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个团服过役
口述:铁十三师/李旺全
执笔:铁二师/史茂林
1974年12月,铁道兵十三师64团在山西岚县征兵,全县有90人被录取应征入伍。岚城公社有9人:城内村李旺全、李引引、杨爱平,邓草沟村郭成山,闹沐浴村温拴元,双井村张智赟、郭明珍,后黄签村牛保全,正沟村肖贵珍。我们新兵训练是在北京市密云县西田各庄公社疃里大队铁道兵十三师六十四团新兵连。经过3个月的军训,1975年4月,我们岚城公社8人被分配到六十四团四营18连,1人被分配到团卫生队。时任18连连长王存水,1965年3月入伍,指导员王恩来,1965年3月入伍。副连长武冬福,1966年3月入伍,副指导员孙虎德,1969年1月入伍,司务长宋希贵,1965年3月入伍。一排长郑满芳,1965年3月入伍。

六十四团四营18连是施工连队,当年正在修建沙通铁路,担负潮河关隧道和潮河关大桥施工,我在二排4班,排长肖日新,1965年3月入伍。我1975年11月入党,是岚县战友中在部队入党最早的一个。1978年任连队材料员,后因公受伤,1980年1月在副排长岗位上,在连队长期没有排长的情况下(排长转业),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大胆管理部队,以身作则,模范带头,带领全排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年终被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荣立三等功一次。

我服役的第一个团是64团,部队番号为89364部队。
1980年3月,根据铁道兵党委关于“每师撤销1个建制团”的命令,十三师研究、报铁道兵批准撤销64团,人员、装备分配归六十五团建制,我们64团18连归65团一营,我任副排长。
1980年7月8日至9日,铁道兵六十五团在北京市密云县不老屯召开第二次党代会,出席大会正式代表148人,大会选举了闫士军(政委)、高益庄(团长)、李志刚(副团长)、崔洪祥(副团长)、江元忠(副政委)、宋志根(参谋长)、徐德昌(政治处主任)、王宗厚(后勤处处长)、仵忠轩(副政委)、汪光荣(总工)、王光荣(组织股股长)、袁志刚(宣传股股长)、李先寿(干部股股长)、蒋艮生(保卫股股长)、王生(一营教导员)、王志勇(二营教导员)、苟兴寿(三营教导员)、刘庆照(四营教导员)为党委委员,闫士军、高益庄、李志刚、崔洪祥、江元忠、宋志根、徐德昌、王宗厚为党委常委。闫士军任书记,高益庄任副书记。岚县籍战友中,我和郭明珍作为营战士党代表出席了全会。
我服役的第二个团是65团,部队番号为89365部队。

1980年7月铁道兵六十五团第二次党代会第一代表团(一营代表团)合影。前排:江元忠(副政委、左3) 闫士军(政委、左4) 高益庄(团长、左5) 中排:郭明珍(左2) 张茂志(左3) 后排:李旺全(左4)
1981年1月至3月,遵照铁道兵颁发的精简整编方案,十三师与十一师合编为十一师,两师机关对口合并,师部驻北京市朝阳区东坝。61团、62团、师直机械营合编为新编十一师51团,团驻地在原62团驻地;63团、65团合编为十一师54团,团部驻地在原63团驻地。六十五团官兵从密云搬进怀柔县。时任团长舒信树,政治委员闫士军,团机关驻地设在北京市怀柔县龙山角下。我从1974年12月入伍到1981年3月,入伍进入第7年,在54团13连2排继续服役,担任副排长,核算员。
我服役的第三个团是54团,部队番号为89354部队。
以后,我服役到1982年1月退伍。在部队实打实干了7年,虚算9年。部队期间,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材料员、副排长,核算员等职。
这就是我服役铁道兵三个团的来龙去脉。由此可见,一支部队的存在与否须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建设的根本大局,需要时应运而生,不需要时就马上退出。
现在铁道兵的老部队虽已不在了,军营不见了。但铁道兵的辉煌历史,铁道兵不朽的军魂将永远刻在我的心中,我将继续传承和发扬铁道兵优良传统,使之发扬光大。

李旺全,1956年5月生,山西岚县岚城镇城内村人。1974年12月应征入伍,先后在铁道兵64、65、54团服役,1975年11月入党,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材料员、副排长,核算员等职。荣立三等功一次。三等革命残废军人,1982年1月退伍。

史茂林,1972年12月服役于铁道兵二师七团一营营部,供职于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成员。
责编:槛外人 2025-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