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表达与诗意呈现
——评原国务院参事、著名作家忽培元先生的《又到遵义(古风外二首》
许庆胜 高照仁 张敬军
古风具有双重内涵,包含两个语义维度,其一、作为文化概念,指代前代遗留的质朴生活作风与传统风俗习尚的社会现象,如衣着简朴、习俗淳厚等具体表现。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前代留传的淳厚古朴风尚”,例如“山村衣冠简朴古风犹存”直观展现该内涵等等。其二、古风作为诗歌文学体裁,特指唐代诗人创作的古体诗,与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形成比照,也就是不那么严格地讲究平仄、对仗等,不过此类诗歌标题就必须标注“古风”字样,以示与格律诗的区分,如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等就是如此。这种题材源自《诗经》十五国风对“风”作为诗歌分类的影响,后发展为与格律诗相对的文学形式,包含“歌”“行”“吟”三类体式 ,其语言风格凝练典雅,常运用四字词语(如“古色古香”“杏雨梨云”)与双音节词汇(如“缱绻”“浮生”)构建古典意境。忽培元先生这里的《又到遵义(古风外二首)》显然采用的主要指的就是我们上面其二,是作为诗歌文学体裁的,应该说“古风”避开了格律诗严格平仄、对仗等的佶屈聱牙,自由度更宽绰了,文化大师贺敬之先生对“古风”尤为喜爱,在《贺敬之诗书集》等著作中多有呈现,并且为此贺老都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古风”的专门理论,我们以后再展开论述。这里,我们只凝视忽培元先生《又到遵义(古风外二首)》的借物表达的诗意展示。
对于评判作品,沃罗夫斯基曾这样说过:“第一,它是否符合艺术性的要求,也就是总的来说,它是不是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第二,它是否贡献出了某种新的比较高级的东西。”别林斯基更认为,对诗歌作品的评判,首先应该考虑它“是不是艺术”,然后再看它表达的社会思想。因而作为上乘的比较科学的学术评判,诗歌作品所表达的社会思想尽管重要,但是应该排在第二位才对,因为表达社会思想的所谓“作品”太多了,如小学生的记叙文、讲故事,甚至幼儿的小猫小狗游戏等等,如此的“作品”表达那艺术层次就太低了,有的甚至只有思想而不是艺术,所以作为优秀的成人作品毕竟是艺术而不是简单的一般交流媒介式的说大白话!因此对诗歌作品的学术评判定位,首先就应该辨明它是不是艺术?在艺术上提升到了什么程度与档次?否则不关注艺术本身,仅仅连篇累牍的重复人人皆能说会道的社会思想性,这种评判定位就偏离了艺术评判的最重要功能!读了忽培元先生又到遵义(古风外二首),他的诗歌艺术借物表达和诗意呈现丰沛而充满无尽审美愉悦。
那么,什么叫艺术?英国视觉、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我国美学家李泽厚在他的《美的历程》中音译为克奈夫·贝尔)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见《艺术论》,克莱夫·贝尔著),这句艺术定语从我在他的《艺术论》中与之相遇,这个定理式的语言符号便宝贵的深深藏进了我的心灵收藏夹里,随时随地的叙述与引用,因为他的确有效地揭示出了艺术运行的某些本质式特征,较好的把艺术语言符号与一般交流媒介的语言文字的功用功能一定程度地区分开来了,对于论证艺术、剪辑艺术和更好的发展艺术确实有不同向度的启示与帮助。更准确和切实可行而易于实际操作的艺术概念界定,当属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文联主席、原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借小说主人公说的:“我坚信艺术表现就是一种转换”(引自《玫瑰门》第33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北京第1版)。那么是一种怎样的转换?单就外物的相互转换而言,基本上在人、动物、植物(以上三者为有机物)、无机物等四个层面上互相转换,就宏观和最大量的转换可为两大转换维度,即:第一、外物人格化将外物转换为人,第二、人转换为外物。“最关键的是依据主旨的潜流重新安排物与物(或人)的新型关系,从而生发不尽的艺术美感和审美愉悦。”(见拙文《幻化物与物之间的特定诗性关系》,载《莱芜文学》2011年第三期)。“诗句与一般陈述句二者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它们最大的区别主要在于陈述句符合一般生活逻辑,好的诗句不符合生活逻辑,但符合艺术逻辑,而且诗句越是违背生活逻辑就越是好诗句,这就是什克洛夫斯基极力倡导的‘反常化’。造成这种分别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二者的功用不同,陈述句交流生活信息,说的像诗句,别人听不懂,生活信息交流效果不好,导致的是交流失败。