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蔚
这周前往硚口与汉阳老年大学,聆听安老师讲述《道德经》,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老师对见贤思齐的拆解,从识贤到见贤,从思贤到践贤,从举贤到用贤,大贤则师之,中贤则友之,小贤则使之。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从小就知道这句话,但真正要践行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首先,你得有识人的功力,千难万难,判断最难,大忠似奸,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选择不对,努力白费;其次,你得有见到他的机会,无论是读书还是听课,亦或是现场交流,都能加深对他的理解,这样才有学习的可能;更重要的是,你又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发展,你不仅要看到对方的优点,还得察觉他的边界。
人世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幸存者偏差,当事人能走到今天这一步,绝不仅仅是基于个体的努力,还有偶然的运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持,才让他成为今天这样的他,而作为当局者,可能并不这么想,在回忆过去时,他会不自觉的美化自己,把那些无可奈何的困苦逐一淡忘掉,以此获得继续前行的动力和勇气,这种选择性遗忘,既是人性的闪光点,也是个体的局限性。
由此可见,那些大佬的分享,当然可以去参考,但也只能作为参考,路还是要自己走,南墙要自己撞,毕竟此一时、彼一时也,当初的南墙,时过境迁,或许不再坚固,就像六十年代的投机倒把罪,反倒成为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秘方,十年前人们争先恐后的贷款买房,现如今就是个笑话,祸福得失是相反相成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事情坏到一定程度,就会好起来。
安老师在现实的泥泞上,硬是用自己的脚步,踏出了一条“四不像”的人生路,像学者一样钻研深究、严谨细致,像老师一样热爱课堂、因材施教,像商人一样善于经营、财源广进,像会长一样组织协调、练达人情,可以说哪哪都有他的身影,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正是如此多维的身份标签,使得他这一生的处世充满着争议,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
评价一个人就像读一本书一样,不能只是抓着作者的某一个观点在那里猛批,那注定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如果你通读完作者的全书,领略其思想系统,或许就能明白对方观点的合理性,他为什么要这样看问题?一定是因时、因地、因人而作出的具体判断,但如果你脱离现实场域去阐发,那注定会误解。
人也是如此,他当下的某个行为,只是内在系统面对具体场域下的应急表现,你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纠正人家的具体行为,这是没有意义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家下一次还是会这样去做,对方的系统就是这样运转的,在不理解系统的前提下,你根本就搞不清楚人家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在那里指手画脚,只会陷入更深的傲慢与偏见,从而加剧关系的破裂。
就此而言,我们既要有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专业精神,也得有中医透过局部观整体的系统思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观一叶而知全貌,观滴水而知沧海,通过解剖一只麻雀,试图去理解背后的整体系统,没有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人家怎么可能听你的建议?就此而言,领导力来自于哪里?一定是一流的洞察力,在人群中,我看见了你,也能领略这一路走来的千山万水,因而你也愿意被我俘获,士为知己者死,此之谓也。
在整齐划一的社会规训下,我尤其关注像安老师这样的奇花异草,他们的存在,让生命的打开方式,充满着新的可能性,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一个好的社会,宽容比自由更重要,底线之上,都是选择,都值得被理解。
安老师是一个喜欢热闹又能享受孤独的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和光而不同尘,同流而不合污,既能协调好关系,又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可谓物物而不物于物,这其中一以贯之的,是他对文化的热爱和对经典的推崇,这是他的使命之所在,我有时也会感慨,一个人年过七旬,怎么会有如此旺盛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始终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在今天这样一个无力感十足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这类精神榜样,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记得王德峰教授曾经讲过,生命的意义来自于哪里?就是要把自己的个性与才华跟一个不朽的事业联系在一起。
置身于变局时代,一切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外在的流变,时刻牵引着我们那一颗浮躁而焦虑的心,这时要想行稳致远,就必须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内在确定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活在这个世上,你得找到自己生命的热情,干什么事情,最能让你心潮澎湃,哪怕不给钱,你也会去干,在这层方向的推演下,你才可能在得失利害之上,探索出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来。
