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诗笔相和,续写东方雅韵之魂:
华裳赋
——承李白意、敬海棠魂
作者:姜从舜
朗诵:西北汉
(一)
一袭锦绣凝云霞,
何须繁红艳紫喧,
自有天工绣河山:
针尖游走处,暗涌昆仑雪;
丝线盘桓间,隐约黄河澜。
素手捻金缕,织就烟雨江南青黛色;
银剪裁霓虹,落下紫禁城头琉璃光。
非是寻常绫罗计,
经纬交织处,尽是五千年——
甲骨裂变的纹理,青铜熔铸的回响,
青瓷冰裂的禅意,竹简汗青的幽香。
唐风宋月作衬里,楚辞汉赋绣流云,
一袍加身时,便是行走的华夏文明史,
无声的天地大文章!
(二)
月魄风华动九垓,
西花厅前影,海棠依旧在。
非沾玉楼金粉气,
暗蕴红岩薪火温!
曾记否?纤纤素手补旧裳,
灯下密密缝的线脚里,
藏着红船破浪的誓言、窑洞油灯的坚韧、
梅园新枝的期盼、万隆风云的从容。
庄重非因缀明珠,
只因脊梁挺如昆仑;
典雅不在绣金凤,
而在眉宇间流淌的星河璀璨、大河奔涌!
这份端庄——
是母性大地孕育万物的包容,
是砥柱中流抚平沧海的深沉!
当她轻移莲步,
无声的威仪已在时空铺展,
万邦侧目,群芳噤声,
天地独钟此雍容!
(三)
喜鹊登枝,春讯破晓:
(遥应朱老诗意)
朱老挥毫处,墨香尚未凝,
梨枝已蘸月华描新妆。
“带雨”非娇态,玉魄涤尘寰——
三千繁华过眼,唯此素心映月明!
忽闻清唳穿云来,灵鹊振翅上高堂:
一啼唤醒夔门千帆竞,
再啼催发中原麦浪金,
三啼点燃漠北长河日……
登高堂!登高堂!
登的是昆仑之巅望寰宇,
登的是民心所向筑丰碑!
堂前鹊声脆,堂后梨香幽,
这一动一静间,华夏春意正磅礴!
(四)
海棠照影见昆仑,
西花厅前海棠树,
岁岁年年吐芳华。
岂是寻常解语花?
根系深深扎进红岩土,汲取着——
嘉陵江畔不灭的灯影,
延河窑洞彻夜的马蹄;
花瓣浸染过梅园的风骨,
枝叶承接过日内瓦的霜雪;
连凋零的姿态,也如无声的宣言,
铺作香泥更护春!
此花非关儿女情,
一枝一叶总昆仑。
花影摇曳处,分明映照出:
千秋家国梦的瑰丽轮廓,
一个民族挺立的巍峨脊梁!
人花相看两不厌,
共将此心付河山,
长伴九州月,守望五湖春!
(五)
尾声:凤栖华夏梧桐新
花开富贵,非止牡丹艳;
大国气象,岂惟冕旒光?
这袍服——
缀着“云想衣裳”的盛唐气象,
浸染“西花海棠”的冰雪襟怀,
融汇“喜登高堂”的时代强音,
更缝入“梨花带雨”的温润诗心!
不是历史的标本在橱窗闪光,
而是活着的文明在血脉奔流!
穿起它——
穿起泰山挑夫脊梁的坚韧,
也穿起江南绣娘指尖的细腻;
穿起黄河纤绳勒进肩胛的力量,
也穿起敦煌飞天长袖舞风的空灵。
以长江为绶带,以长城作盘扣,
以星汉为珠佩,以五岳立襟怀!
母仪所向,万世昌隆:
昌在阡陌禾下乘凉梦,
隆于九天揽月摘星归!
当东方既白,
这袭凤栖梧桐的盛世华章,
必将与初升的朝阳同辉,
照亮——
人类星辰大海的壮阔航程!