而诗句属于艺术创作,属于另一个艺术范畴的交流,太平常了,寡淡无味,就引不起艺术家们和广大诗歌爱好者们的强烈共鸣,就没有艺术效果。陈述句大面积的向着生活逻辑的方向运行,好的诗句则恰恰方向相反,是背离生活逻辑,越背离越好。‘鱼翔浅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按一般生活逻辑,‘翔’飞翔,只有天空中的鸟才能飞翔,鱼按生活逻辑只能‘游’,从小我们的语文老师所讲的一般语法就是如此,你若说鱼‘飞翔’,老师认为你是词语搭配不当,应该说鱼‘游’,从生活逻辑看这是完全正确的。正如说‘一头牛’,你若说‘一位牛’‘一只牛’,‘一只鸡’说成‘一头鸡’等等,老师也认为你不懂语法,不符合生活习惯。但若按艺术逻辑,这‘鱼游’‘一头牛’‘一只鸡’就是一般陈述,而不是艺术,就太平常,因为人人会说!‘鱼翔浅底’符合艺术逻辑,极喻其‘游’得快!会这么说的就很少!反过来说鸟在天空中‘游着’违背生活逻辑,但符合艺术逻辑,就是暗示鸟飞的慢!能这么联想的也是微乎其微!这就是艺术趣味。因此作为诗人就要有这种本领,尽量地自觉背离平常化的生活逻辑,亦即反常于生活逻辑。这种艺术‘反常’还存在另一个更高层的‘反常’,就是别的诗人用过的‘反常’,时间长了也成了‘平常’,再继续用也不行!还必须继续反常,继续创造。‘诗歌创作与艺术理论阐述毕竟不是小学生作文,它最忌讳的就是重复,如果重复一次还能让读者忍受,若要不住地重复那就真是忍无可忍了!我记得艺术界曾大规模地流行过一句很有启示意义的话: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突出的天才,第二个便平常为庸才,第三个则是极度重复的蠢才了!’”(见拙文《后现代特征的创造图像——序蔡诗峰诗集《金融风暴下的蛰居生活——诗99首》,载蔡诗峰诗集《金融风暴下的蛰居生活——诗99首》8页,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年9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蔡小青诗妹的诗集《有阳光的时候》大多数诗句就已具备这种‘反常化’创造特征了。”(载诗集《有阳光的时候》,蔡小青著,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2012年10月北京第一版,2012年10月第一次印刷)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个诗歌审美艺术目标呢?这就需要借物表达、托物言志,也就是说在叙述事物的时候,应该渐次联想生命的寓意,择物暗示,以求高层次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愉悦,也就是陈独秀所谓的“状物达意”。为了实现这个艺术目的或目标,在字句排列上就要自觉打破一般主、谓、宾顺延的老套和极度透明的陈述式,而故意朦胧的错位、交叉,以彰显意味的多义性和非凡愉悦性,我常常把这种艺术劳动称之为语言的魔术化。这就需要对眼前的平常物以及物的关系做天赋式的深层次的重新认知、挖掘、艺术理解和重新排列。“诗歌创作就是探寻和发现事物秘密的过程,按王国维的界定即为:看出的‘另一种风貌’(王国维《人间词话》)——诗意风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诗),这就是杜甫在创作状态下看出的‘花’与‘鸟’的另一种诗意风貌。其实作为客观外物的花不会‘溅泪’,鸟也不会‘惊心’,这就是诗意创造。这种诗歌素质既依赖天赋,更需要后天的直接间接文学知识积累、经验积累、情感积累与直接创作实践等多种有益元素的培养和浇灌。‘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语),这个‘笼’‘挫’的过程,的确是需要功夫的。”(见拙文《重新打造外物的形状——赏析越南诗人陈国正诗集〈梦的碎片〉》,载《越南华文文学》2011.4.15第12期)。“去暗示事物而不是清楚地陈述它们”(威尔逊语),故意模糊逻辑隐藏逻辑或许就是现代后现代艺术“借物表达”的最大最根本最有力的艺术特征。
由以上并非完美的浅论,我们就能迅速感知出忽培元先生《又到遵义(古风外二首)》内物与物诗意搭配的奇异:“岁冶酒香花未衰,\远闻枪声入梦来”,关于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关键事件遵义会议,尽管已过去90年了,但是在人民的记忆里依然鲜活,诗歌因题材的特征就不能仅仅直接陈述“记忆鲜活”,按诗歌规则规律就要借物表达即陈独秀界定的必须“状物达意”,就要选择恰当的外物以暗示和借物表达,诗人在这里选择了“酒”与“花”来“暗示”,怎么样呢?就像酒更“香”了,“花”也没有衰败:于是“岁冶酒香花未衰,\远闻枪声入梦来”了,就呈现的太有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意味了!“遵义城头旌旗奋,\会议关键扫阴霾。”“千重迷雾一挥去”“若无高人辨真伪,\铁军岂能绕达开。”