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风骨是喧嚣时代守护精神的灯塔
作者:叶长香
文人风骨,在喧嚣时代应该是守护精神的灯塔。
何谓文人,历史赋予他们的,是特殊的社会期待——他们不仅是知识的承载者,是文化的创造者、更应是用良知去探索人类文明与价值取向的守护者。
然而,当今“文痞乱象”已成为部分文化圈泛滥成灾的写照。在“文痞”以轻薄之实盗文化之名为文化掘墓时,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重新发问:在这个价值多元、众声喧哗的时代,文人应有的风骨何在?文人真正的责任在哪里?真正的文化尊严又该如何捍卫?
一、风骨之殇:当文人精神遭遇世俗侵蚀
文人风骨,首先应该是一种精神的独立性,是道德与风范的操守。它要求文人不仅兼备学识与才华,更要有坚定的价值立场、深沉的家国情怀与不屈的人格尊严。从孔子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到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风骨构成了中华文脉中最硬核的精神基因。
然而,当下某些文化场域,让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种令人痛心的风骨之殇,即“风骨流失”。那些自诩“文人”者,将文化视为晋升的阶梯、谋利的工具、炫技的舞台。他们混迹于各种圈子各种媒体,热衷于自我捧场、吹拉弹唱、甚至拍马溜须,用歌功颂德的道具,上演抛弃文风、丢失自我的文字游戏,将酒桌文化、牌局文化、社交文化等贴上堂而皇之的标签,包装成“高大上”的精品。正如老九文章所尖锐指出的:他们“高举名利”而非“高举名节”,“高举旗袍”而非“高举旗帜”,“高举鬼魅”而非“高举灵魂”。这种本末倒置,不仅玷污了“文人”二字的清誉,更使文化的严肃性与神圣性被消解,让其尊严沦为浅薄的谈资或功利的遮羞布。
更堪忧者,是“文痞”现象的滋生蔓延。这些人或许不乏才气,甚至在某些领域有过人之处或有所建树,但其“五官不正、六根不净、行为不端”。他们或见钱眼开,趋之若鹜,将各类奖项视为装点门面的光环;或沉湎美色,言行失范,将急才、口才堕落为“色才与腌臜才”;或锱铢必较,吝啬虚伪,在钱财面前尽失文人应有的清高与慷慨。其行径,恰如余秋雨所言:“越能装的文人谄媚权力的嘴脸越无耻,即使对家人对同类,其心之黑手之狠也绝非其他人可比。”历史上,秦桧、陈公博、陈世美、宋之问之流,正是此类“文痞”的典型,他们以文名行恶事,不仅个人身败名裂,使受害者遭受了“文人精神”的侵蚀,更让整个文人群体蒙羞。
二、风骨之核:独立精神与担当情怀的辩证统一
真正的文人风骨,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孤傲,亦非脱离现实的空洞口号。它是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始终保持精神的独立与人格的尊严,并以文化的力量介入社会、关怀民瘼、引领民风。其核心要义,至少包含以下维度:
1. 思想的独立性: 文人应是时代思考的先行者,就像“老九”所言,不盲从、不依附、不媚俗。他们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现实,以深邃的思考探求真理,以犀利的笔触和文人的胆气骨气正气向世间丑态发问,从而亮出不同于流俗的最强音。这种独立,源于对知识的敬畏、对真理的执着,而非为了标新立异或哗众取宠。
2. 道德的坚守性: 文人是社会风气的标杆,其言行举止应成为社会风尚的示范。他们珍视名节,看重操守,在利益诱惑面前能守住底线,面对权力的诱惑与胁迫,能挺直脊梁。“敬天爱人,止于至善”,这不仅仅是福耀科技大学的校训,也应是所有文人内化于心的道德律令。
