”,“春秋汛守”,同时在基隆、淡水二港驻屯军队,全力捍卫台湾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此外,明朝末年,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进一步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与发展。
清代:台湾管辖的全面深化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成功收复台湾,将这片土地重新纳入中国的怀抱。1683年,康熙皇帝派遣施琅率军平台,次年,清政府正式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将其隶属于福建省 ,这一举措使得台湾地区的行政建制与大陆省份实现了深度接轨,在行政、司法、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与中央政权紧密融合,进一步巩固了台湾与大陆的主权纽带。
此后,清朝对台湾的治理持续加强,官员们不断提出台湾设省的建议。1885年,清政府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将台湾正式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在任内积极推行各项改革措施,大力发展经济、教育、交通等事业,使得台湾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也从行政层级上再次明确且强化了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重要地位。
近代风云:台湾回归与主权捍卫
近代以来,台湾经历了诸多风雨波折。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但台湾人民从未屈服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他们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英勇抗争,始终坚守着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1945年,随着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台湾终于回归祖国怀抱,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历史事实,有着坚实的国际法依据。
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本质上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是国共两党之间的主义之争,绝非国家分裂。而“台独”分子妄图割裂台湾与中国的历史联系,其行径是对历史的背叛,是逆民族大义而行的分裂之举。日方涉台谬论与“台独”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妄图挑战战后国际秩序,其用心险恶,却也充分暴露了他们对历史与法理的双重无知。
从历史的维度审视,台湾与中国的紧密联系跨越了千年时空,从行政管辖的不断深化,到文化传承的一脉相承,台湾始终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国际法层面来看,《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国际法律文件,明确规定台湾必须归还中国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也为1971年联大第2758号决议所确认,具有不容置疑的法律效力。
历史不会说谎,法理不容践踏。台湾与中国的联系,是由千年历史、文化纽带、法理事实共同铸就的钢铁长城,任何试图撼动这一事实的言论与行为,都如同螳臂当车,最终只会在历史与法理的双重审判中走向失败。中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坚如磐石,我们正告那些抱持涉台谬论的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必将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压,落得个被历史唾弃的可悲下场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