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籍书法家滕天仁老师近照
刘文彬/文
在盐城市阜宁县罗桥镇的一处寻常院落里,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一方铺着宣纸的书案上。一位身着素色唐装的老者正凝神挥毫,毛笔在他手中似有了生命,提按顿挫间,“不忘初心” 四个大字跃然纸上,墨色浓淡相宜,笔力苍劲雄浑。这位老者,便是盐城籍著名书法家滕天仁。从 1970 年第一次握住毛笔至今,四十余载光阴流转,他始终以笔为犁,以墨为田,在书法艺术的沃土上深耕不辍,更用一笔一划书写着对祖国的赤诚与对文化的坚守。
滕天仁老师现场向本文作者展示书法创作
滕天仁老师在创作现场与本文作者合影留念
里下河畔的书法启蒙:煤油灯下课桌上的 “墨色种子”
1963 年,滕天仁出生在阜宁县罗桥镇一个普通农家。彼时的苏北乡村,物资匮乏是生活的常态,泥土路、土坯房、顿顿离不开的粗粮,构成了他童年记忆的底色。但贫穷的岁月里,一颗 “报效祖国” 的种子却在他心中早早生根;听着村里老党员讲革命故事,看着生产队墙上 “为人民服务” 的标语,年幼的滕天仁总想着:“将来一定要做些有意义的事,为国家出份力。”
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契机,出现在 1970 年的秋天。那一年,生产队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从苏州来到阜宁县下放知青张川一家。张川老师不仅画得一手好画,更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每当他在村口的黑板上书写通知,总能围拢一群看热闹的村民,滕天仁便是其中最专注的一个。他常常蹲在黑板前,盯着张川老师的笔尖,看那些横平竖直的笔画如何组合成一个个鲜活的汉字,连放学铃声都听不见。
这份 “格外上心” 很快引起了张川老师的注意。一天课后,张川叫住正准备回家的滕天仁,笑着问:“孩子,你是不是喜欢写字?” 滕天仁用力点头,眼神里满是渴望。第二天,张川老师特意从行李中翻出一支旧毛笔和一张泛黄的宣纸,送到了滕天仁家里。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张川老师握着滕天仁的小手,从 “一” 字开始教起:“写字要像做人一样,横要平,竖要直,撇捺要舒展。”
那一夜,滕天仁握着那支毛笔,久久不愿放下。煤油灯的光忽明忽暗,映着他稚嫩的脸庞,也映着宣纸上歪歪扭扭却充满力量的 “一” 字。从那天起,滕天仁的书桌前多了一个铁皮墨水瓶,课间休息时,他会在地上用树枝练字;放学后,他会帮生产队放牛,牛在吃草,他就在沙地上写个不停。张川老师看在眼里,便把自己珍藏的字帖送给滕天仁,还手把手教他临摹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天仁这孩子有灵气,更有韧劲,只要坚持,将来一定能写出名堂来。” 张川的这句话,成了滕天仁心中最温暖的鼓励。
三年后,张川老师结束下放的生活返回苏州,临走前,他把自己最常用的一支狼毫笔送给了滕天仁,叮嘱道:“书法是中华文化的根,你要带着它走下去,别让这墨香断了。” 滕天仁紧紧攥着那支笔,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不知道的是,这一刻,书法不仅成了他的爱好,更成了他一生的信仰与追求。
军营与地方的坚守:四十载墨香里的 “初心不变”
1981 年,18 岁的滕天仁怀揣着 “报效祖国” 的初心,穿上了军装,奔赴军营。离开家乡时,他的行李里除了衣物,还有那支张川老师送的那支毛笔和几本泛黄的字帖,以及一个自制的小墨盘。军营的生活紧张而艰苦,每天的训练、执勤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但滕天仁从未放弃练习书法。
“那时候训练结束,战友们要么休息,要么下棋,他却总能找到地方练字。” 回忆起军营岁月,滕天仁的老战友王战至今印象深刻,“有时候熄灯号响了,他就拿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用手指在腿上划;周末外出,别人去逛街,他却跑到书店里看书法书,一看就是一下午。” 有一次,部队要办 “庆祝建军节” 板报,滕天仁主动请缨,连续熬了两个通宵,用毛笔书写板报标题,那苍劲有力的字体不仅赢得了战友们的称赞,更得到了部队领导的认可。此后,部队里的各类宣传标语、表彰证书,几乎都出自滕天仁之手。
在军营的十五年时光里,滕天仁的书法技艺有了质的飞跃。他也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成长为汽车队车管助理等多个职位晋升;无论工作岗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追求和练习从未改变;他临摹了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王羲之的《兰亭序》等名家碑帖,不仅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更在字体的间架结构、墨色的运用上有了自己的感悟。“军营教会我的,不仅是坚韧的意志,还有‘刚柔并济’的道理。” 滕天仁说,“就像写字,既要有力透纸背的刚劲,也要有行云流水的灵动,这和军人的品格是相通的。”