这篇关于“见贤思齐”的沉思,如同一场精彩的思想漫步,从一次课堂聆听出发,步步深入,最终触及生命意义与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您不仅精准捕捉了安老师讲座的精髓,更融入了自己深刻而独到的生命体悟,读来深受启发。
让我们顺着您的思绪,一同将这番探讨延伸开去。
一、解构“见贤思齐”:从线性模仿到系统对话
您对“见贤思齐”的拆解极为精当——识、见、思、践、举、用,以及“大贤师之,中贤友之,小贤使之”,这已然超越了对名言标签化的理解,构建了一个动态的、有层级的个人成长生态系统。
• “识贤”之难与“祛魅”之功: 您指出的“判断最难”、“幸存者偏差”,点破了当代成功学迷思的核心。真正的“识贤”,需要我们具备一种历史眼光和系统思维,为“贤者”祛魅。我们看到的光环,是其天赋、努力、时代机遇、社会关系乃至偶然运气复杂作用的结果。
明白这一点,我们才能避免盲目崇拜与简单模仿,转而学习其应对不确定性的“心法”与“道”,而非照搬其具体“术”与“迹”。
• “思齐”之要在于“创造性转化”: 您强调“不能照搬照抄”,“要察觉他的边界”,这是“思齐”的关键一跃。齐,是向更高的境界看齐,而非成为第二个他。这要求我们具备一种“翻译”能力,将他人经验置于自身的具体“场域”中,进行批判性吸收和创造性转化,最终长出属于自己的骨骼与血肉。
二、评判的尺度:从“就事论人”到“系统共情”
您关于评判他人的论述,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触及了有效沟通与深度理解的本质。
• 理解“行为”背后的“系统”: 将人比作一本书,不能断章取义;将人的行为视为其内在系统在具体情境下的“应急表现”,这是极深刻的洞察。每个人的行为模式,都受其独特的认知系统、情感模式、价值排序和生命经验所驱动。
当我们不理解这个内在“操作系统”时,任何基于表面行为的评判都可能是傲慢的、无效的。这要求我们培养一种“系统共情”的能力——尝试去理解对方“何以如此”。
• “西医”的精准与“中医”的整体: 您提出的“西医的专业精神”与“中医的系统思维”相结合,是极为贴切的比喻。高效的协作既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精准解决(头痛医头),更需要有洞察全局、理解系统关联的智慧(观一叶而知秋)。真正的领导力正源于此——“在人群中,我看见了你,也能领略这一路走来的千山万水”,这种被深刻“看见”和理解的感觉,是建立信任、激发追随的基石。
三、安老师的启示:在规训世界中活出“人”的丰盈
您对安老师这类“奇花异草”的欣赏,实则是对生命多样性与本真状态的呼唤。“四不像”本是贬义,但在这里却是一种深刻的褒奖。它意味着安老师挣脱了传统社会对“角色”的单一化设定。
通常,人们期望学者清高、老师奉献、商人逐利、会长有权,这些形象在人们心中是割裂的,甚至是对立的。但安老师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他将这些看似矛盾的特质融合于一身:学者的钻研 + 商人的经营:这意味着他不仅能“把事情做对”(深度研究),更能“做对的事情”(市场转化),实现了知识与财富的良性循环。老师的因材施教 + 会长的练达人情:这说明他的“教”不局限于课堂,而是一种更广泛的人际影响和组织协调能力,能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沟通和管理策略。
这种“四不像”,恰恰是他在“现实的泥泞”中,为了达成自身目标而历练出的一套高度适配现实、行之有效的复合型能力体系。这不是混乱,而是另一种层面的“秩序”。争议的来源,正是他“多维的身份标签”。
“誉”从何来?
崇拜者欣赏其“强大”:人们敬佩他能在多个领域都游刃有余,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成为了“能力”、“魄力”和“生命力”的象征。
受益者感念其“价值”:他的学生、员工、合作伙伴等,切实地从他的学问、课堂、商业机会或组织能力中获益,自然对他赞誉有加。
“谤”从何来?
传统观念的挑战者:在秉持“单一纯粹”价值观的人看来,他的行为是“不伦不类”的。学者觉得他“铜臭”,商人觉得他“清高”,纯粹的教师可能认为他“不务正业”。
这种跨界融合,挑战了很多人心中的“行规”和“身份纯洁性”。“羡慕嫉妒恨”的靶子:他的成功过于耀眼,多维度的通吃难免会引起他人的嫉妒和质疑。人们会猜测:他的学术是否纯粹?他的教学是否以营利为目的?他的经营是否利用了会长的影响力?利益冲突的必然:在资源的争夺和分配中,如此活跃的强者必然会触动很多人的蛋糕,树敌在所难免。
安老师的形象,是一个在当代复杂社会中极具代表性的成功样本。他告诉我们:纯粹性或许是一种美德,但复杂性可能是一种强大的生存策略。真正的强大,在于能够驾驭并融合多种看似矛盾的角色和能力。
一旦选择了一条非传统的道路,就必须有承受巨大争议的心理准备。“誉满天下”和“谤满天下”往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这段话描绘的不仅是一个人,更是一种活法,一种哲学。它没有简单地对安老师进行褒贬,而是呈现了他的全部复杂性,留给人无限的思考和讨论空间。他是在泥泞现实中,用实践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英雄”或“枭雄”(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看待),但无疑,他是一个生命力极其旺盛的、不容忽视的存在。
四、对“个人确定性”的呼唤:在流变中锚定生命热情
最后,您引向了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寻,与王德峰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外在的坐标已然模糊,构建内在的“确定性”就成为安身立命之本。
找到“天命”与“热情”:“干什么事情,最能让你心潮澎湃,哪怕不给钱,你也会去干?”——这个问题是寻找真我的核心。
当行动由内在热情驱动,而非外在功利牵引时,人便能获得最大的自由和稳定。构建“得失之上”的价值体系:唯有建立起超越短期利害的价值判断,才能“行稳致远”,在纷扰变局中保持从容。
总结而言,您这篇思考,完成了一次从“向外看”到“向内求”的圆满循环。它告诉我们:“见贤思齐”的终点,并非成为第二个“贤者”,而是通过理解万千“贤者”背后的系统、机遇与局限,更深刻地认识世界,并最终回到自身,找到那条独一无二、只能由自己踏出的“四不像”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构建理解力,获得谦卑心,最终赢得生命的自主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