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编者按】台见新先生的《一百五 寒食 清明节》一文,以北方民间流传的“数九”歌谣为引,娓娓道来寒食与清明的渊源与习俗。文章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文中引经据典,追溯了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历史传说,又描绘了北方民间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等丰富节俗,体现出文化底蕴与浓郁的生活气息。(本栏编者文中插图)

作者 台见新
“一个老头八十一,每年都从冬至起,光年过了无期数,就是没过大寒食。”这是广泛流传于北方民间的一则民谣,老幼皆知,说的就是数九。并且,民间还有一段关于数九的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顺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犁牛遍地是,九九八十一,家里送饭坡里吃”。
那么,这数九共有多少天呢?九九八十一天。从什么时间算起呢?从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这天算起。为什么从来没有过大寒食呢?因为,寒食也是从冬至这天算起,至少一百零五天。既然如此,数九怎么也没有办法过大寒食。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面,谓之寒食。”
寒食,民间又称为熟食节、禁烟节或冷节。
那么,一百五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与清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代刘向所著《淮南子》一书称“春分后加十五日,则清明至。”农谚中有“清明谷雨节相连,耕田种粟莫迟延”的说法。民间则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之说。而《岁时百问》一书,则有新的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时节
清明的具体日期,依照阳历,年年清明只差一日,不是四月四日,就是四月五日。既然清明的日期确定,所谓的一百五,也就好计算了。一般是按农历计算,从冬至当天累积到清明前二日,共计一百零五天。
(也有的说一百零四天或一百零六天。)
其实,根据北方习俗,清明包括三日,清明前一天叫大寒食,大寒食前一天叫小寒食,即民间所说的一百五。
那么,寒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相传起源于春秋时期纪念义士介子推。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未登基前,名叫晋公子重耳。因宫廷内乱,率领众随从漂泊流亡长达十九年之久。这期间历尽艰辛,受尽苦难,众随从早已跑掉,只剩下一个义士介子推。当重耳穷困潦倒以至大病不起之时,忠心耿耿的介子推,毅然割股救主,立下了不朽之功。苦去甘来,十九年后,重耳终于回国登基,他不忘旧情,重赏与自己同甘苦共患难的群臣。却单单把功劳最大的义士介子推忘记了。时人为介子推鸣不平,然而,介子推为人忠厚耿直,不慕富贵,不求回报,不图俸禄。背起八旬老母,奔入绵山(今山西介休县)。等到有一天晋文公猛然想起,劳苦功高的义士介子推还没有受到封赏时,立即召见介子推,可是介子推已杳无踪迹。晋文公十分懊悔,深深责备自己愧对介子推。多方派人寻找,始打听到介子推已背母入山。马上派人去寻找,绵山峰峦重叠,古木参天,怎么也找不到。晋文公知道介子推侍母至孝,想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山,于是,派人三面放火,独留一面。哪知大火过后,仍不见介子推人影。又派人进山搜寻,终于找到了介子推母子,只见一个抱棵槐树,一个抱棵柳树,竟被活活烧死。晋文公非常悲痛,为自己的鲁莽行为深感内疚,不但厚葬了介子推母子,而且颁布政令,全国悼念。并自此规定,介子推殉难日为寒食节,改绵山为介山,县改为介休县。同时规定,这一天不举烟火,以表达对义士介子推的崇高敬意。久而久之,流传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寒食节。

介子推深山孝母
因此,过清明,度寒食,放风筝,打秋千,踏青扫墓,便成了民间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写道:“乌鸦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潇潇暮雨人归去。”而宋代诗人的一首七律,写得更加传神。“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化作白蝴蝶,泣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晚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北方的寒食节过的非常隆重。自古就有“一百五添土、起骨”一说(指民间为逝去的先人筑坟,迁建墓址)。一百五这天,人们都要开始扫墓,即为祖先添土上坟、烧纸叩头,立碑植松。如果谁家祖坟,没有添土,相邻的人家,就会给添上几下。因为坟头不添土,外人会说,这家人家已经没后人了。同时,这一天,家家立秋千,规模大小不一。尤其是新婚人家,要当街立大秋千,也有立转秋千的,一连三年。

清明期间荡秋千
自一百五至清明,一连三天,女人要穿上新衣服,到野外踏青,祈求一年不得瘟疫不得病;或者忙着打秋千,踢毽子,从早上到夜里,欢声笑语不断。唐代诗人王建在《秋千词》中写道:“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怀念潍县》诗中也写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无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送春归。”
男人和孩子们则忙着扎制风筝,到野外放飞。于是空中飘满了八卦、金鱼、刘海、蜈蚣等。有的用柔柳枝条做成圆圈套在头上,更多的是用杨柳枝扭成哨子,“吱吱”地吹着。有的和泥娃娃,口里念念有词,“娃娃娃娃响不响,大门口里放爆仗。”猛地往地上一甩,“砰”地一声,娃娃响了,孩子们都拍着手欢跳起来。还有的用两个铜钱搓泥钱,晾干后用绳线穿起来,用来比赛打毂用。
清明节前后是植树造林的最佳季节,清明节植树也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
寒食节早上,家家煮鸡蛋,擀白面饼,蘸盐粒吃单饼卷鸡蛋,或单饼卷韭菜。孩子们则每人腰里要带一两个熟鸡蛋,有的还在鸡蛋上染上红点。学校老师还要组织学生到就近的烈士陵园扫墓。中午,家家割头刀韭菜炒肉丝,炒鸡蛋,菠菜蘸蒜泥,男人还要喝酒。同时,这一天为休闲日,即使在大集体年代,也必须放半天假。由此可见,民间对这一节日的重视程度。
2012年3月16 日写于台家大村工作室
作者简介
台见新,男,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生于1960年6月,诸城市百尺河镇人。著名民俗学者、非遗项目诸城“东路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006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台见新主要从事东路大鼓研究和东路大鼓词的民间文学创作。2012 年在 “中国文学网上” 发表了《台五传奇》和《苏学士品名白龙寺》网络文学。2014 年 10 月在山东省政协主办的《联合日报》上发表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东路大鼓》,同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窦光鼐名扬江南》。2015 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龙家兄弟》,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 “中华颂” 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活动中,创作的 “东路大鼓” 鼓词《拜大年》荣获铜奖。2020 年 5 月在上海《故事会》发表了《看走眼》。此外,2012 年 9 月在诸城市宣传部、诸城文艺界联合会举办的 “热爱诸城,宣传诸城” 征文活动中,《苏学士品茗白龙寺》获民间文学类一等奖。台见新还查阅族谱、县志、乡志等史料,找当地老人探访,拍摄古建筑与村情村貌,致力村志编纂,成果丰硕。

“都市头条·乡村记忆”主编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乡镇和部门任职,退休干部。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遗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等,《六汪镇志》副总编辑。现居青岛西海岸新区,担任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乡村记忆”是都市头条平台上一个专注于记录乡愁、传承乡土文化的专栏。欢迎您关注、点赞、评论、来稿,让乡村记忆成为您心中的精神原乡。投稿微信:xcjyg6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