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已过,雨还没停:
秋雨连绵下的农耕忧思
天 琮
马路上的玉米堆成小山,塑料布下捂着的是农民一年的希望与焦虑。

今年国庆,我回到山东桓台老家。我看到的不是秋高气爽的丰收景象,而是连绵不绝的秋雨。从国庆节开始,雨几乎没停过,村里的水泥路上,每隔几步就能看到用塑料布盖着的玉米堆,远看像一座座黄的小山。
那些塑料布底下,不时有水汽蒸腾而上——那是玉米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呼吸产生的热量。偶尔被风掀开一角的塑料布下,可见玉米已经长出白色细芽。
01 雨中的玉米困境
田间地头,尚未收割的玉米处境更为艰难。原本应该金黄挺拔的玉米杆,如今在雨水中东倒西歪。有些玉米苞叶已经裂开,露出内部发霉的籽粒。

“地太湿,收割机根本下不去。”一位老乡蹲在田埂上,望着眼前的泥泞一脸无奈。他算过一笔账:人工收割每人每天最多收半亩,工钱还高,一亩地玉米请人收完差不多要赔钱。
即使是已抢收回来的玉米,也面临二次损失的风险。正常年景,玉米收获后应在晒场上摊开晾晒,直至水分降至14%以下才能入库。如今持续降雨,农户只能将玉米堆在相对干燥的路面上,用塑料布遮盖。
但塑料布遮盖也隐患重重——若遮盖过严,玉米会因高温高湿而霉变;若不时掀开通风,雨水又会浸入。许多玉米已经出现胚部发黑的现象,这是霉变的明显标志。
02 小麦播种的忧患
寒露(10月8日)已过,冬小麦的最佳播种期正在流逝。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眼下寒露已过,玉米仍未收获,小麦播种更是无从谈起。根据天气预报,10号以后几天仍将有雨,这无疑雪上加霜。

播种期延误带来的不仅是时间问题。老乡告诉我:“晚播的小麦冬前积温不够,苗弱,明年产量肯定会受影响。”
研究表明,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鲁西北地区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已比传统播种时间明显后推。但如今寒露已过,即便立即放晴抢收抢种,也已错过最适播期。
03 农民的心态与应对
面对天灾,农民们展现出农耕文明中固有的坚韧与智慧。许多人冒雨下地,在泥泞中徒手抢收。他们苦笑着说:“打工一天能挣二三百块,但地里的粮食不能不管。”
一些种植大户则集资租用重型收割机,这种机械能在泥泞田地中作业,但每天数千元的租金让普通农户望而却步。
即便咬牙能租用重型收割机,其作业也可能对田地造成后续影响。在土壤水分极度饱和的情况下,重型农机具下地作业,将会对土壤结构产生显著的压实作用,导致犁底层变硬,通透性变差,相当于“把地糟蹋了”。这种压实不仅破坏了土壤结构,还会影响后续散墒整地的进度和质量,给紧接着的小麦播种带来极大困难,可能进一步延误农时,形成恶性循环。农户们面临着“不收,玉米会烂在地里;收了,地可能被压坏,影响种麦”的两难境地。
更令人担忧的是霉变玉米的处理问题。轻度霉变的玉米尚可通过水洗、脱胚等方法去毒,但重度霉变的玉米只能销毁。胚部有黑色或深灰色区域的玉米已不适宜食用或饲用。
04 深层次的农业思考
这场秋雨暴露的不仅是短期天气灾害,更是农业基础设施的短板。烘干设备不足、仓储条件有限,使农民在连续阴雨面前几乎没有回旋余地。
农业技术推广在此刻显得尤为重要。选择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采用科学的储存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损失。我本家二哥对我说:今年的晚播小麦,为保证成活率应适当增加播种量,往年一亩地播种十五六斤,今年得三十多斤。
从长远看,如何应对此类极端天气,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农业生产体系,是这场秋雨留给人们的思考。
离村时,雨仍在下。几位老人站在村头,望着被雨水浸泡的农田喃喃自语:“地种不下去了。”年轻一代大多已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们守着土地,却越来越力不从心。
马路上的玉米堆依旧盖着塑料布,下面埋着农民一年的汗水和期望。寒露已过,播种窗口正在关闭,但农民们仍在等待天晴——因为对土地的情感,早已深植于他们的血脉之中。
2025年10月10日/乙巳八月十九

作者简介:天琮,本名巩天宗,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处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称号。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