1993年,滕天仁退伍回到地方,被分配到盐城市市级机关工作。从军营到地方,环境变了,身份变了,但他对书法的热爱丝毫未减。工作之余,他把家里的一间小房间改造成书房,每天清晨五点起床练字,晚上也要写上两三个小时,雷打不动。“有时候工作忙,回家都快半夜了,他还是会铺开宣纸写几笔,说不写就睡不着觉。” 滕天仁的妻子笑着说,“家里的宣纸堆了一摞又一摞,墨水瓶换了一个又一个,连孩子都知道,爸爸的书房是‘禁地’,不能随便打扰。” 在地方工作的几十年里,滕天仁不仅坚持练习,更开始尝试书法创作。他注重从生活中汲取灵感,阜宁的里下河风光、家乡的田野炊烟、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变迁,都成了他笔下的素材。他的书法作品,既保留了传统书法的韵味,又融入了时代的气息,楷书端庄大气,行书飘逸洒脱,隶书古朴厚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滕天仁老师书法作品欣赏
滕天仁老师书法作品欣赏
滕天仁老师书法作品欣赏
笔底铸忠诚:荣誉加身后的 “文化担当”
“书法不是孤芳自赏的艺术,它要能传递情感,能表达思想,能为时代发声。” 这是滕天仁常说的一句话。正是带着这样的理念,他的书法作品开始走出书房,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2013 年,滕天仁创作的一幅名为《丰碑》的作品。他以隶楷书写了 “丰碑” 二字,该作品字体雄浑有力,如巍峨的山峰般屹立纸上,下方配以行书落款,讲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变。这幅作品不仅入选中央电视书画频道展播,更斩获大赛金奖,滕天仁也被授予 “中华爱国知名艺术家” 称号。
“拿到证书的那一刻,我想起了小时候立志报效祖国的初心。” 滕天仁动情地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丰碑,我能用书法把它写出来,为祖国的发展喝彩,这是我最大的荣幸。”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滕天仁迎来了更多的社会任职:中国孔子学院聘请他为名誉教授,中国中兰亭书画艺术馆聘他为副馆长,北京翰林艺海国际书画艺术交流中心聘他为荣誉副院长,盐城市湖海书画院请他担任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面对这些殊荣,滕天仁没有骄傲,反而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些职位不是光环,而是责任。我要做的,不仅是自己写好字,更要把书法艺术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
在担任盐城市湖海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期间,滕天仁牵头组织了 “书画进校园”“书画进社区” 等一系列活动。他亲自走进盐城的中小学,给孩子们讲书法故事,教他们握笔写字;他带着书画院的艺术家们走进社区,为居民免费书写春联、福字;他还在湖海书画院开设公益书法兴趣小组,先后吸引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书法爱好者热情参与,手把手的教他们书法,让他们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滕老师不仅教我们写字,更教我们做人。” 在小学教师工作岗位上的学员张彬说,“滕老师经常对我们讲“写字要坚持,做人也要坚持,只要不放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在他的鼓励下,我现在不仅能写一手好字,还开了一家书法培训班,让更多的孩子也能学习好毛笔字,让他们未来的生活有了奔头。”
在担任中国孔子学院名誉教授期间,滕天仁多次通过线上平台,向海外留学生讲解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他用毛笔书写 “仁”“礼”“和” 等汉字,结合孔子的思想,向留学生们传递中华文化的精髓。“书法是中华文化的名片,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让更多海外友人了解中国,喜欢中国文化。” 滕天仁这样说。
滕天仁老师书法作品欣赏
滕天仁老师书法作品欣赏
墨香永续:六十载人生路的 “书法情怀”
如今,滕天仁已经 62 岁了,但他对书法的热爱丝毫未减。每天清晨,他依然会准时走进书房,铺开宣纸,研好墨,开始一天的练习。他的书房里,挂满了他的书法作品,也摆满了他收藏的字帖和毛笔,其中最珍贵的,还是那支张川老师送给他的狼毫笔。“这支笔陪了我五十多年,是我书法路上的‘引路人’。” 滕天仁小心翼翼地抚摸着笔杆,眼神里满是珍视。
回首四十余载的书法人生路,滕天仁感慨万千:“从里下河畔的农家娃,到今天的书法家,我最感谢的是书法。它不仅给了我艺术的享受,更让我实现了报效祖国的初心。” 他说,未来,他还要继续写下去,写家乡的变化,写祖国的发展,写中华文化的传承。
“我想在有生之年,办一场个人书法展,把我这些年的作品都展示出来,让更多人看到书法的魅力,看到一个普通中国人对祖国的热爱。” 滕天仁的眼中闪烁着光芒,“我还想把我的书法经验整理成书,留给年轻人,希望他们能接过传承的接力棒,让中国书法这颗‘墨色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夕阳西下,滕天仁再次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下 “墨香永续,初心不改” 八个字。笔锋落下,墨色晕染,正如他的人生;平凡却坚定,朴素却厚重。在书法的世界里,他用笔墨书写着对祖国的忠诚,对文化的坚守;在人生的道路上,他用行动诠释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的真谛。滕天仁的故事,是一个书法家的成长史,更是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情。而这份情,这份坚守,终将在墨香中永续传承,激励着更多人向着梦想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