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民,网名青竹斋主,本名陈积民,文化研究者,客居澳大利亚。曾任报刊主编多年,现为澳大利亚酒井园诗社副社长、国际福林诗社副总编、海南诗社名誉常务理事、国际当代华文诗歌研究会副会长兼执行秘书长、副总编。
出版诗集《异乡的月色》《大道无言》《野狼追月》《陈积民短诗选》(双语)《积民微诗选》(双语)《微吟•五季》(合集)等。
萍 踪
文/积民
浮萍逐浪风吹柳,未见桃园鬓已秋。
哪处花香熏梦醒,何方月色惹人留。
诗书数卷描平仄,山水千程觅斗牛。
瘦影如云轻把酒,团圆醉向九霄求!
于澳洲悉尼
知者理事赏评
首句以浮萍开篇,浮萍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象征漂泊不定、生命无常,意喻自由轻盈。它是水面上最轻的叹息,随波逐浪的轨迹恰似命运未定的笔触。风起时,柳枝低垂,在水面写下潦草的诗行。这一句是流动的画卷,浮萍与柳絮共舞,在水的镜面演绎着永恒的漂泊。诗人以最轻盈的意象,托起最沉重的乡愁——那些随波逐流的,何尝不是被连根拔起的思念?
诗中的桃园在记忆深处泛着粉色的光晕,而镜中人的鬓角已落满霜雪。时间在此显形,化作鬓边秋色,将理想与现实的鸿沟丈量得清晰可见。“未见”二字重若千钧,道尽所有追寻者的宿命,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抵达某个永远在远方的彼岸。
诗中将花香比作记忆的密码,芬芳袭来,总能让沉睡的往事破土而出。这一问叩击着所有游子的心扉——那些唤醒梦境的芬芳,究竟来自故乡的哪片田野?诗人将嗅觉转化为时空的隧道,让一缕花香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脆弱桥梁。
诗句“何方月色惹人留”,月色是夜空的留白,温柔地挽住流浪的脚步。月光如银色的丝线,缠绕在异乡人的衣襟。“何方”的追问里,藏着对归属地的永恒渴望。诗人让月色成为情感的显影剂,照见所有漂泊者心底最柔软的羁绊。
积民先生的笔墨在宣纸上沙沙作响,平仄格律是诗人与传统的密语。这一诗句展开书卷的静默战场,每个字都是文化的基因重组。诗人以毛笔为剑,在方寸之间守护着文明的薪火,让古典的韵律在当代呼吸。
斗牛星在夜空中灼灼发亮,成为跋涉者永恒的坐标。山水在脚下延展成史诗,每一步都是对精神高度的丈量。诗人将地理的迁徙升华为灵魂的远征,在星斗与尘埃之间,完成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叩问。
好一句“瘦影如云轻把酒”!诗人瘦削的身影在月光下几近透明,如云般轻盈的不仅是姿态,更是超脱物外的精神。酒杯举起时,整个宇宙都在其中荡漾。这一句是孤独的狂欢,诗人以酒为媒,与天地共醉,在微醺中抵达物我两忘的化境。
结句以九霄之上,有比人间更圆满的圆满。诗人将世俗的团圆概念解构重组,让醉意托起沉重的思念飞向星空。乡愁越是飘向高远,越接近心灵的原乡。几经读之品之,相信读者亦会在身轻如云的飞翔中,身同感受,与诗者找到了最纯粹的心灵归属。
全诗情感丰富,继承古典诗歌漂泊与团圆的双重主题,又融入现代海外华人的独特视角。积民先生以传统诗形式表达当代人的精神追寻,在诗书数卷描平仄的坚守与山水千程觅斗牛的探索,展现传统诗歌的现代生命力。这首诗既是对古典诗歌传统的致敬,也是跨文化背景下诗歌创新的有益尝试。
知者理事依萍踪为题赋七绝一首,以期共情。
萍 踪
萍踪浪迹任西东,笑看风云变幻中。
踏遍千山寻大道,心随明月映苍穹。
潘江妹,知者理事平台编辑,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诗词学会会员,海南省司法系统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常务理事,海南诗社秘书长。
著有诗集《思念》《醒海》《2008 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执行主编《与天涯一海南诗社四十周年诗选》《彩雀吹潮》《文论所以然》《陵水人家》《春山秋水一寸心》《泛舟联海》《南苑沧桑》《偶感成联》《浪花》等。
盛欣夫青墨鱼瓷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