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阳光国际文学周刊发刊第538期
【导读: 孙晋平的《花果山上的铁皮星屋》与《岩脚博物馆记》以贵州地域为画布,在现代旅居体验与传统工艺记忆的碰撞中,编织出充满时空张力的诗性图景。
《花果山上的铁皮星屋》中,"十二平米金属胶囊"在黄果树夜雨中飘摇,当"冰箱诵经"被巨风吞没,"猕猴桃藤蔓系住梦境与银河"的超现实意象,让工业制品与自然伟力展开诗意博弈。"顽猴用银梭编织水帘"的神话想象,与"山风塞进湿漉漉星光"的自然介入,打破了现代居住空间的边界,让铁皮房车成为叩问文明脆弱性的容器。
《岩脚博物馆记》则以"面粉铺设的族谱"为引,"石磨齿痕吟唱"的通感让百年面条工艺穿越时空。爱人手数"银丝面条"的动作,与"老师傅掌纹里的秘方"形成跨代对话,而"晒面亭竹帘翻动如光绪秋风"的蒙太奇,让"百年余温"的面香缠住今人的影子,使饮食工艺成为激活历史记忆的味觉密码。
诗人以"金属胶囊"与"猕猴桃藤蔓"、"石磨齿痕"与"观光者手指"的意象对撞,在地域物候的双重编码中,既展现贵州山水的自然伟力与文化厚度,也叩问现代人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精神栖居——当铁皮星屋漂向银河,石磨秘方缠住时光,诗行里涌动的是地域文化在当代的鲜活呼吸。】
地域诗学中的时空折叠
——孙晋平《花果山上的铁皮星屋》组诗的物候叙事
孙晋平的《花果山上的铁皮星屋》与《岩脚博物馆记》以贵州地域为坐标,将现代旅居体验与历史文化记忆熔铸为充满质感的诗性表达。诗人以"金属胶囊漂在黄果树夜"的超现实意象,在猕猴桃藤蔓与房车机械的碰撞中构建时空张力;又以"石磨齿痕吟唱面粉族谱"的通感书写,让百年面条工艺在晒面亭的竹帘翻动中获得生命温度。两首诗如同两面棱镜,既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当代转译,又映照着现代人与传统的精神对话。
一、《花果山上的铁皮星屋》:自然伟力与现代科技的诗性博弈
诗以"车顶在白水河畔被暴风雨摇曳"切入,将十二平米的房车定义为"金属胶囊",在黄果树的自然伟力前,现代科技产物沦为漂泊的容器。"胶囊"的隐喻暗含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当"巨风如野兽袭来",冰箱的"诵经"与燃气灶的焰火瞬间失效,科技文明的脆弱性在暴风雨中暴露无遗。诗人刻意将"金属胶囊"与"猕猴桃藤蔓"并置,让工业制品与植物根系形成材质与生命力的鲜明对比。
"顽猴用银梭编织水帘"的拟人化书写极具想象力,将黄果树瀑布的自然景观转化为神话场景。这里的"银梭"既指瀑布的水流,也暗合孙悟空的花果山水帘洞传说,让地域自然特征获得文化叙事的厚度。而"山风掀开纱窗塞进水湿星光"的细节,打破了室内外的物理界限——当现代居住空间被自然强行介入,"未登记姓名的果叶"便成为自然对人类居所的诗意占领,暗示在贵州的山水间,现代科技永远无法真正隔绝自然的力量。
二、《岩脚博物馆记》:饮食工艺与历史记忆的味觉考古
诗中"面粉铺设的族谱"将岩脚面条的制作史转化为可触的文化肌理。"石磨齿痕仍在吟唱"的通感表达,让百年前的劳作声响穿越时空,与"阳光驯服的麦浪"形成视觉与听觉的交响。爱人"数着悬垂银丝面条"的动作,将工业流水线前的观光行为转化为对工艺传统的致敬——当手指拂过面条的纹理,触碰的不仅是食物,更是"老师傅掌纹里的秘方"所承载的集体记忆。
"晒面亭竹帘翻动如光绪年间的秋风"的比喻,实现了历史的瞬间折叠。竹帘的物理翻动与百年前的秋风重叠,让"发黄食单"中的味道穿越时空,"缠住交错的影子"。这种书写打破了博物馆的时空限制——文物不再是玻璃柜中的标本,而成为能"带着余温"拥抱今人的活态传统。诗人以"面条之乡"为切口,让饮食工艺成为打开地域历史的钥匙,在面粉的香气中,完成对文化根脉的味觉考古。
三、物候意象的双重编码:自然符号与文化密码的互文
两首诗中地域物候被赋予双重意义。《铁皮星屋》里的"猕猴桃藤蔓"既是贵州特产的植物,也成为连接"梦境与银河"的文化纽带——藤蔓的自然生长形态,暗合当地少数民族的宇宙观;《岩脚博物馆》中的"麦浪"不仅是农作物景观,更是"被阳光驯服"的农耕文明象征,其起伏的韵律与石磨的转动形成生产节奏的呼应。
诗人擅长用精确的地域物象构建诗性空间:黄果树的"白水河""水帘"、岩脚的"石磨""晒面亭",这些具有明确地理指向的意象,既保持着自然物的物质属性,又被注入文化记忆的内涵。如"房车漂在黄果树夜"中的"漂"字,既指车辆在风雨中的晃动,也暗示现代生活方式在地域文化中的暂时栖居;"竹帘翻动如光绪秋风"的"缠"字,既写竹帘的动态,又喻指传统对今人的情感牵绊。