——湖北秭归姜从舜
2025年7月11日凌晨
作者简介
姜从舜:姜尚后裔。公元1968年出生于鄂西屈原故里姜家坡。父亲姜廷耀就读私塾十余载,国学蕴底淳厚,曾于1944年参加民族抗日救国从军,在军中担任文职,随部队受到李宗仁先生接见。抗日胜利结束后,因病回乡,在地方担任一名巡官。解放战争时期,父亲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但未遂心意。文革中被打成四类分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我们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时代给予我们一个耕读为本、文化强国的大好环境。1984年,我考入宜昌县中等师范学校就读,1987年毕业回到故乡参加教育工作,当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本人酷爱文化艺术和诗歌,经常写一些反映时代,讴歌时代的文字。1992年只身参加北京春都诗会,被聘为《当代诗人丛刊》兼职编辑,长期以诗人的形象活跃在秭归文化教育界,且被中国文艺评论家车溪道子誉为“当代诗人“而小有名气。如今欣赏了屈金星一系列文化作品后,深深被他们的文化魅力所折服,也为他们宣扬中华文明的精神所感动。身为屈乡屈子,我为不能更好地报效国家和人民而倍感汗颜。
织文明于锦缎,铸魂魄于诗行
——诵《华裳赋》有感
文:西北汉
在浩如烟海的当代诗坛中,姜从舜的《华裳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东方魅力。这部诗作以“华裳”为经纬,以“海棠”为魂魄,在古今时空的交织中完成了一场东方雅韵的深情续写,堪称联结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的诗性华章,其创作独具匠心,令人回味无穷。
“华裳”,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文化底蕴的符号,在《华裳赋》中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诗中,作者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精心勾勒出华裳的每一处纹理与褶皱。那细密的针脚,仿佛是历史的脉络,串联起了古老文明的点点滴滴。每一针,都绣进了先人的智慧与技艺;每一线,都编织着往昔的繁华与梦想。从古老的深衣到华丽的唐装,从典雅的旗袍到时尚的汉服改良,华裳在诗中不断变换着身姿,宛如一位穿越时空的舞者,轻盈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它不仅是一种服饰,更是文明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当我们透过华裳的绚丽色彩和精美图案,仿佛能看到古代工匠们在昏暗的烛光下,专注而执着地刺绣、裁剪;能感受到古时人们在重要节日或庆典上,身着华裳时的那份自豪与喜悦。华裳,就这样在诗中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们在触摸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而“海棠”,则是《华裳赋》中另一个核心意象,它成为了精神的图腾。海棠,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象征着优雅、高洁和坚韧。在诗里,海棠不再仅仅是一种娇艳的花卉,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在风雨中绽放,在岁月中坚守,如同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磨难却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诗中,海棠的花瓣飘落,洒在华裳之上,仿佛是精神的洗礼,让华裳也沾染了那份高洁与坚韧。当我们读到关于海棠的诗句时,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画面:在一片古老的庭院中,海棠花盛开,微风拂过,花瓣如雪般飘落,而身着华裳的人们,在这花雨之中,昂首挺胸,展现出自信与从容。这种精神,正是当代中国所需要的,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像海棠一样,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全诗在古今时空的交织中,巧妙地完成了“续写东方雅韵之魂”的创作使命。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将古代的诗词意境与当代的时代精神相融合。读来既有古典诗词的温润底蕴,更有当代中国的精神底气。在诗中,我们能看到古代文人墨客的诗意情怀,他们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能感受到当代中国人的创新精神和奋斗姿态。诗中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又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它让我们明白,传统文化并不是陈旧的、过时的,而是可以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可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的审美和需求,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就像华裳在现代时尚潮流中,不断演变和改良,既保留了传统的元素,又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海棠的精神,也在当代社会中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卓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华裳赋》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次文化的盛宴,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华裳和海棠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也让我们在当代社会的喧嚣中,找到了一份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寄托。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首诗将继续在人们的心中传唱,成为联结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的永恒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