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程改革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而人工智能正成为践行这一理念的关键力量。虚拟辩论赛中,人工智能辩手与学生激烈交锋;校园场景里,智能手环默默守护孩子的身心健康;数学课后,人工智能系统生成的个性化练习册精准适配不同学情——人工智能正以科技之力,让中小学课堂真正回应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需求,滋养成长的无限可能。正如孟国泰先生所提出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思想所指向的,人工智能拓宽了这一教育理念的新视野、新领域,明确了新方向、新方法,找到了新路径、新动能,重塑了教育教学的新生态。
人工智能让“因材施教”从理念落地为日常
“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尊重个体差异,引导自主发展,而人工智能让这一目标有了精准实现的路径。传统课堂中,教师难以精准捕捉每个学生的思维轨迹,“大班额”更让个性化辅导成为普遍难题。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限:学生用点阵笔在智能纸上作答时,系统会同步记录书写步骤、修正痕迹与作答节奏,完整还原其思维过程;数学作业批改后,人工智能不仅能实现98%准确率的自动批阅,更能归类错题知识点,生成个人专属错题清单与智能练习册,为分层教学提供精准依据。这种“一人一策”的教学支持,既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获得针对性补漏,也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得到拓展空间,真正实现“一个学生一个学案”的理想状态,正是“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生动实践。
人工智能守护身心成长,筑牢生命绽放基石
“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理念强调“全人发展”,人工智能让身心关怀更具前瞻性与精准度。部分学校打造的“晓我心智”平台,通过智能手环采集学生睡眠质量、情绪波动等数据,结合微表情识别、语音情感解析技术构建动态健康画像。当学生因学业压力出现睡眠异常时,平台会及时预警,心理老师与班主任第一时间介入疏导,将潜在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这种“动态感知—智能分析—精准干预”的闭环机制,推动对学生的关怀从“事后应对”转向“事前预防”,从个体出发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契合“新五育”中“体”与“情”的培养目标。
人工智能激活创新潜能,让个性特长充分生长
“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倡导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人工智能则为这种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多元载体。《人工智能伦理》课堂上,人工智能辩手成为思维伙伴,在攻防辩论中激发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计算机课上,学生借助智能书写系统开展编程实践,在试错与修正中培养创新思维。人工智能不仅是知识学习的助手,更是能力培养的载体,它为不同特质的学生提供适配的成长路径:让文学爱好者在人工智能批注中精进文笔,让科技迷在智能实践中实现创意,让每个个体的闪光点都能被看见、被滋养,践行了“不择办学生源,每个孩子都是宝藏”的教育理念。
人工智能的价值终究在于服务人。它将教师从繁琐的批改与统计中解放,使其能将更多精力投入情感交流与价值观引导,形成“数据+判断”的双通道育人模式。当科技的精准与教育的温情相遇,课堂便真正成为每个生命成长的沃土。
人工智能加持下的课堂,打破了统一化教学的桎梏,让因材施教有了技术支撑,让身心关怀有了科学保障,让个性发展有了广阔空间。在“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变革中,每个生命个体都能获得专属成长养分,按自己的节奏绽放精彩——这正是人工智能赋能新教育的最美模样。人工智能加持,不仅让每个生命都精彩,更让每个生命更精彩!
作者:李育民(全国民办学校优秀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希平双语学校董事)
整编:阿鹰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