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堂好人工作室举办好人与红棉老兵交流活动
(梁卫国 林洁报道)
岭南初冬,木棉未霜,道德之花却先春而放。11月23日清晨,一缕阳光穿过桥南街头高大的红棉树,落在“张玉堂好人工作室”的门楣上,鎏金匾额熠熠生辉。这里,一场以“弘扬好人精神,传承美德力量”为主题的好人工作室联动活动盛宴悄然启幕。20余位从羊城四面八方面至的“中国好人”、“广东好人”、“广州好人”、“番禺好人”、“红棉老兵”,带着各自的故事与体温,像点点星火,汇聚成一束温暖而明亮的光,照彻城市的灵魂深处。
活动由“广东好人”、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医院党支部书记肖金主持。他声音清朗,仿若一把无形的琴,拨动现场最柔软的弦。中国好人巫金星、李桂泉、尚丙辉依次登台。他们没有宏大的叙事,只以素朴语言回溯自己如何在公益长夜里“点燃一盏灯,照亮几家人”:巫金星二十九年如一日为山区孩子送书送教,李桂泉资助一百零三名贫困生,尚丙辉带领“尚丙辉志愿服务队”十年奔跑十万里,为流浪者铺就回家路。话至动情处,台下悄然,唯闻轻拭泪声。那一刻,人们突然明白:所谓“好人”,不过是平凡肉身里住着不肯熄灭的神性之火。
作为东道主,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广州好人”张玉堂把“好人”二字写得更为立体。他将时光倒拨,他冲进火海,抱趟煤气瓶,救了一家人,温暖一条街,也托起了“凡人义举”四个字的千钧重量。此后十年,他累计帮扶困境儿童、老兵、孤寡老人两千余人。他说:“我不是英雄,只是被需要时恰好在场。”一句“在场”,让“好人”不再是道德高标,而是人人可学的日常选择。掌声如潮,一次次淹没他的尾音,也拍击着每个人心中的堤岸。
接下来的分享交流环节,没有主席台,没有发言席,好人与老兵环坐成同心圆。广州市道德模范代敏娥是沙湾镇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多年来无怨无悔悉心照料服侍公公婆婆,并将叔公接到自己家一起照顾,用坚韧和勤劳,诠释了中华儿女孝敬老人的美德;最美红棉老兵覃兆福回忆在老山前线猫耳洞里写下的入党申请书;广州好人潘美容、林洁、谭惠芳分享为听障儿童“把世界翻译成手语”的日日夜夜;老兵陈耀华、邱奕鹏、段守权、石俊杰、黄少敏则把军功章别在记忆深处,把“退伍不褪色”的誓言写进公益新战场;番禺好人张志锋、欧结玲等部分志愿者几年如一日与张玉堂一起奋战在街道的各个角落,引领文明。言语在传递,情感在共振,一个多小时的“自白”,让“好人精神”从抽象符号变为可触可感的体温与呼吸。
肖金书记在总结时引用《大学》名句:“富润屋,德润身。”他说,好人文化正是新时代最温润的软实力,它不必惊天动地,只需深耕福田,广积功德。话落,他代表穗华口腔关爱好人工作站,向张玉堂赠送一幅知名毛体书法家、86岁苏安琪阿姨的作品——“深耕福田,广积功德”,八字龙蛇飞动,墨香与道德清香交织,成为活动最贴切的注脚。
窗外,红棉落叶沙沙,像无数双鼓掌的手;屋内,初心与使命交相辉映,照亮彼此,也照亮城市。人们相信,当“好人”成为群像,当“老兵”永不褪色,广州这座英雄花之城,必将把道德的温度写进每一次日出,把美德的力量传至每一道地平线。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