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底色,其“求稳怕乱”“重实轻虚”的文化基因,确实在深层影响着A股市场的运行逻辑与监管心态。这种文化惯性催生的“怕涨”思维,与现代资本市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本质形成张力,也成为制约市场形成良性循环的隐形桎梏。而构建让民众有获得感的震荡向上市场,本质上是对传统认知的突破,更是金融自信与制度成熟的终极体现。
农耕文化基因对股市认知的深层塑造
农耕文明千百年来依赖“春种秋收、旱涝保收”的生产规律,形成了对“确定性”的极致追求和对“不确定性”的天然规避。这种文化基因投射到资本市场,便衍生出三重认知偏差:
其一,“重实体轻虚拟”的价值偏见。在农耕思维中,土地、作物等有形资产才是“踏实财富”,而股票代表的企业股权等“虚拟资产”被视为“无根浮萍”。这种认知导致市场长期存在对金融市场的功能误读——将其等同于“圈钱工具”而非资源配置枢纽,甚至将股价上涨简单归为“投机炒作”,忽视了优质企业成长带来的价值增值本质。这种偏见直接影响了政策设计的导向,早期股市服务于国企融资的定位,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重实”思维的延伸,使得投资者利益保障长期处于次要位置。
其二,“防风险先防涨”的监管惯性。农耕社会应对天灾人祸的核心策略是“未雨绸缪、抑制异动”,这种思维转化为股市监管,便呈现出“怕涨不怕跌”的倾向。历史上多次市场短期快速上涨后,监管层往往以“防范泡沫”为由收紧政策,而对长期低迷下的投资者信心流失缺乏同等力度的提振措施。这种惯性背后,是对“涨则乱、跌则稳”的传统认知依赖,却忽视了现代资本市场“适度上涨是信心催化剂”的基本规律——日经指数从6000点到48000点的跨越,正是建立在对企业价值成长的长期信任之上。
其三,“散户化投机”的行为投射。农耕文明下的小农经济模式,孕育了“自给自足、单兵作战”的生存习惯,这种特质在股市中转化为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散户占比达52.3%)。散户投资者往往缺乏专业分析能力,沿用“追涨杀跌”的短期博弈思维,既难以分享企业长期成长红利,又容易放大市场波动。而监管层为迎合这种短期心态,有时会陷入“频繁调控”的循环,进一步削弱市场的长期定价效率,形成“散户投机—监管严控—市场低迷”的负反馈。
“怕涨”思维的本质:自信缺失与认知错位
“怕涨”思维看似是风险防控的谨慎之举,实则暴露了对市场规律的认知不足与金融自信的缺失。这种自信缺失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是对企业价值的信心不足。不敢让市场自然上涨,本质是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成长潜力缺乏底气。当市场中财务造假、大股东减持等问题频发(2025年下半年净减持金额达662.23亿元),而退市机制又未能及时淘汰劣质企业时,监管层便容易陷入“涨得越高、风险越大”的焦虑,选择以行政手段压制行情。反观日经指数的上涨,源于日本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持续突破与盈利改善,这种“企业硬实力支撑股价”的逻辑,正是A股当前缺失的核心自信基础。
二是对市场机制的信任不足。成熟市场相信“市场自身具有调节能力”,而“怕涨”思维本质是对市场配置资源能力的不信任。从新股发行的“窗口指导”到交易规则的频繁调整,行政干预的过度介入打破了市场的自然平衡。例如,金融创新工具本应是平抑波动的利器,但在“怕涨”心态下,大股东转融通等工具反而被异化为减持通道,加剧了市场不公——这并非创新本身的问题,而是制度设计中对“市场自我调节”缺乏信心的体现。
三是对“获得感”逻辑的认知错位。真正的市场自信,在于相信“让投资者赚钱才是最好的风险防控”。A股多年来的症结在于,将“融资功能”置于“投资功能”之上,忽视了“投资者有获得感,市场才有活力”的基本逻辑。2024年A股分红金额达2.39万亿元,但与市场总市值相比仍显不足,且大量分红集中在少数国企,中小投资者难以真正受益。而美股、日股的长期上涨,本质是通过“企业盈利增长+持续分红”让投资者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这种“赚钱效应”形成的良性循环,正是自信的最佳证明。
重构有“获得感”的市场:从文化突围到制度破局