四、时空折叠的诗学策略:超现实场景与历史蒙太奇
《铁皮星屋》通过"金属胶囊漂在银河"的超现实想象,将物理空间(房车)与心理空间(梦境)、地理空间(贵州)与宇宙空间(银河)多重折叠。当"顽猴编织水帘"的神话场景与"冰箱诵经"的现代声响并置,时空的界限被彻底打破——黄果树的暴风雨既是自然现象,也是文明冲突的隐喻。这种超现实手法使地域体验获得超越性的诗意表达。
《岩脚博物馆》则运用历史蒙太奇手法:"光绪年间的秋风"与"今人的影子"在竹帘翻动中相遇,"老师傅掌纹的秘方"与"爱人数面条"的动作形成跨时空对话。诗人刻意模糊时间边界,让"百年余温"的面条香气同时滋养过去与现在,使博物馆的静态展示转化为动态的历史现场。这种书写让地域文化不再是遥远的过去时,而成为可参与、可感知的现在进行时。
五、旅居者的文化立场:现代视角与传统精神的对话
两首诗均以旅居者的视角切入:《铁皮星屋》中的"我们"在房车中体验暴风雨,《岩脚博物馆》中的"我们"在观光中触摸面条工艺。这种视角既保持着现代个体对地域文化的新鲜感,又暗含着外来者的疏离感。如"金属胶囊"的比喻流露出对现代旅居方式的自觉反思——当工业制品闯入自然圣地,是入侵还是对话?"未登记姓名的果叶"的拒绝姿态,暗示地域文化对同质化的潜在抵抗。
但诗人并未停留于旁观,而是通过"手忙脚乱躲雨""手拉石磨"的身体参与,让旅居者成为地域文化的临时参与者。"山风塞进水湿星光"的馈赠、"秋风缠住影子"的接纳,展现出地域文化对真诚介入者的开放态度。这种书写超越了简单的文化猎奇,呈现出现代人在地域旅行中,如何以谦逊姿态与传统对话,在"金属胶囊"与"猕猴桃藤蔓"的摩擦中,寻找精神的栖居可能。
孙晋平的这两首诗以贵州地域为实验场,在"铁皮星屋"与"石磨面条"的物象碰撞中,展开对现代性的诗性思考。当自然伟力掀翻科技的帐篷,当百年面条缠住今人的影子,诗人用诗性语言证明:地域文化的魅力不在于固态的传统标本,而在于其与现代生活碰撞时产生的精神火花。在这个意义上,两首诗不仅是地域风情的记录,更是现代人在文化迁徙中,寻找精神根系的诗意勘探——就像"金属胶囊"在暴风雨中漂向的,正是"猕猴桃藤蔓"系住的那片银河。
附原文:
1.花果山上的铁皮星屋
文/孙晋平
我的车顶在白水河畔——
被暴风雨剧烈的摇曳。
十二平米的金属胶囊,
漂在贵州黄果树的夜。
花果山用猕猴桃藤蔓,
将我们的梦境与银河,
系打了一个活结。
房车支腿还没来及升出,
巨风便像野兽一般袭来,
冰箱嗡嗡诵经已听不见,
燃气灶的焰火也被吹灭。
我们手忙脚乱,
在折叠桌边打转。
凉晒的衣裤还未干,
转眼间又被雨水浇灌。
我们匆匆躲回车内,
通过天窗观星顶外。
眼见顽猴正用银梭——
在认真的编织水帘。
而山风突然掀开防蚊纱窗,
塞进来一把湿漉漉的星光——
和几片未登记姓名的果叶。
2.岩脚博物馆记
我们走进面条之乡,
在面粉铺设的族谱里——
石磨齿痕仍还在吟唱。
而那些被阳光驯服的麦浪,
在这里总淋漓尽致的展现。
爱人手拉百年石磨,
数着悬垂的银丝面条。
比岁月更长的是老师傅——
掌纹里还未告知的秘方。
晒面亭上,
竹帘忽然翻动。
像打开发黄的食单,
似秋风从光绪年间吹来。
带着百年余温轻轻缠住,
我与爱人在此交错的影子。
富有(付有),笔名:富十月。吉林前郭人。1958年出生。系吉林省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会员。著有诗集《心灵的颤音》《温总理印象记》等。个人传略已被《中华名人大典》《世界名人录》等百余部中外大型辞书收录。主要公开发表的作品有诗歌、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部分作品被选入多种权威性选本发行于海内外。
喜欢请给我双击关注哦
图
片
说
明
【阳光周刊精品留言板】
吴玉梅吉林10月3日4诗性在博弈中,越显其味道与华美。仔细读,有物像,有空间,有思考。好诗,好评!
鲁振忠
吉林10月3日这篇诗评的好,在于抓准“现代人看地域文化”的核心,把两首诗串成整体,从小细节挖到深层想法,逻辑顺、不绕弯。 它专从“冰箱诵经”“竹帘秋风”等具体诗句入手,既能讲出“文明脆弱”“时空折叠”的分量观点,又藏着“爱人数面条”的人情味儿,有学问却不冰冷。 评诗的话和原诗气质贴,用“味觉考古”“诗意勘探”避开学术腔,提专业概念也结合诗句讲透,是用理论帮人读懂诗,而非炫技。
宇天
吉林10月3日☆境中藏“境“才是诗; ☆境外说“境“乃为“评“。
绿水青山不圆梦
河南2天前实属一等佳作,观思不由自主伸拇指!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