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香港有銘九鼎詮釋
王德埙
一、关于AI 软件问题
近日,我應邀參加在香港舉辦的周王九鼎重現香江鑒定發佈會活動。九鼎歷史文化備受世界關注。我應主辦方的要求破譯周王九鼎銘文。
我这篇论文之所以迟发了几天,是因为有朋友好意用AI 软件Groke来评论我的文章:高度评价,赞不绝口。但我没当回事,一因为它智商不夠。我如果引用,会被学术界笑话。所幸让我参加了一次极为有趣的人工智能研讨会。
正好前段朋友圈网友一位研究夜郎文化的同行告诉我:他用Al软件写了一首夜郎歌词。我看了几遍,一派胡言。遂评之曰:“现代巫术”。
其他网友类似的机器文又陆续发来,还可以让老照片唱歌跳舞。遂决定“一概不读”,以免耽搁时光变成憨包。
另外一网友也跟我说想用AI 软件写论文,我劝他“不可!”。为什么不可?一两句话说不清楚,需要举例说明才好。故在此略作介绍。
該九鼎銘文共有兩百多字,去掉重複的,實際上是26字。
但是,AI 软件Groke另有说法:“香港鼎的兩百多字銘文總量,超過一般周鼎(平均50-100字),或許記錄了一次“定鼎”儀式。”
目前的人工智能(包括AI 软件Groke)还处于低水平阶段,古文字是它的软肋。它不明白该九鼎实际上只有26字,真蠢!这26字能够得出記錄了一次“定鼎”儀式吗?
有没有儀式也只能由铭文解读说了算。
AI 软件Groke只知道“銘文總量”,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连合并重复这样简单的计算都没有掌握,确实浅薄。更缺乏深入研究的能力,因此,我们万不可有AI 软件迷信。
笔者本来是好心附笔对箫先生的《香港九鼎是否為周王九鼎?》報告给以肯定和表扬,谁知道这AI 软件Groke一见机会来了,就一股脑儿搜索出了一大堆禹九鼎、昭王夺鼎之说与泗水之说。这些近3000字的东西超出了会议的主题《香港有銘九鼎的詮釋》(惜墨如金,不到三千字),喧宾夺主。故只好割爱了。以后有机会再作专评。
现在许多人都以为用AI 软件可以写论文,大错而特错。人工智能的长处在于搜罗已知材料,并适当归纳,它不能做出合理取舍,更不能作出独到的学术见解,其一知半解闹的笑话,更可能误导使用者走向岐途。
特别是解读铭文和古文字考证,这正是它的软肋。因为先秦大小篆和上古文字,特别是太古红山文明文字,这样的未解文字据笔者所见,有成千上万。全都是前无古人既有开创性解读经验的一道道难关。人工智能没有前人的经验供它用光速搜索,它就只能“干瞪眼”。
我怀疑上古、太古文字符号是人类足以傲视人工智能并赖以在地球上生存下去互相“打擂台”的地盘。
你敢造反消灭人类吗?你个蠢货!你敢光速自我复制取代人类吗?人类和联合国不会给你机会的。
如果一定要用AI 软件写论文投稿,一定会被退稿。就算发表了,也属于垃圾论文。
人工智能只能是人类的智能工具。我们希望人工智能高速发展,造福人类,同时又要警惕它的自我意识苏醒后的野心。
但目前还远看不到这个危险已临近。它还处于低水平阶段。
香港无线电视、阳光卫视和亚洲网络电视进行了现场采访。


二、九鼎之謎
九鼎是中國進入文明時代的一塊里程碑。已經遺失了3000多年,它什麼時候能夠重返人間,舉世關注。
九鼎被視為王權象徵,因此,中國古代雖然出現過許多青銅器,但沒有一件比得上九鼎。後人爭奪政權被稱為“問鼎”,建立政權被稱為“定鼎”。
最早提到九鼎的是《左傳。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夏朝初年,令九州牧貢銅,鑄造九鼎。九鼎象徵九州,象徵天下一統。因此,九鼎就成為三代傳國之寶。
关于九鼎,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夏朝九鼎,一个是周王朝九鼎。
今天,經過香港大收藏家簫主席多年的努力,這件稀世之寶周王朝九鼎終於重返人間,這的確是一樁值得以手加額的幸事和大事件。
夏朝九鼎下落不明,目前唯一跟夏九鼎有关联的证据就是下面要介绍的戰國周顯王賀夀單龍附耳鎏金龍鳳玉杯。

拙作《戰國周顯王賀夀單龍附耳鎏金龍鳳玉杯》討論了夏九鼎的下落,《史記》說秦昭王取九鼎不對,周顯王時期,秦奪九鼎未成,但韓王用十五車小米從周顯王手中搶走了。
夏九鼎不是本文重點,就此一筆帶過。
在夏九鼎查無下落的歷史謎霧中,周王九鼎在香江重現,強有力地證明了周代以夏九鼎為標準,在鼎等核心禮器的製造上,存在嚴格的形制、尺寸規範。為我們提供了三千年前周王室禮器製造體系的直接證據,考古失蹤的“周王九鼎”本身重返人間,其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由此可見。
該九鼎上面有兩百多銘文。更增加了九鼎的歷史價值。本人受委託解讀,特別在這裏向諸公報告我的解讀成果。
謝謝大家!
三、香港有銘九鼎的詮釋

