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笔墨交响的诗意丰碑》
赵建仁——中国葡萄酒首席记者
2025年11月12日
在当代诗坛,中国著名诗人马学林以一套精心创作的十首格律诗词,为中国著名书法家沈安良构筑起一座独特的艺术纪念碑。这组涵盖七律、五律、山花子、临江仙、翻香令、念奴娇等多种古典体裁的系列创作,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更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将书法艺术的抽象之美转化为可感的诗意空间。诗人以“云涛研墨”破题,在《念奴娇》中构建起宏大的创作场景:“万纸青毫挥洒处,骤见龙翔麟战”。这种将自然伟力与书法创作相融合的笔法,恰是整组诗词的艺术基调。在七律系列中,“竹毫落纸生风雨”与“龙蛇走壁开新境”,形成动静相宜的意象链条,既描摹出沈安良书法中雷霆万钧的气势,又刻画出其笔走龙蛇的细腻肌理。
马学林特别擅长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群展现书法家的艺术生涯。《临江仙》中“截取昆仑成玉管,扫开千载风湍”二句,以昆仑玉管喻毛笔之珍,以千载风湍状艺术长河,将个体创作置于历史维度中审视。而“遥想雪夜灯窗,霜晨砚海,五十年来惯”,则通过具象化的时空片段,勾勒出书法家长年累月的修行历程。
一、雄浑气象:以天地为纸的笔墨境界
马学林在《七律·下平一先韵》中开篇即显磅礴:“沈门墨海隐高贤,安得云章万古宣”,以“墨海”、“云章”构建宏阔意象。《念奴娇》首句“云涛研墨,见沈郎横笔,气吞嵩巘”,更是将书法创作提升至天人合一的境界。诗人巧妙运用“星河研墨”、“昆仑玉管”、“海为觞”等超验意象,在《临江仙》《翻香令》中形成贯穿始终的宇宙意识,暗合沈安良书法吞吐山河的气度。
二、筋骨神韵:对书法美学的诗性解读
组诗对书法竹体的刻画尤见功力。《七律•上平声/四支韵》中“云烟满幅藏筋骨,星斗垂天见逸奇”,精准捕捉书法艺术中“藏”与“露”、“虚”与“实”的辩证关系。《五律•下平声/六麻韵》“龙蛇腾素纸,金石刻奇葩”,则以动态意象展现草书的飞动之势与金石篆刻的凝重之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多次提及“竹笔”、“竹管”,如《山花子》“竹管擒来碧海端”,既暗合沈安良独创竹笔书法的艺术特色,又赋予其“虚心劲节”的文化象征。
三、时空交响:在历史长河中定位艺术价值
马学林通过时空交错的笔法,在《七律•下平声/八庚韵》中构建“千秋纸上起雷声”的历史纵深,《临江仙》结句“古今书债在,一笑对苍峦”,更将个体艺术实践置于千年书道传承之中。这种历史意识在《念奴娇》下片得到充分展现:“遥想雪夜灯窗,霜晨砚海,五十年来惯”,以“雪夜”、“霜晨”的意象叠加,勾勒出书法家长达半个世纪的修为历程,与上片的恢弘气象形成张力平衡。
四、声律契合:诗词格律与书法节奏的共鸣
作为格律诗词,这组作品在声韵安排上颇具匠心。十首作品严格遵循平水韵与词林正韵,其中《七律》三首分用“先、支、庚”三韵,恰似书法中“提、按、顿”的节奏变化;《翻香令》依苏轼体,其跌宕起伏的韵位安排,与草书作品的章法气韵形成微妙呼应。这种形式与内容的深度契合,使诗词本身成为书法艺术的听觉镜像。
五、人格写照:艺术精神与人生境界的统一
组诗在赞颂艺术成就的同时,更注重揭示艺术家人格魅力。《五律•下平声/一先韵》“风雷腕底悬”,写照创作时的专注状态,《七律•上平声/四支韵》“今朝更树后人师”,彰显其承前启后的历史担当。特别是《山花子》结句“笑峰巅”,以举重若轻的笔触,勾勒出艺术家登临绝顶后的超然心境,完成了从“技”到“艺”,再到“道”的精神升华。
马学林这组诗词之所以动人,在于他成功实现了三种转换:将视觉艺术转换为语言艺术,将空间结构转换为时间韵律,将笔墨技巧转换为生命感悟。通过这十首格律严谨而意蕴丰厚的作品,我们既领略到沈安良书法“纳乾坤于方寸,化瞬间为永恒”的艺术魅力,也见证了传统诗词在当代语境下的蓬勃生命力。这组作品无疑为当代艺术批评提供了诗性表达的典范,在文学与书法的跨界对话中树立了新的标杆。
六、艺术特色:组诗词在技法上呈现出的特色
