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县陈吴乡境内与张氏
有关的地名
张泽武
张氏家族是洛宁县陈吴乡的大家族,支派众多。历代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留下了许多历史古迹。翻开地图,你就会发现有许多与张氏家族紧密相关的地名,骇然在目。现将陈吴乡境内与张氏有关的地名,搜集整理于后,以供参阅。若有不当之处,敬请知情者批评指正,补充完善!
陈吴乡境内与张氏有关的地名有:
大原上沟村的张家湾村,寨根村的张家寨、张家沟,沙坡岭村的张坡岭村,德里村的张家坟,月山原村的张坟坡等。
大原村
①【张家湾】:在大原村西南五里许。隶属大原上沟村管辖。
清朝时期,永和寨张氏家族支系自大原村迁居张铁沟西侧建村,张铁沟在此处形成一个湾,因张氏家族世居于此,故名“张家湾”。
张家湾地形图
沙坡岭
②【张坡岭村】:在小山底村南10里许。隶属沙坡岭村管辖。
张坡岭地形图
张氏家乘
清朝乾隆中期(大约1760年),德里张氏二门十四世张金法自下王召村迁居金山底村(小山底村)南金鱼沟(俗呼甲鱼沟)西岭东坡居住,因张氏家族后裔世居于此,故名“张坡岭”。
③【张家寨】:在寨根村东一里许,隶属寨根村管辖。
明朝崇祯初年(1628年),德里张氏九世张论、张讲、张讃、张震宇迁此居住,因该寨为张家所修筑,张氏家族世居于此,故名“张家寨”。也叫“金门寨”。
张家寨
北望金门寨
④【张家沟】:在寨根村北头东南、新寨村北。该沟长六里许,南至架子岭北坑村北霍沟,北至寨根村北头。
张家沟地形图
明朝崇祯初年,张氏家族二门十世先祖张见明自德里迁居寨根村北头沟口定居,故名“张家沟”。
张家沟的最南段,从北坑北到鱼岭这一段沟,长3里许,俗呼“华沟”,华是同音字。据考证:该沟原名“霍沟”。明朝以前,有霍氏家族先祖迁此沟口居住,得名“霍家沟”,简称“霍沟”。后人将“霍沟”音念转了,念成了“华沟”。
张家沟
张家沟东侧火石坡
在霍沟口东侧有火石坡,西侧有“前坡嘴”,在前坡嘴之西与其相邻的柏坡,就叫“霍家岭”。该岭北坡从上至下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柏树,世称“霍家岭”。岭下有村原名霍家岭,相传明朝以前,有霍氏家族先祖迁此岭下居住,得名“霍家岭”。岭下有霍家岭村,村西有霍家坟,遗迹尚存。
张家沟东侧火石坡
张家沟西侧前坡嘴
清朝时期,霍家岭村霍家人销声匿迹。不知是迁走了,还是后继无人。
洛宁县马店镇西北十里许有霍家岭村,霍氏家族世居于此。不知此支霍氏家族与陈吴乡霍家岭的霍家有没有传承和同族关系。
霍家岭,后来叫“王家那”。清朝中期,王召寨王氏家族先祖迁此定居,开荒种地,由此得名“王家那”。
霍家岭村王氏家族,明初自山西省洪洞县迁居宜阳县张坞村,传至六世时,王孟郊迁居永宁县草庄头村,明末迁居小山底村、王召寨村,清朝初年王氏先祖自王召寨村迁居霍家岭村立族。
清朝时期,霍家岭村王家出有人物,可能是贡生。在前坡嘴西岭下立有路碑,王家建有四合院为客厅院,有方三丈过厅。王家人很聪明,解放后出有许多大学生,远近知名。民国时期,王氏家族王同熹、王洪熹兄弟两人知名于时。民国中期,王氏兄弟迁居金门寨。王洪熹,字玉鹏,1940——1947年任金门乡乡长,1951年被镇压。王家在金门寨盖有两座院落,解放后被划为地主,房子被农会分给了贫农。
霍家岭
王同熹长子王书法,年轻时在开封上学,毕业后,在河南省政府任职。1947年,开封解放时,王书法坐飞机去了台湾。王书法弟弟王书瑞在开封上学,开封解放时,王书法走的紧急,没有顾得上弟弟,自己匆忙跑了。那年弟弟王书瑞才12岁,在那兵荒马乱之际,一个人哭着从开封跑回来了。解放后,王书瑞从事教育工作,在洛宁县进修校部工作,是我县很好的语文老师,小楷功底深厚。