(《又到遵义》)里面的“旌旗奋”“扫阴霾”“千重迷雾”“铁军岂能绕达开”等都是借特别选择的“物”以及用典来表达呈现的,就有了诗歌特殊韵味了。同理,“重岭叠翠拜险关”“莽徒能守征夫惧,红军无畏敢克坚。”“白马单骑忆秦娥, 从头越者史空前。”(《娄山关》)也是借用外物“转换”审美实现。《马灯颂》里面“ 马灯单盏光焰小, 红日映照长夜天。”(《马灯颂》)同样是借“单盏光焰小”的马灯与“ 红日”“映照长夜”暗示中国革命的逐渐壮大最后取得完全胜利的辉煌。等等等等。而这些哲学选择“酒”与“花”“旌旗奋”“扫阴霾”“千重迷雾”“铁军岂能绕达开”“重岭叠翠”“马灯”与“红日”明显是充满独创性特征的,所以为此,尼采才说:独创性并不是一味一直观察新事物,而是把“旧事物”当作新事物来观察。忽培元先生就把90年来絮絮叨叨的“旧事物”遵义会议当作“新事物”观察了,观察出了尼采式的别样“独创性”!
铁凝主席说:“一个艺术家,如果能在传统中加进一点儿确属自己的新东西,已是成就斐然!”(引自《大浴女》146页,铁凝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忽培元先生以自己的超常智慧,的确“在传统中加进”了属于先生“自己的新东西”了,令人敬佩,我们都要向忽培元先生好好学习。
作者简介:
许庆胜:济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顾问,山东省莱芜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14年5月20日获莱芜市委宣传部、莱芜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莱芜市文联联合颁发的“第二届莱芜市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已出版学术专著《铁凝小说艺术论》(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5月北京第1版,2016年5月第1次印刷。2016年5月16日《光明日报》和2016年6月3日中国作家协会机关报《文艺报》以《铁凝小说艺术的独到发现》为题对《铁凝小说艺术论》的出版做了及时报道。2016年12月24日《铁凝小说艺术论》获中国萧军研究会等单位举办的全国诗文大赛评论专著类金奖并在北京颁奖,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成员、中国作家协会机关报《文艺报》原总编辑郑伯农先生为许庆胜颁奖。《铁凝小说艺术论》于2017年12月31日获莱芜市第二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活动中被评为著作类一等奖,证书一份,奖金两千元。2018年11月学术专著《铁凝小说艺术论》荣获莱芜市委、市政府颁发的第二届莱芜市“莱芜文艺奖”文艺评论奖,奖金5000元。)、《石祥歌诗评传》、《苗得雨诗文赏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1月北京第1版,1999年1月第1次印刷,2000年9月20《苗得雨诗文赏艺》获莱芜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奖金100元)、《蔡氏四兄妹诗歌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6月北京第1版,2011年6月第1次印刷,不久第2次再印,2013年8月31日获首届国风文学奖并在北京颁奖)、《峭岩艺术多维度突破实证省察》(环球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2016年1月第1次印刷,2017年1月19日《峭岩艺术多维度突破实证省察》获莱芜市第21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奖金1000元)、《张庆和文学创作艺术》(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3月第一版,2021年3月第一次印刷,2021年7月11日的《工人日报》、2021年7月12日的《中国艺术报》、2021年7月23日11:42的中国作家网、2021年7月1日9:20的鲁中传媒网等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中国青年报》2021年8月28日发表邢海珍教授的《多角度的审视与思考——评许庆胜的评论专著<张庆和文学创作艺术>》、《聊城日报.