1、首先是严谨的格律驾驭,十首作品分用平水韵下平一先、上平四支等不同韵部,且严守李璟体、贺铸体等词牌格律,体现对传统的敬畏;其次是意象系统的精心构筑,围绕“云、龙、星、竹”等核心意象衍生出丰富变奏;再者是艺术通感的娴熟运用,如“金石铿锵,竹篁清越,并作春雷转”,将视觉、听觉、触觉融会贯通。
2、在《翻香令》中,“云根研墨海涛觞”的奇特意象,将书法创作提升至天人感应的哲学高度。而“欲收丘壑入芸堂”的胸襟,正暗合中国传统美学中“纳须弥于芥子”的艺术理想。诗人通过“腕底风雷生峭壁”的凌厉笔触,与“一笑对苍峦”的从容气度,塑造出立体丰满的艺术家形象。
3、这组诗词最动人的,是揭示了书法艺术与人格修养的深层关联。“风月怀襟,江湖作纸”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精神境界的外化。“竹韵千秋在,清风入万家”中,竹笔书法与君子品格相得益彰,而“浩茫题笔,昆仑同此诗献”,则将个人艺术追求升华为文化传承的使命。
4、马学林通过这十首格律诗词,成功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书法美学体系:在空间维度上,从“砚池”方寸拓展至“昆仑”天地;在时间维度上,从“千秋纸上”延续到“万古云章”;在精神维度上,从“调元气”的技艺锤炼抵达“定天荒”的艺术永恒。这种诗书合璧的创作实践,本身就成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注脚。
5、这组作品不仅是对沈安良书法艺术的礼赞,更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诠释。在诗词与书法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传统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也见证了两位艺术家通过不同媒介实现的精神共鸣。这种跨越艺术门类的创造性对话,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动人见证。
七、宏大意象:“气吞嵩巘”的艺术空间
1、纵观这组诗词,马学林以“云涛研墨”的宏大意象开篇,在《念奴娇》中构建起“气吞嵩巘”的艺术空间。诗人巧妙运用“龙翔麟战”、“金石铿锵”等密集的动感意象,将静态的书法线条转化为充满生命张力的艺术现场。这种化静为动的艺术处理,在《七律•下平声/一先韵》中达到极致:“竹毫落纸生风雨,诗韵随香入砚田”,以通感手法将视觉、听觉、嗅觉交融互通。
2、诗人在作品结构中暗合书法创作的韵律节奏。五律作品如“沈门承古嘉”篇,以简净的句式对应书法的疏密布局;而《山花子》中“腕底风雷生峭壁,纸云星斗坠山峦”的奇崛对仗,则恰似狂草艺术的跌宕起伏。这种诗艺与书道的深度融合,在《临江仙》的“谁把星河研作墨”设问中得以升华,将书法创作提升至天人感应的哲学高度。
3、马学林特别聚焦沈安良的竹笔书法特色,“竹管擒来碧海端”、“竹笔扫千载”等句,既写实又写意地展现了这种独特艺术媒介的魅力。在《七律·下平声/八庚韵》中,“龙蛇走壁开新境,金石留痕证件明”的工稳对仗,既保留了传统书论的精髓,又注入了现代艺术创新的时代精神。
4 、这组诗词最动人的,是贯穿始终的人格写照与艺术精神的统一。“直把沧桑收腕底,写尽烟霞千卷”《念奴娇》,既是对书法家五十载艺术生涯的礼赞,也是对中国文人“字如其人”传统的最佳诠释。结句“昆仑同此诗献”的磅礴收束,将个体艺术成就与民族文化精神完美融合。
5、马学林以严谨的格律为容器,盛载奔放的艺术激情,在平仄韵律中构建起一座通向书法圣殿的语言桥梁。这十首作品不仅是沈安良书法艺术的生动注脚,更是传统诗词在现代语境下成功转型的典范,见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赵建仁——中国葡萄酒首席记者
2025年11月13日



2025.11.12.(24456)


注:原《中国质量万里行》驻宁夏记者站当时直接挂靠党委宣传部。由宣传部新闻宣传处直接管理(2025.11.12.于银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