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为教育打开了无数新可能——它能化身“私人助教”,为学生个性化拆解难题、定制学习计划;也能替教师分担批改作业、分析学情等繁杂事务,让教育更高效、更精准。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珍贵机遇。
然而,在拥抱机遇的同时,我们更要守住教育的核心边界:AI能传递知识,却代替不了老师眼神中的鼓励、课堂上思想碰撞的温度;能生成标准答案,却无法复刻师生间“一句点拨解困惑”的默契,更给不了孩子跌倒时那句“再试试”的力量。
因此,面对AI,我们既要主动拥抱它带来的便利,用技术放大教育的价值;也要始终清醒——教育的本质是“人点亮人”,那些关于爱、陪伴与成长的温度,才是最该守住的底线,也是技术浪潮中最该深思的“不变”。
AI能生成规整的作文模板,却写不出孩子眼里独有的星光;能算出复杂的数学公式,却悟不透解题时“突然开窍”的喜悦。这些过程中的感动、思维中的灵光,正是教育最该守护的“不可替代”。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AI做“助手”而非“主角”——用它减负,却不丢“手把手教写字”的耐心;借它拓展视野,却不忘“面对面聊心事”的真诚。守好这份温度,才算握住了AI时代教育的真正方向。
课堂上,AI能把古诗的释义、背景梳理得条理清晰,却没法像老师那样,在孩子读“举头望明月”时,轻声分享自己童年望月的小事,让诗句突然有了烟火气;也没法在孩子对“大漠孤烟直”疑惑时,蹲下来和他一起想象沙漠的辽阔,让文字里的画面住进心里。
AI能快速生成错题解析,却看不到孩子盯着错题时眼里的懊恼与不甘,没法拍着他的肩说“再试一次,这次换个思路”;能统计出班级的知识薄弱点,却摸不到某个孩子因害怕提问而攥紧的衣角,没法用一句“没关系,慢慢说”化解他的紧张。
这些细节中的理解、包容与共情,才是教育最动人的底色。所以我们谈AI与教育,从来不是“用技术替代人”,而是“借技术成全人”——让AI扛下重复的工作,让教育者有更多精力去守护那些“无法量化”的温暖,这才是AI时代教育该有的模样。
作者:善德(山东营口)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