构建震荡向上的健康市场,核心在于打破农耕文化的传统桎梏,以制度创新重塑“价值投资—企业成长—投资者受益”的良性循环,这正是金融自信的终极体现。
1. 以制度完善夯实自信基础
自信源于规则的确定性。近年来监管层的改革已显成效:全面注册制落地后,2024年退市企业达52家,创近年新高,“新陈代谢”机制加速形成;新证券法将欺诈发行罚款上限提至募集资金一倍,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让造假者付出沉重代价。下一步需持续强化投资者保护,如推广深圳“四位一体”纠纷化解模式(累计办结纠纷3000余件,和解金额超32亿元),让投资者维权有门、受损能赔,从根本上重建市场信任。
2. 以长期资金培育价值生态
破解“怕涨”思维,关键是引入“长钱长投”的专业力量。2025年政策引导险资入市,权益投资比例每提升1%即可带来3000亿元增量资金,这类资金偏好低估值、高股息资产,能有效稳定市场预期。同时,通过养老金、社保基金的长周期考核机制,推动投资文化从“短期博弈”向“长期价值”转型——当日经指数被长期资本坚定持有,其穿越周期的上涨便成为必然,这正是A股需要复制的生态。
3. 以功能转型重塑获得感
市场的核心价值在于让民众分享经济转型红利。当前A股正通过中证A500指数引导资金流向半导体设备、AI算力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科创板“科创成长层”为32家未盈利科技企业打开融资通道,这些举措正在修复股市与经济转型的适配性。当投资者能通过投资优质企业分享科技突围与产业升级的成果,当3000点对应的市盈率从25倍降至12倍的估值优势转化为实际收益,市场自然会形成“震荡向上”的健康态势。
现实映照与前路展望:任重道远的“慢牛”征程
从去年9月24日至今,在“活跃资本市场”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推动下,A股市场确实迎来了一波修复行情。上证指数从3000点下方回升,创业板指在权重科技股的带动下站上3200点。但这波上涨的结构性特征非常明显:少数权重股“领涨”,而大量中小市值公司股价仍在低位徘徊,甚至创出新低。这种分化导致绝大多数投资者未能分享到指数上涨的红利,市场整体的赚钱效应依然不明显,呈现出一种“撕裂性”的状态。
这种现象与我们之前讨论的“农耕文化基因”和“怕涨思维”有很深的关联。市场一旦出现上涨苗头,就容易引发对“泡沫”的担忧,进而可能出台调控措施。这导致资金倾向于抱团少数确定性高的龙头股,形成了“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局面。
中国股市的健康稳定发展,确实任重道远。要实现真正的“长牛”或“慢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需要所有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
最高决策层:需要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避免频繁的行政干预。要从顶层设计上真正平衡融资和投资功能,将保护投资者利益落到实处。
监管层:应继续深化改革,完善退市制度,严厉打击财务造假和内幕交易。同时,引导长期资金入市,优化市场投资者结构。
上市公司:这是市场的基石。企业需要专注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真实的业绩增长和稳定的分红回报投资者,而不是把股市当作“提款机”。
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应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发挥市场稳定器作用。散户投资者则需要提升专业素养,避免盲目跟风炒作。
农耕文化的传承本应是“稳健务实”的优势,而非“怕涨保守”的桎梏。A股的自信重建,既不需要照搬日经指数的上涨路径,也无需复刻美股模式,而是要在吸收传统智慧与尊重市场规律之间找到平衡——当制度能保障公平、企业能创造价值、投资者能获得回报,市场自然会走出有韧性、有温度的上涨行情,这种行情背后,正是大国金融的真正自信。
作 者
萧毅,笔名从容,毕业于甘肃联合大学英语系,主要从事股票二级市场投资和书画精品收藏,著有《从容操盘手记》等书,现任深圳永毅科技投资和珠海德益投资公司的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