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严淞,湖南溆浦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长沙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从事国画创作、漫画创作和园林景观设计。
国画创作上,严淞尤其对佛教人物画有突出造诣,其中“弥勒禅意”系列作品《禅茶一味》《七碗茶》荣登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世界第一屏”进行展播 ; 国画山水画在沿承古代传统基础上,已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其中以《岳麓山》系列为代表,深受大众好评及收藏 ; 漫画系列《小故事 大智慧》和《三字经》得到小朋友们喜爱。
严淞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东方艺术中“禅”的韵味,笔简意足、意境空阔、清脱纯净、直指人心,形成禅意、禅空、禅境、禅学的脉络。
借助深厚的艺术底蕴,严淞在景观设计领域表现出极强的意境设计和高度的审美观,并将中国禅意思维融入设计作品中,使得作品意境深选、简洁大方,代表作有《东晟豪庭》。
2014 年 3 月,严淞在长沙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2016 年 3 月,于长沙举办第二次个人画展。
2017年,严淞作品荣登中央党校出版的大型刊物《中国梦·慈善中国》第十二辑,接受“贡献代表人物”
专题报道,成为践行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员,并永久性载入中央党校党史出版史册人物。
2018 年,严淞在香港“中国经典书画作品展”中与黄永玉、范曾、徐悲鸿、张大千、林风眠、吴冠中、李可染等大家作品同台展示给香港市民。2019 年 6 月,严淞作品及报道先后刊登于《澳门晚报》《澳门日报》《澳门晨报》等多家粤港澳媒体。
2019 年 11 月,其作品刊登于《湖南日报》《人民日报》; 同月,作品被制成《国家名片》邮票集,向全国发行。同年,作为“国家形象工程”文化篇章人物,再次荣登纽约时代广场世界第一屏一纳斯达克屏。
2020 年元旦,系列作品《禅茶一味》被制成茶具图案,做为外交部礼品赠送给驻华大使馆。
2021 年,严淞获得中国景观设计一等奖。
2021 年,其作品《江山》入选湖南民盟成立八十周年庆典,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美术作品展。
此外,严淞作品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越南国家主席及泰国皇室
2024 年,成立严淞美术馆。
2025年10月,严淞艺术空间。
2025年11月,浏阳石霜寺四十四世楚圆禅师祖庭,严淞禅画展厅。
严淞:叩问灵魂的绘画
文/家箐
周国平在谈论艺术时说到:对于一个艺术家,只有两件事是最重要的,第一是要有真实、丰富、深刻的灵魂生活,第二是为这灵魂生活寻找恰当的表达形式。前者是艺术的真,后者是艺术的美。
所以,倘若一副作品没有精神内涵,就如同美之皮囊,经不起时间的洗礼。严淞的作品,经由灵魂,画出了自己。走过那看山似山,看水非水,最后他发现,原来那一切都只是心中的山,心中的水!






艺术,是来自灵魂的声音
优秀的作品,都是通过艺术表达对人生的思考,通过画面表达画外之音。
琢磨一个画家,就去体会他们的思想:没有思维高度,一幅画即便画出来了,画者也不知其所以然;而优秀的画家,你若不用心探究,能窥探到的便只是他的“冰山一角”,在其作品背后,必定隐藏着极为深厚、成熟的思想体系,就像一个宝库,一经作者的探索和挖掘,就能孕育出源源不断的新作,既丰富又灵活,随心所欲,任意变通。
严淞画画,画的都是内心已经存在的东西,这种东西丰盈而透彻,关于生命,关于灵魂,关于人生最根本的问题。而严淞所要做的,就是为之寻找到相应的表达,一旦赋予了合适的表现形式,作品深入人心便是自然而然的。而且毫无疑问,这样的作品一定能在社会上发生有益影响。严淞找到了。
深切流淌在他血液中的这种东西,化为一种直觉,点点滴滴地参与着他的绘画历程。“我画弥勒,是感觉所画之物很熟悉,我用柔美、泼墨、大写意的笔法,是感觉内心驱使着我要这样画,我与这种画法相应。”严淞作画,是彻彻底底的回到自己,并创造出了独属于自己的弥勒画风。
画画,最终画的是自己
绘画到一定高度,最终体现出来的是阴阳、刚柔、明暗……画到最后,全部都要形成高度的概括,没有提炼、概括,作品就不能引起情感的共鸣。而高度概括之后,画面则必定呈现出大写意,它把画家的个性、脾气、品格都融入到了画中。
冯骥才说:好的作品,其实也是他自己。艺术的发现都是发现自我,他将自己个性的灵光投射在世间万物上,然后再一点点收回到自己的作品里。
看严淞的画——柔美,正体现了佛家忍辱、上善若水的品性。从这柔美里,也可以看出严淞的性格——心地善良,具有韧性;反观之,有些画看上去很火气,由此作画者性格中焦躁的一面便一览无余;有的画则是一看就很功利,功利性的画看第一眼还可以,再往下就了无意趣了。总而言之,画如其人,确是如此。
严淞说,画人物画,画着画着就是画自己——范增画钟馗,陈十发画少女,细细体味,你总能在画中找到作画者的影子。而山水画,棱角很分明的,作者面部轮廓通常也如山石般分明。“相由心生,心是这样,你的画、你的相貌,你生命中所有的一切都必定与之相应。”
严淞画弥勒,有很多年了,在他闭门守独潜心创作的漫长岁月里,早就将所有的神思凝聚成了一股最强的体验——如何学佛,而非如何画佛。回到自心本性,大度包罗,百事宽心,哈哈一笑,和气一团,最后,画佛画佛,到底是画佛还是画自己?他也弄不清了。是彼是此,彼此彼此吧!
有一次,严淞在画弥勒眼睛时总觉得不完美,一天,他拿起小镜子,左照照右照照,突然在自己眼睛中发现了那寻找已久的眼神,“原来竟长在自己身上,挺有意思的!”







好的作品,复归童蒙
观画能见其人,同样,观人也可知其画。有的画初看,确实不错,但作者到底处于何种水平,我们只需与他接触接触,了解一下他内心的东西和灵魂的生活,便一目了然。“有的画是模仿的,没有画到心里去。”严淞说,内心有东西的人,要他去模仿一个东西,他都可能模仿不像!一个纯粹创作的人,到最后,其技法或许都还不如一个高超的模仿者。
但由此认为创作者的技法缺位,那又错了。“最开始学画,都从童蒙起步,从技法学起,基本功练得非常纯熟,但当绘画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又要抛掉技法,重新回到童蒙状态。但此童蒙和彼童蒙不一样了。这个时候画画,大概只需要三、四分技法。”
画到一定高度,要归零,丢掉技法,注重心灵,显得自己什么都不懂,回归孩童状态,但其实什么都懂;相反,如果刻意彰显自己什么都懂,技法高超,那只能说明绘画还没有到达新阶段。
严淞将这样的过程形容为:从懵懂孩童慢慢长大成人,再从人变成千年老妖,最后从千年老妖又回归成孩童,亦是回归到简单、童真。“谁不喜欢小朋友呢?”所以有时候我们看高人的作品都像儿童画,大师的作品回归朴素,经历了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的过程。
千山万水之后,生命的杂质一点点被滤清,犹如一叶轻舟,越过越自如,越过越真实,而绘画也如生活般,由繁到简,笔墨由多到少,由有形到无形,最后剩下的,只有灵魂!
茶禅一味组画






七碗茶组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