文艺副刊》2021年8月11日星期三发表亓玉玲的《文艺批评格局——评许庆胜的评论专著<张庆和文学创作艺术>》)、《王学忠诗歌赏析与研究》(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25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散文小说化的浪漫骑者——巴兰华(北方晓歌)散文欣赏与研究》(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2014年10月第1次印刷),诗集《渗血的裂痕》、《透明的暖雨》,长篇小说《山东好小子》,大众文艺出版社正在北京出版《许庆胜序跋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廖奔先生题写书名)等,并在美国《远东时报》《新大陆》《亚省时报》《常青藤》、俄罗斯《俄罗斯人文瞭望》、越南《越南华文文学》、菲律宾《商报》、台湾《善性循环》、香港《当代文学》、《澳门晚报》,《文艺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中国文化报》《博览群书》《山东文学》《时代文学》《大众日报》《联合日报》《百家评论》《四川日报》《黄河》《工农文学》等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文艺评论及信息千余篇,2018年2月6日——8日许庆胜去山东大厦出席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2021年6月20日——21日许庆胜去济南舜耕山庄出席济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现任山东济南莱芜《江北诗词》编辑。
高照仁,笔名金狗,1956年生,山东省济南市人,小学高级教师,2015年退休。任教期间有多篇论文在省市区的报刊发表,其中4篇发表在国家级杂志(教育部主管中文核心期刊);所写戏剧《石头缘》,荣获2010年“文心雕龙杯”全国二等奖;长篇抗日小说《女中豪杰》,在2024年4月由线装书局出版社出版发行;长篇小说《家耕》,(已写20万字,待续),《天赐仙女》(上篇13万8千字,下篇待续),戏剧《穷哥们富哥们》(5万8千字),发表在多个文学网站。所写书信《给爱妻的一封信》,荣获2012年“世纪金榜杯”全国书信大赛一等奖。《刮骨疗毒,》发表在记者网《腊五晨景》,发表在《江北诗词》;多首诗词在全国比赛中获奖。济南市《牟国文学》资深作家,被中媒文化艺术交流工作委员会、中国现代文化报刊管理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化网评为“第七届中国当代实力派优秀作家”。
张敬军,男,1967年7月生人,中共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济南市辉煌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实力派书家,发表文章若干。
附诗词:
又到遵义(古风外二首)
岁冶酒香花未衰,
远闻枪声入梦来。
遵义城头旌旗奋,
会议关键扫阴霾。
千重迷雾一挥去,
万古赞叹四渡怀。
若无高人辨真伪,
铁军岂能绕达开。
娄山关
重岭叠翠拜险关,
自古黔北有娄山。
莽徒能守征夫惧,
红军无畏敢克坚。
若问大将乃何人,
朱毛麾下彭兵团。
白马单骑忆秦娥,
从头越者史空前。
马灯颂
苟坝会议起波澜,
千钧坠发旦夕间。
马灯单盏光焰小,
红日映照长夜天。
毛君提之疾促行,
三脚并成两步艰。
周公智慧明事理,
朱总务实视野宽。
军情复议挽即倒,
挥师东进不攻坚。
忽培元,祖籍陕西大荔,1955年生于延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第四届、第五届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16年5月被国务院聘为国务院参事。
主要作品有文学传记:《苍生三部曲——群山、长河、浩海》《耕耘者——修军评传》《百年糊涂——郑板桥传》《难忘的历程——延安岁月回访》《刘志丹将军》《谢子长评传》《阎红彦将军传》等;长篇小说《雪祭》《神湖》《老腔》《乡村第一书记》;中篇小说集《青春纪事》《家风》,中短篇小说集《土炕情话》;散文集《延安记忆》《人生感悟》《毛头柳记》《大庆赋·铁人铭》《地耳集》《生命藤》《京密河札记》《秦柏风骨》《山秀珍》《义耕堂笔记》;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和诗集《北斗》《开悟集》《守望大庆》等。
《群山》《耕耘者——修军评传》分获第一届、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长篇);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获中华铁人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文、俄文在国外出版。
反映当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力作《乡村第一书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改编成电视剧《花开山乡》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长篇小说《同舟》入选2024年7月“中国好书“榜。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