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印迹河北》
走马燕赵,唐县,帝尧陶唐氏的故乡(5)
唐县,某种意义上讲是天下第一县。
唐,说文解字,形声会意,是庚与口的结合。庚是很大的乐器,加一口字儿,形容空旷无比的宏大。后来一般理解"大而浩荡"的气象。曾几何时,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如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称中国为大唐。许多出国华侨聚住的地方叫唐人街,以大唐的先祖血脉为荣。
许多人理解的唐,以为来源于1千多年前的李家大唐王朝。因为唐朝是我国有史以来,3千年文字记载中的极盛王朝。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中国人在这个星球上最有面子的时候。所以后人蹭先人的荣光,愿说自己是大唐之民,是唐人,唐人后代。

这个元素不排除。大唐朝年代,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一等一的世界强国,繁华似锦的大都城长安是天花板级的国际大都会。但唐朝只是对"唐"的加持。其实唐的深根来自于古老的先圣尧帝。
因为尧帝最早是"唐部落"的领袖,尧帝利天下而福泽万民。他说"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他是几千年治国理政的楷模,是社会大同,和谐美好生活的倡导者。不但这样说,还以身作则,这样做了。几千年来一说"陶唐遗风",就是对尧帝大善的肯定与赞美。
春秋年间《诗经》上有写,"唯彼陶唐,有此冀方"。有尧帝这样的英明领导,心系百姓,大公无私,才治理出美好的一方天地。至于后人赞美的一系列高风亮节的佳词儿,如宋朝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代横渠先生的著名4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多么博大的胸怀。到了近代,孙中山先生一句"天下为公",振聋发聩,鼓励人们建设理想世界。
世上宏大叙事的多。这一切,帝尧早做到了。所以中国人心目中敬仰的"唐",根系是帝尧。
河北省的地名中有唐县,唐山,行唐等。唐县是远古帝尧的发迹福地。行唐是尧帝带领部落跨太行山时路过的地方得名。唐山的文化就年轻多了。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大军征服朝鲜半岛高句丽时,路经唐山,中军大帐驻扎在今市区大成山一带,从此一座城崛起便得名唐山。
唐县紧邻曲阳县。历史上的曲阳县北部的大茂山是老北岳恒山。曲阳县现保存着规模宏大的北岳大庙,从秦汉以来祭奠北岳大帝上千年,明末清初才重新让座定位,将山西北部的恒山称之北岳。

曲阳城乘公交车半个小时到唐县,中途下车即可看到"尧文化园"。文化园只是一片绿植覆盖,没什么内容。国道往北不到一公里,过了唐河干渠,就是京昆高速。高速路沿山脚下修建的,紧靠"庆都山",唐县人紧紧围绕尧文化,开发出集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尧文化古镇。
去唐县这天,正赶上2025年初夏的第一波热浪。天气预报是摄氏39度。一动一身汗。走过唐河桥,即是京唐高速出口。建筑机械轰鸣,"庆都山古镇"的开发仍在进行中。
唐县不与邻居顺平县争抢帝尧的出生地,顺平伊祁山是铁定的。于是就紧紧抓住帝尧的母亲庆都做文章。庆都的娘家是邻近的今望都县人。望都县的来历也是因帝尧母亲而文化开光。庆都站在山上回望家乡,也是播撒了帝圣的仙气。
只说太行山下的顺平,唐县,行唐,庆都4县,都与尧帝的"唐"有紧密联系。
古镇修建的规模宏大,山口往里,纵横约摸绵延一两公里。山光水色,古镇有文化广场,休闲小街与美食街建的古风典雅。尽管暑热难当,各地的游人还不少。
古镇入口的右手,也即庆都山的主峰下方,建设了一座宏伟壮观的尧王祭祀大殿。尧王的塑像居中,舜与禹分列左右。毕恭毕敬的向三位先圣叩拜致礼是必然的。
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风,他们理应受后人尊崇,万世享祭。
唐县是最早受"陶唐之风"濡染之地。文化自然会植根于骨血之中。
帝尧后来的发展轨迹,如今仍是考古与历史学者们议论的话题。
笔者认为的观点逻辑,也是集各家的说辞碎片缝缀起来的线条。
尧帝,字放勋,古代是实有其人的。是国家成型之前,部落联盟的领袖。尧王时代,以后就成了抽象的部落化身。象更早些的人祖炎黄二帝,以及蚩尤一样,由具体的一个人化身为部落族群的代称。