关于马店镇霍家岭村霍氏家族情况考证如下:
据洛宁县马店镇霍家岭村霍家后裔霍应林讲,霍氏家族祖籍山西省洪洞县。明朝初年,霍氏始祖迁居河南陕州太阳村。明朝中期,霍氏先祖兄弟三人迁居河南府永宁县,一迁县南金门川东柏坡下霍家岭村,一居县西北马店镇霍家寨村,一迁县西罗岭一带,三处各自立祖,自成一族。马店镇霍家岭村有《霍氏家谱》传世。马店镇有霍家寨、霍家岭村、霍营村、霍家场等地名,皆是因为霍氏家族居此而得名。
马店镇霍家寨村(即霍寨,后来音念转了叫化寨)霍氏家族,后来有支系迁到霍家岭村,再后霍家岭村有支系迁到霍营立祖。霍营原名叫郭窑村,后来叫郭营村,因郭氏家族居此得名。后来霍氏家族迁此后,郭氏家道逐渐没落,后继无人。霍氏家族人财两旺。清朝时期,郭营村就改为霍营村了。故县霍氏家族自霍营村西头迁去。马营村霍氏家族自霍家岭村迁去。冯庄村霍氏家族自霍营村东头迁去。
1987年洛宁县霍氏家族有597人;2025年洛宁县霍氏家族现有700余人。
⑤【张家坟】:在德里村南一里许。
元朝末年,张氏始祖仲文公自陕西同州避兵迁居河南府永宁县德里村。明初,张氏始祖母党氏,逝后葬此立茔,明朝时期张氏先祖均葬于此,自张氏家族一世至十世先祖,大多数都归葬此茔,茔内墓冢300有余,柏树有1000多棵,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故名“张氏祖茔”,亦称“张家坟”。张氏祖茔内原有享堂两座,戏楼一座。石牌坊两座,碑楼数十,墓碑多达百余通。祖茔南部区域有明四川巡抚张论墓,墓前有张论神道碑、石牌坊、享堂、石人、石马、石猪、石羊等石像生数对。祖茔东侧进门处有石牌坊,俗称“石门”,旁有“石门引路碑”一通。
张氏祖茔东南原有古柏一株,大十数围,高四丈许,周身螺纹,人称“扭劲柏”,世称“螺纹柏”。1958年,在大炼钢铁运动中,被毁。关于这棵“螺纹柏”,《洛宁县志》中有记载。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一【补续古迹】云:“张中丞故宅:张中丞讳论,字葆一,明天启时官四川巡抚,遗宅在金门川德里村。村南有古柏一株,大十数围,高四丈许,周身螺纹,枝叶亦然,青葱蓊蔚,奇特异常,传闻系中丞手植,四方好古之士,每盘桓树下,流连不能去云。”
张氏祖茔
⑥【张坟坡】:在月山原村东,隶属月山原村管辖。
张坟坡原名“彭坡”。明朝初期,彭氏家族先祖迁此居住,在此开荒种地,故名“彭坡”。彭坡西北300米有彭氏家族祖茔,遗址尚存。后来,彭氏家族后裔迁居小原村。
张坟坡
明朝中后期,陈吴(指大寨留)张氏家族北门后裔在彭坡半坡上立茔,张氏后裔葬此,逐渐形成规模巨大的明清古墓群,张家老茔面积达二十余亩,墓冢达百余个,原有柏树数百棵,郁郁葱葱,人称“张坟坡”。陈吴张家人称为“彭坡坟”。
陈吴张氏始祖①原葬于坡头村南原,后迁葬于陈吴泰山寨南立茔,这是陈吴张家第一个老坟。后来,南门分出来有两个支茔,一是梭树坟,一是寨子坟。 梭树坟在陈吴老寨东一里许;寨子坟在西寨子南二里许南原头。
北门分出来有两个支茔,一是马坪坟,马坪坟在陈吴老寨南二里处原上;一是彭坡坟,在月山原村东一里许。
注释:
①【陈吴张氏始祖】:此处指陈吴大寨留张氏始祖。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成功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一职,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2024年8月再次当选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