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29岁便定格人生的中国航空之父冯如,其短暂却璀璨的人生轨迹,抛出一个深刻命题:为何他能在十余年间,从赴美谋生的普通打工仔,逆袭成为研制出“冯如一号”“冯如二号”的航空先驱,更在飞机研制成功后毅然携机归国支持辛亥革命?这其中的成长逻辑,既是个人奋斗的奇迹,更是一部激励后人的精神教科书。
2025年5月22日,江洪传媒(广州)有限公司组织的电影《冯如》剧组,在恩平市委召开的座谈会上,导演曾感慨:“冯如从打工仔成为中国航空之父,这是一个奇迹,也是一本催人奋斗的教科书。”作为在场参与者,笔者深以为然——这不仅是剧组对人物价值的精准捕捉,更应成为冯如研究中值得深挖的核心议题。
史料记载,清末的恩平地区盛行早婚习俗。1899年,年仅16岁的冯如奉父母之命返乡,与恩平县岗坪堡竹林村(今属开平市大沙镇)女子梁三菊成婚。次年,他便辞别家人,远赴美国纽约谋生,先入船厂当学徒,后成长为工人,之后又辗转至纽约的发电、机器等工厂务工。彼时美国排华浪潮汹涌,冯如饱尝种族歧视的屈辱与异域漂泊的艰辛:不仅遭遇“同工不同酬”的不公,薪资远低于白人,甚至曾被无理解雇。幸得同乡与亲友帮扶,他才能在失业后转至其他工厂继续谋生;其间偶有工厂赏识其潜力,允许他免费实习,这也成为他接触更多机型、深化机器认知的宝贵机会。可见,冯如的打工生涯并无富商或老板的特殊关照,全凭自身打拼立足;但与普通打工者不同的是,他始终保持着对机遇的敏锐捕捉——白天埋头干活积累实操经验,深夜便扎进机器技术书籍的世界钻研理论。为了将西方先进技术学以致报国,他节衣缩食挤出学费就读夜校机器专业。多年苦功之下,冯如不仅筑牢了理论根基,更练就了“三十六种机器无不通晓”的硬本领,成长为知名的机器发明家:无线电通信技术刚问世时,他改良的无线电传送机“能发能收,电码灵敏”;他设计的小型发电机,既轻巧又高效,引得不少美国厂商争相订购。

▲1909年冯如在旧金山湾区的奥克兰成功试飞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架双翼飞机
而对机遇的精准判断与抉择,更是冯如实现从“技术人才”到“航空先驱”跨越的关键。1907年,旧金山华侨富商群体计划推动祖国电力工业及前沿科技发展,因冯如在旅美华侨中已是知名的工程师与发明家,他们向其发出邀请,希望由他主持这一发展计划——这无疑是一个能让个人财富与声望快速提升的机会。但冯如从未将“发家致富”作为人生目标,他虽早有推动祖国工业与科技进步的构想,却清醒地认定:当下首要之务是建立并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在他看来,唯有航空业先行,才能带动整体工业与科技水平的跃升,真正实现“壮国体,挽利权”——“壮国体”是让中国摆脱积弱,抵御外国侵略压迫,让国人不再受欺凌;“挽利权”则是夺回被列强掠夺的国家利益,重塑民族尊严。

大型现代粤剧《航父冯如》剧照(李渊深摄)
为确保这一理想可行,冯如向几位志同道合的华侨同乡,以及相识多年的奥克兰白人青年赫·威廉·尼里坦诚想法,听取他们的意见。众人虽敬佩冯如的爱国精神,也认可他在电力、机器领域的技术实力,但彼时飞机制造即便在工业发达国家仍处于摸索阶段,在旅美华侨中更是从未有过尝试——风险之高、前景之不明,让多数人选择观望。最终,唯有黄杞、张南、谭耀能三位并非富裕的普通劳动者,愿顶着投资受损的风险,毅然出钱出力支持冯如。也正是这次抉择与支持,让冯如正式踏上飞机研制之路,站上了中华民族科技突破的制高点,也为他“中国航空之父”的身份注入了核心基因。
从冯如看打工群体的成长与价值:不止于谋生,更在于谋志
冯如的蜕变,为“打工仔”这一群体的成长提供了跨越时代的范本。在任何时代,“打工”都是多数人立足社会的起点——它意味着通过体力或技能换取生存资源,也常与“重复劳动”“职业天花板”“被动适应”等标签绑定。但冯如的经历恰恰证明:打工的价值从不局限于“谋生”,更在于能否在这一过程中完成“谋志”“谋能”“谋局”的积累,让“打工生涯”成为个人成长的阶梯,而非人生的终点。
首先,打工的核心差距,在于“被动干活”与“主动蓄能”的区别。多数打工者将工作视为“任务”,满足于完成既定流程、拿到薪资便止步;但冯如把每一份工作都当作“学习场”——在船厂,他琢磨船舶机械的构造原理;在电厂,他研究发电设备的运行逻辑;即便辗转不同工厂,他也未将其视为“困境”,反而看作接触更多机型、拓宽技术边界的机会。他的“白天打工、晚上苦读”,不是简单的“勤奋”,而是带着“学技术报国”的明确目标在主动蓄能。这种“目标导向的积累”,让他从“会操作机器”的工人,成长为“懂原理、能改良、可创新”的工程师——这正是打工群体突破职业天花板的关键:不把自己当作“工具人”,而是把工作当作“成长素材”,在日常劳动中主动提炼技能、积累知识,为未来的跃迁埋下伏笔。
其次,打工者的格局,决定了成长的高度。许多人将“打工”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追求的是“薪资更高”“工作更轻松”;但冯如从一开始就跳出了“个人利益”的局限,将打工的目标与“振兴中华”的家国担当绑定。这种格局,让他在面对“主持电力计划”的诱惑时,能清醒选择更具战略意义的航空事业——因为他的奋斗不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而是为了“让国家变得更强”。这种“将个人前途融入时代需求”的选择,看似让他走上了更艰难的道路,却也让他的奋斗获得了更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更广阔的价值空间。对当下打工群体而言,这并非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先驱”,而是提醒我们:若能在谋生之外,多一份对行业、对社会的思考,将个人技能与更长远的目标结合,便不会陷入“日复一日重复,却始终原地踏步”的困境——格局越大,选择的余地就越大,成长的天花板也就越高。
最后,冯如的故事打破了“打工无未来”的偏见,证明“出身起点”从不等于“人生终点”。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雄厚的资本,甚至因种族歧视在打工中屡遭不公,但他从未将这些“劣势”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反而将其转化为“更要努力”的动力。他的成功,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对机遇的精准判断”“对家国的赤诚担当”——这些品质,对每一个从底层起步的打工者而言,都是可复制、可践行的“成长密码”。
时至今日,“打工”仍是无数人生活的常态,“如何从打工中实现成长”也仍是普遍关心的话题。冯如的经历告诉我们:打工不是“将就”,而是“积累”;不是“消耗”,而是“蓄能”。一个人能否突破“打工仔”的标签,关键不在于他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而在于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以什么样的目标指引人生——若能像冯如那样,胸怀志向、主动学习、勇于抉择,即便从最平凡的打工起点出发,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非凡之路,更能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为国家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正是冯如留给当代打工群体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冯创志,曾任恩平报社社长、总编辑,恩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恩平市贸易局长,恩平市外经贸局长,恩平市发改局长。退休后至今被聘为中央和省驻江门记者协会高级顾问;恩平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恩平市冯如文化研究会创会第一副会长。2015年被中国创新管理研究院聘为客座教授;国内多家主流媒体专栏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