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不久前,“乡村记忆”专栏向迟焕东先生约稿,他以热忱而谦逊的姿态欣然应允。今天,他如约发过来了这篇回忆录。
时光回溯至1964年的胶南四中,从王家庄小学七人报考的忐忑,到考场外班主任的殷殷叮嘱,再到以雷锋为榜样写下作文的赤诚,字里行间满是那个激情燃烧岁月里,少年们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
如今,当年的少年已逾古稀,那些关于考试、录取的细碎过往,拼凑成了一代人“岁月如梦,青春如歌”的初中岁月。今天,我们分享迟焕东先生的这篇回忆录,既是对一段难忘时光的致敬,也希望能勾起更多人对自己青春年华的珍视与怀念。】

迟焕东,男,生于1951年10月,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崔戈庄村人。毕业于南京海军指挥学院,大专文化程度。中共党员。1970年12月入伍,1985年任东海舰队侦察船大队政治处主任,1991年12月任青岛市李沧区教体局党委副书记。正处级。热爱文学创作,若干作品见诸于报刊和网络媒体。有多篇论文在青岛市和李沧区获奖。六汪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一一记胶南四中的初中岁月
迟焕东
人们形容时间过得快,常用时光如梭,时光如流,岁月荏苒,弹指一挥间来形容。
说起来,我们胶南四中七级的同学自1964年考入初中,已经整整61年了,已超过一个甲子了。但是回忆起来,犹如像梦境一样绚丽多彩,有些事情就像发生在昨天,依然那么清晰,有些事情已经模糊,就像雨后萦绕在山间的雾气飘缈流动,有些已经基本上记不着了。但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激情燃烧的时代,我们的青春也是丰富多彩的青春,于是我就选择了“岁月如梦,青春如歌”为题目。
我们的同学均已愈古稀,有的身体健康,有的已经成为故人,现在同学们能坐下来回忆一下逝去的岁月,交流一下各自的经历和情感,交流一下生活的体验和养生的体会,展望一下未来的生活,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前几天,吴振康老师建议我们写点东西,让我先带个头,我非常高兴!经过反复思考,决定以个人经历为主线,以班级活动为载体,以散文为形式。由于自己的水平和视野有限,写起来难免以偏概全,难免挂一漏万,因此请老师和各位同学积极批评,大胆斧正。

王家庄入村处的村标
一、激荡的前奏
六年的小学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多数同学毕业后就回家种田了,我们王家庄小学共有七名同学报考初中。
参加升学考试那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我穿着黄汗衫、蓝短裤,心里充满着憧憬和向往,很早就来到了离我家四里地的胶南第四中学。
我在第二考场,考号是41号,是第一个进入考场的,上午考数学,下午考语文。数学的题不太难,我觉着似乎都学过,答完题草草检查了一遍就交卷了,我是我们考场第一个交卷的,大约用了一个小时(考试时间规定为两个小时)。很快我们班的其他同学也陆续出来了,我们的班主任房老师在外面等着我们,一看见他的学生均提前交卷,他大声地哀叹:“完了!完了!这次王家庄小学要录光头了!”
为了搞好下午的考试,房老师下了死命令:谁也不准提前交卷,答完了要认真检查几遍,检查完了在那里坐着也不准提前出来。于是下午我们都规规矩矩地进了考场,规规矩矩地答题,规规矩矩地检查。
下午语文考试就是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最敬佩的一个人》。看到题目后,我思索了半刻:最敬佩的人应该是最尊敬、佩服的人,写毛主席吧,自己的阅历不够,内容也太宽泛。写身边的父母和老师吧,他们的事迹不够动人,我决定写雷锋。当时全国正在轰轰烈烈地学雷锋,雷锋的故事耳熟能详,于是我就写了雷锋的两个小故事,谈了自己的感想,表示了学习的决心。交完卷后,老师和同学们都说我写的内容很好。
考完试后,不仅房老师信心不足,我们自己也垂头丧气,“平时不努力,老来徒伤悲”,一直萦绕在我们心头。我们在等待着命运的决择。
大约一个星期后,比我们高一级的同学告诉我,你被录取了,我喜出望外,自然非常高兴。几天后通知书下来了,还有邵松德、王增朋,其他同学名落孙山。
进入中学后,才知道人家有的小学升学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我们学校只有百分之四十。后来,我转业到教育,对教育规律有了初步认识,也有了更深地感触:一个学校好不好,关键是有没有一个好校长;一个班级好不好,关键是有没有一个好的班风,一个好的班主任;一门功课好不好,授课老师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或是一句多余的话。
最后,用一首小诗概括我六年的小学及初中生活的前奏:
苦读六年岁月寒,
砺剑一朝曙光现。
眺望书山天更高,
探珠学海道路远。

王家庄村域胶河


“都市头条·乡村记忆”主编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任职。退休,现居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志》副主编、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