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民间古代艺术品国际发展交流汇”在琼举行
(记者 常魁星) 喜庆十月,双节同至。10月3日,“2025首届(三亚)中国民间古代艺术品国际发展交流汇”在海南省三亚市红树林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宣布开幕。
华夏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中国政策网总编辑、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高级顾问张华夏致开幕辞,
张华夏致辞道,非常高兴来到海南自由贸易港参加在三亚举行的“2025首届(三亚)中国民间古代艺术品国际发展交流汇”。在此,我谨代表国家级社团华夏文化促进会对活动的圆满举办表示衷心的祝福,预祝活动圆满成功!
华夏文化促进会成立于1992年,由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丁石孙首长和民盟中央第一副书记高天同志与我国文化届名士发起。著名哲学家任继愈,西泠印社社长、国学宗师饶宗颐等文化泰斗都担任过华促会领导。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会名,第六届全国政协秘书长彭友今担任创会会长。华夏文化促进会现任主席是中国电力国际公司原董事长李小琳,会长是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原副局长、原国家质检总局总检验师项玉章,我是第三、第四届执行会长。
文化是文明的外在体现形式。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华夏文化促进会的工作是传统文化传承与研究,及华夏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华促会目前有26个省市办事处和19个专业委员会。立足华夏,影响世界;引领潮流,共享共赢。欢迎大家与华夏文化促进合作,共同传承、弘扬华夏文化。
华夏文化促进会是此次活动的指导单位,作为指导单位,我讲两个观点、一个原则,两个观点:一是把脉政策、准确定位;二是开放思维、大胆实践。一个原则:讲政治、守规矩,到位不越位。此次活动的名称是“中国民间古代艺术品国际发展交流汇”,这个活动应该依据两个“法”:一个是2021年6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一个是2025年3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张华夏指出,把脉政策、准确定位。“中国民间古代艺术品”是对“民间文物”的广义定义,主体是“文物”。今年修订的文物法规定:“要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完善法律责任。”民间文物可以流通,文物流通不限定年代(文物的合法交易与朝代无关,关键在于文物的来源和交易方式。) 所以,大会的表述可以更直白一点,就是“文物流通”。让老百姓也能听得懂,看得明白。自由贸易港法规定:一线(境外)放开,二线(内地)管住。2035年前全面实现贸易投资、跨境资金、人员进出、运输往来、数据流动五大自由。“国际发展交流”不够准确,交流是双向活动。“交流”的底线是只能“回流”,不能出境。“国际交流”应该充分把握好五大利好政策。
张华夏阐述道,开放思维、大胆实践。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于印发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方案强调,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是推进高水平开放,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根本要求。“自由贸易港”的最大优势是全面开放、高水平开放。所谓开放,首先是思想开放。要有开放思维,大胆实践、敢于创新,勇立潮头。这次活动的方式是:交流+展览+体验,比较保保守、中庸。我认为可以再大胆点、大气点:研讨+博览+流通,再+AI。自由贸易港的四大主导产业是: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要结合四大产业布局,加AI赋能,让古代文物插上“大数据”的翅膀,焕发新的活力。活动的主导思想:“走出收藏、走向公众”,也比较中庸,四平八稳。建议加上:驱动市场、焕发新机,创造价值。
“讲政治,守规矩,有底线,重形象”,到位不越位。不能越位,也不能不到位。这次活动导语:“带你穿越历史脉络”。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搞的又是文化传承活动,书面语言要讲究,注意“您、你、尔”的差别。用“心”托着“你”就是“您”,把单立人去掉,叫做“尔”,就不是人。
张华夏强调,“让文物活起来,把文脉传下去。”华夏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明,给我们流传下大量文物,而这些文物主要散落在民间。什么是文物?文物是时代的风采、是历史的文脉,是文化的传承、是文明的证据,是自信的底气、是发展的潜力(举例:宋瓷、青铜器、秦砖、汉瓦)。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对接历史,服务现实。“让文物活起来”是习主席在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来的。他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一理念旨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并通过多种方式让文物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文物活起来,把文脉传下去。带您穿越历史脉络,共绘“博古通今”的新时代盛大文化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