上面的金文都是先秦的习惯用语:子子孫孫寶用。
翻過來就是這樣:

王德埙在电视现场为公众说文解字,引导公众关心古文字研究。先问现场嘉宾:大家看这个笔划简单的字是什么字?大家议论纷纷,兴趣浓厚。
然后在公布答案,告诉大家,越是笔划简单的字,越要认真下功夫研究。千万不能信口开河。
例如那个“个”字象简化字,有的砖家就如获至宝,找到了“钢鞭证据!”:攻击周王九鼎是仿品假货,3000年前怎么会有简化字?!
声色俱厉,气壮如牛。
实际上这个字是“午”的金文异体字。
周王九鼎是真货,那个专家是假货。
抱歉,失礼了!
必须指出,周王九鼎遭受到的委屈绝非孤例,我完全明白宝主多年来千方百计以证九鼎清白而不被理解的痛苦心情。
中国民藏人之宝物遭到的无端攻击,数不胜数,血泪成河。为国护宝却投诉无门,撒手人寰者有多名也。
新文物法让民藏人不再有“怀璧之叹”。

釋文:周王宮都
編碼1為“周”。
編碼2為“王”。
編碼3為“宮”。
編碼4為“都”:本義是有先君宗廟的大城市,後引申為國家的都城。
說文: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德塤:有君王居住之地。無曰邑。從邑。者聲。
意思是:“周王宮都”,周王都城內的宮殿。
编码4不从邑,从卩,跟字典不同,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呢?
原来,义符卩的意思是像守邦國者用玉卪,声符为者。解读为国都。本铭丰富了字典学。
卩:jié古代出使等用作憑證之物。《說文》記載“(卩)瑞信也。瑞者,以玉為信也” ,周禮典瑞注曰“瑞,節信也” 。古時邦節有珍圭、牙璋、谷圭、琬圭、琰圭等五玉,皆為王使之瑞卪。後來引申為凡使者所執以為信,而非用玉的也都叫卪。像守邦國者用玉卪,守都鄙者用角卪 ,門關者用符卪,貨賄用璽卪,道路用旌卪等。《正訛》中提到“卩象骨卩形。古符卩,所以示信,半在外,半在內,取象於骨卩,故又借為符卩字” ,說明其起源與古代作為憑證的符節有關。
“像守邦國者用玉卪”,在这个意义上,卩具有了“邑”形符的功能。
因此,编码4是新发现的“都”的异体字。

編碼5不是“十”,橫短豎長為“甲”。
按:此为九鼎铭文照片。
釋文
正月既望甲午王周師量宮格萬年寶用,加上“周王宫都”。
銘文大意
正月,在日月相望的甲午日,王到達周都的師量宮。(這件青銅器)(子子孫孫)萬年寶用,
編碼1為“正”,乁
編碼2為“月”,
編碼3為“既”,
編碼4為“望”,
編碼5為“甲”,

編碼6字形上為“個”,解釋不通。參考(賢簋西周),判斷為“午”之異體字。

按:正月既望日(即每月十六日),具體日期為甲午日。
后来,进入公众提问环节。座转了个方向,面对现场嘉宾。



提问周王鼎铭文的意义和价值,为省篇幅略。



这位嘉宾为周九鼎跟夏九鼎的关系,为省篇篇幅略。

后面是香港电视主持人。


編碼7表面上為“玉”,實際上那一點為未清理乾淨的污點。故應為“王”字。
进入专家签名环节。

編碼8為“周”,
編碼9為“師”,
編碼10為“量”,
編碼11為“宮”,
德塤按:“師量宮”,周王朝宮殿之名。也可以理解為周師(都城附近),對宮室進行測量(量宮),可能為營建或修繕工程。
編碼12為“各”,通“格”。義為至,來。
編碼13為“萬”,
編碼14為“年”,
編碼15為“寶”,
編碼16為“用”,
評論
該銘文記載了西周時期一次重要的王室儀式,包括軍事行動,在都城內的王宮,進行宮廷工程建設及器物的銘文。王室宣稱此九鼎將"萬年永寶用",周王的祈願體現了對鎮國九鼎長久價值的期許。反映了當時的政治與文化特徵。九鼎銘文是研究西周曆法和年代的珍貴資料。
作者介紹
王德塤: 1950-漢族,香港達德大學社會考古學院院長、香港達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籌備處工作人員、世界智慧科學院院士,貴州民族大學研究員(已退休),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長,西南大學畢業,雙專業。貴州省社會科學一等獎、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獎獲得者,貴州文史研究館特聘專家、中國名山名寺名觀文化研究委員會高級顧問、廈門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員、《上古文明研究叢書》編委、中國先秦史學會會員、貴州省易學與國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貴州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特聘專家,貴州省收藏家協會顧問、貴州省桐梓縣夜郎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貴州鎮寧竹王文化研究會顧問、重慶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僚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