3. 社会的担当性: 真正的文人从不将文化禁锢于象牙塔中。他们心怀“兼济天下”之志,关注底层疾苦,关切民生多艰,担忧民族未来。其文字,应是“码出的一声声召唤”,担当责任,肩负使命,为社会的进步鼓与呼。“做人要有情怀,有担当。你们的人生不仅属你们自己,也属于社会”,王树国先生的这一呼告,正是对这种担当精神的最佳诠释。
4. 文化的使命感: 文人肩负着传承文明、启迪民智、创造经典的使命。他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以“匠心独具”的态度对待创作,追求思想的深度、艺术的高度和情感的厚度,而非一味地用讨好卖乖去追逐虚名或迎合市场上近似于名与利的交易。
三、风骨之立:于时代洪流中重建精神坐标
面对“文痞”泛滥、风骨式微的现状,哀叹与指责无济于事,关键在于如何于时代洪流中重建文人的精神坐标,让真正的风骨重新成为文化界的主流。
首先,文人需自觉进行价值重估与身份重构。 每一位文化从业者爱好者都应深刻自省:我们选择从文,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将其视为谋生职业,还是安身立命之所在?是满足于在圈子里相互吹捧,还是立志于为时代立言、为生民请命?唯有从内心深处认同文人的精神价值,将个人追求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才能抵御各种诱惑,找回失落的风骨。
其次,社会应营造尊重真才实学、崇尚德艺双馨的文化生态。 媒体、评奖机构、出版界等应减少对“光环”和“流量”的盲目追捧,更多关注作品本身的思想艺术价值,为那些潜心创作、具有风骨的文人提供展示平台。公众也应提升文化鉴赏力,学会辨别何为真正的文化精品,何为哗众取宠的文化泡沫,用理性的选择为风骨文人“护航”。
再次,教育须承担起培育文化新人、涵养文人精神的根本任务。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批判思维、社会责任感和独立人格的培养。让年轻一代不仅掌握知识技能,更理解文人的传统与风骨,在心中埋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种子。
最后,我们呼唤文化“巨星”的涌现。 正如文章所言,“巨星是光亮,带给时代以方向”。当今时代,不缺文人,缺的是思想境界能够超越时代、超越生活、超越自我的文化巨人。他们能以深邃的思想穿透迷雾,以博大的情怀温暖世道,以卓越的才华创造经典。这样的巨星,并非天生,而是在直面“生活的困难”、“精神的苦难”、“生命的危难”中淬炼而成。因此,我们鼓励文人勇于深入现实,体验生活的厚重,在“苦难”中增加思想的厚度,最终实现精神的涅槃与超越。
结语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文痞的喧嚣终将是过眼云烟,无法掩盖真正文人的光辉与文化的永恒价值。真正的文学,“一直就是高雅贤淑的,甚至是高不可攀的”;真正的文人,“从来不会堕落,他们一直就高处不胜寒”。在全民狂欢于碎片化、浅表化信息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那独坐幽篁、砥砺前行如“十五后月影”般的文化坚守。
愿每一位爱好文化并以文化为志业者,都能常怀敬畏之心,擦拭“文人”这一称号的蒙尘,重拾那份穿越千年而不朽的风骨——以独立的思考穿透迷雾,以坚贞的操守抵御流俗,以炽热的担当温暖人间。唯有如此,文化才能摆脱“尴尬”的境地,重新成为引领社会前行的精神灯塔,照亮我们共同的时代征程。这,或许是对“文人风骨”最好的当代诠释,也是对文化尊严最有力的捍卫。
读老九不能走《让痞子成瘾的文化圈让文化越来越尴尬》有感而作
2025.10.9.
作者简介
叶长香,笔名红叶,湖南岳阳人。中学教师,中国诗人。中国诗联、 中石化(长炼)诗联会员,北美北斗文学社编委。有诗歌散文(892篇)散见于《中国诗歌网》《中国诗刊》《北美北斗文学》等。2024年6月出版《叶长香诗文集》(1-3卷)。
(图文供稿:叶长香)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