尧帝的祖父辈大概就是部落联盟的酋长,也是尧文化的一部分。尧长大到13岁,他就享受了世袭的王权封地,被封的地为"陶"。小小的年纪就很能干,15岁上又把更大的地域"唐"地加封给他。尧先天有王相,骨子里透着贤良,出手不凡。把陶唐两地治理的井井有条。尧的治理后人总结是"三和",和谐,和德,和合精神。他一生的所为是利天下福泽万民,成为华夏文明的源流,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由于他的优秀,在众酋长中脱颖而出。尧帝18岁时,便继承执掌了部落联盟的大权,称之尧王。
尧王胸怀广大,视野开阔。部落先民生活的片区资源不足,适于农耕作物生长的今冀中一带河流纵横,但经常受水患之害。为了给子民寻找适合生存的地方,于是他亲自出征,徒步翻越过太行山西面,找到了今太原的汾河谷地。这里山青水秀,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于是尧帝果断决定,带领部落进行了大迁徙。经过了今河北井陉山口,尧帝带领部落联盟行程几百里,到达了汾河岸边今太原市小店区清徐县汾河沿岸一带,落脚后便建起了史称"北都"的大城池。
当时太原盆地陆地有限,还是一片汪洋。治水英雄大禹与台骀还没出世。水患仍旧困扰着尧帝。不久,帝尧决定放弃太原北都又辗转南下,过了灵石县霍山口,发现了晋南临汾盆地。于是再次带领部落大举南迁。然后永久性的扎根落地,在今天的临汾"陶寺遗址"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方国都城。
帝尧起始于陶唐部落,由于他政治清明,治理有术,推行了一系列透明的治理办法。其中对后人影响又广为称颂的是"诽谤柱"。现代人都知道,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矗立的盘龙玉柱,人称"华表"柱。她抽象了中华文明的底色,是大智慧的结晶。有学者解释华表柱是代表中央集权的巩固与威严,是体现民族霸气的图腾。实际上追溯华表柱的来源,我们应该知道她反映的是大众的民主权利,民众共同治理国家的举措。
帝尧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领袖后,他便推行了新政。在全国各地的交通路口,人群聚集地等处竖立木制的简易"诽谤柱",并派人把守,还可做路标。诽谤柱的意思是民众对政府或官员有意见,或者有建设性的谏言,可以投给诽谤柱的意见箱,或反映给执守诽谤柱的官差。后诽谤柱被历朝统治者继承,誉之为"华表”。华表柱演变的式样越来越美观,逐渐秀化为装裱的艺术。包括宫殿,桥梁,城楼,甚至墓地的妆容等处。民主的魂魄被抽走了,反成了强权与威势的象征。

唐县一行,踩在了先圣尧帝的故土上,饮水思源,肃然起敬是必须的。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倒,是代代圣贤积累的精神财富支撑着。
文学表述了一堆,有个人的见解与生发。唐县是这么表述的。
"公元前2377年农历二月初二,尧帝放勋诞生于今唐县伊祁山(今属顺平县)。伊祁为姓。公元前2360年,帝尧放勋被封为唐侯,治所阳邑,称古唐侯国。公元前2353年,其兄帝挚将王位让于帝尧,并在伏城建都。后因水患,由此地赴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执帝位。虞舜执政后,将尧子丹朱封为唐侯,治所鸿郎城(今唐县洪城)。"
唐县因帝尧的出生地得名,早在西汉时就置县。距今2千多年。唐县不仅倡导帝尧文化,他们本就认为自己是帝尧血脉相承的子民,骨血里天然的陶唐基因。
至于近代中国,一说起大唐会念起李渊家族建立起来的大唐王朝。实际上是误解,大唐王朝一度是华夏民族的参天大树,而根系的唐属于帝尧。
隋朝末年,隋炀帝残暴的统治,民不聊生。早有谋反之意的贵族藩王李渊被朝廷调到山西任晋阳节度使。到了太原后,李渊当夜兴奋的睡不着觉。他认为太原是帝尧北都,是唐的风水宝地,这是老天爷助他成就大事。于是他苦心经营,终于在几年后自太原起兵反隋,迅速平乱四海,建立了新的王朝。新朝的名字李渊早已孕育在心。唐朝,就是承继帝尧之魂,唐出一个雄霸天下的大帝国。李渊,李世民父子之所以梦想成真,与帝尧的在天加持分不开。
唐县就这么匆匆一行,亲身感受了陶唐之风。帝尧是4千多年前的存在,今天不会残存一片羽毛。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来过了多少会有濡染。学识不如见识。带着一份虔诚站在故地,不自觉会有神授。这就是许多人为什么不远万里去朝圣,去祭奠神佛的缘故。目的还是一个,开阔视野,活在人世间不断修改自己的认知。

百度唐县,还有许多好地方可看,如卧佛寺摩崖造像,明长城有名的倒马关,还有红色旅游地,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等处。时间紧凑,又天热难耐,且省略了。
快中午了。站在路边的一棵小树下等公交车过来,幸好随身携带着一把折扇,不停的摇着也是浑身臭汗。
来过了唐县,顺平县伊祁山,亲自踩在了圣地,与坐在图书馆里考古不是一回事儿。浑身的舒爽,只因被陶唐风吹过了。
这趟朝圣之旅真是太有意义了。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