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回
风雨同舟三十载 大爱无言照东坨
作者:刘连成
双辽农场的东坨子,风是硬的,地是实的,人也带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上世纪七十年代,徐少贵带着媳妇韩桂莲从三大队衙门屯搬来,没几年,这两口子就成了东坨人嘴里最念叨的"实在亲戚"。
一、东邻有难,西家暖心
徐少贵家的东邻,住着人称"老八路"的王尚志。这"老八路"当过兵,可命却苦,娶了个稍有智障的媳妇,生的四个儿子,竟也个个都带着憨傻。一家六口,只有"老八路"和大儿子大嘎、三儿子小四能搭把手干点活,二嘎和赖五连穿衣吃饭都得人伺候。
那时还没包产到户,"老八路"家全靠场里和队里的补助过日子,常年吃了上顿没下顿。徐少贵话不多,但眼睛亮。每到饭点,闻着自家锅里的饭香,就会捅捅媳妇韩桂莲:"给隔壁'老八路'家端过去一碗。"
韩桂莲比徐少贵心更细。她本就是中共党员,心善透亮。冬天,她会把自家孩子穿小的棉衣棉裤找出来,拆洗缝补,给"老八路"家的几个孩子换上。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她看见二嘎还穿着单衣,冻得缩成一团,当即把徐少贵刚买的新棉袄给二嘎穿上,气得徐少贵直搓手:"那是我过年的新衣裳!"韩桂莲白了他一眼:"你有旧的穿,孩子快冻坏了!"徐少贵嘟囔两句,终究还是笑了——他就服媳妇这股子心软劲儿。
逢年过节,更是韩桂莲最忙的时候。包饺子,包够两家人的量;炖猪肉,特意多炖一大锅。徐少贵就端着大盆,深一脚浅一脚地送到"老八路"家。看着几个傻小子狼吞虎咽的样子,"老八路"总是抹着眼泪说:"少贵,桂莲,你们真是活菩萨啊!"
二、临危请命,硬汉扛重担
1984年,农场实行土地承包到户,东坨人都欢天喜地地领了自家的责任田,可"老八路"家的1.5公顷水稻田却成了烫手的山芋。按规定,这地不仅要种,每年还得完成"三项指标"——无偿的派交粮、低价的派购粮,再加上国家征购粮,算下来一年要交5250公斤水稻!
分场和队里的领导愁得睡不着觉。谁愿意接这个烂摊子?不仅累,还不挣钱,弄不好还得倒贴。就在这时,徐少贵站了出来。
"藏场长、王队长,'老八路'家的地我包了!"他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他们一家的生活,我也管了!"
分场场长藏远德和队长王树祥又惊又喜,连忙问他有什么条件。徐少贵挠挠头:"把队里的机动地都给我种就行,我保证完成指标!"
消息传开,东坨人都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想出名。韩桂莲却没说一句反对的话,只是默默地收拾出一间偏房,准备让"老八路"一家搬过来住——那时"老八路"的老伴刚走,几个孩子更没人管了。
徐少贵这一年承包了整整10公顷水田。他像头老黄牛,天不亮就下地,摸黑才回家。韩桂莲则里里外外忙得脚不沾地,既要照顾自家老小,还要伺候"老八路"一家,洗衣做饭,缝缝补补。有一次,赖五半夜发烧,韩桂莲二话不说,背着他就往几里外的场部医院跑,徐少贵得知后,从地里赶回来,看着媳妇冻得通红的脸,心疼得把她揽在怀里。
这一年,徐少贵的水田喜获丰收,单产比以前翻了一番,不仅完成了所有指标,还赚了不少钱。他又承包了队里的苇塘,办起了小酒厂,养猪养鸡,开了个小商店,甚至还弄了个粮米加工厂,成了东坨有名的致富能手。有人打趣他:"少贵,你这是要当'万元户'啊!"徐少贵嘿嘿一笑:"先把'老八路'家照顾好再说!"
三、劳模荣光,遗愿长存
徐少贵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1992年,他被评为"四平市劳动模范",还获得了一份太平洋保险的奖励,去四平参加了劳模大会。四平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政治部副主任刘连成在市委农办会议室,接待了市直农口的劳动模范。他和徐少贵是衙门屯的同乡,刘连成握着他的手说:"少贵二哥,你给咱双辽农场人长脸了!"徐少贵腼腆地笑:"我就是做了点该做的事。"
可这份荣光背后,是常年累月的透支。2006年春,不满65岁的徐少贵被查出肺癌晚期。韩桂莲守在病床前,眼泪止不住地流。徐少贵拉着她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桂莲,我走后,'老八路'一家……你可不能不管啊……"韩桂莲用力点头:"你放心,我一定照看好他们,不辜负你。"
不久,徐少贵就走了。韩桂莲没有辜负丈夫的遗愿。她和儿子一起,继续照顾"老八路"一家。"老八路"、大嘎、二嘎、赖五相继离世,都是韩桂莲一手操办后事,风风光光地送了他们最后一程。如今,只剩下53岁的小四。韩桂莲把他当亲儿子一样疼,儿子徐彦春后来举家去内蒙承包土地,也特意把小四和母亲一起接了过去。徐少贵的子女们都亲切地叫小四"四叔",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其乐融融。
原生产队长王树祥提起这两口子,总是赞不绝口:"徐少贵是个好人,他媳妇更是贤妻良母。自从他们来了东坨,'老八路'一家就有了依靠。这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东坨的风依旧在吹,吹过徐少贵曾经耕种过的田地,吹过韩桂莲和小四相依为命的屋檐。那份跨越血缘的大爱,就像东坨的土地一样,朴实而厚重,在岁月里散发着温暖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