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回 白膜映彩 黑土生金
作者:刘连成
1988年的春风,如一支温柔的画笔,轻轻拂过双辽农场北缘那片无垠的稻田,绿意悄然蔓延。与此同时,在场部一隅,几间沉寂已久的红砖厂房也在这春潮中苏醒。联产承包释放出巨大活力,机械化耕作让土地更高效,却也让一批年轻双手无处安放。于是,三十万元投资落地,原基建队的闲置院落被唤醒,双辽农场塑料彩印厂就此诞生——一片黑土之上,升起了工业梦想的第一缕彩烟。
西邻造纸厂机声轰鸣,纸絮如雪纷飞;南接供电所,变压器列阵如兵,电流无声奔涌;北望是风吹稻浪的青纱帐,绿波起伏如歌;东侧居民区炊烟袅袅,孩童笑声穿巷而来。就在这自然与人文交织的腹地,一座小小的彩印厂静静伫立,像一颗埋入黑土的种子。冰冷的机器吞吐着白色粒子,却在轰鸣中孕育出斑斓的“彩梦”——那是双辽农场工业史上第一抹跃动的色彩。
从筹建到投产,仅用四个月。六十名平均年龄不足三十的青年,迅速拧成一股绳,燃起创业的热火。最令人着迷的是吹膜车间:米粒般的白色丙烯料,如驯服的精灵,被一勺勺送入巨兽般的机器“咽喉”。经预热、熔融、冷却,从另一端缓缓升起一个晶莹剔透的圆筒“气泡”,轻盈如梦,薄若蝉翼,在灯光下泛着珍珠般柔光,仿佛随时会飘向天空。这梦幻般的“气泡”随即被钢辊温柔压平,化作光滑如镜的“白膜”——塑料袋的雏形,厚度误差不及发丝三分之一,宽度精准入微。工人们笑言:“这机器,比绣花姑娘的手还细。”
白膜成卷,真正的魔法在印刷车间上演。一台来自浙江海宁的六色凹版印刷机,是当时当之无愧的“尖端利器”,被工人们敬称为“大功臣”。它如一位不知疲倦的彩绘大师,以每分钟两百幅的速度,将油墨精准印上白膜。红似熟透苹果,蓝若夏日晴空,黄如向日葵田,色彩在高速运转中翻飞跳跃,宛如一条活生生的“彩龙”在车间腾舞。而调墨的老师傅更是技艺通神,他不仅严守规程,更凭经验感知天气、温湿度,微调配方。“差一点,韵味就没了。”他常捻起一滴油墨,对着光细细端详,“这红,多一分则俗,少一分则闷,唯有恰到好处,才能印出最美的袋子。”
热合车间曾是姑娘们夏日的“炼狱”。高温与机器炙烤交织,车间如蒸笼,汗水浸透工装,发梢滴水,她们却仍笑着打趣:“免费桑拿,包治百病!”直到那台价值二十万元的电脑自动制袋机“驾临”,一切焕然一新。这“智能工匠”不仅能自动封口、裁剪,还自带“头脑”——当袋数接近百个,机身红灯闪烁,“嘀嘀嘀”的提醒声俏皮响起:“快啦快啦,一百个了,小师傅们来打捆喽!”原本需十余人忙碌的工序,如今两三个人便轻松掌控。姑娘们终于告别“蒸桑拿”,笑声重新在车间回荡。
支撑这一切高效运转的,是两位如磐石般的“领头雁”。厂长陈凤学沉默务实,几乎日日扎根厂区,不是蹲在机器旁观察运转,便是与工人围坐讨论难题。节假日、星期天,他的身影从不缺席。职工们说:“有陈厂长在,心就稳。”副厂长祝荣家则是技术灵魂,人称“救火队长”。他对每台机器的脾性了如指掌,零件松动、异响微颤,皆逃不过他的耳目。一次高烧39度,刚打完点滴躺下,忽闻印刷机故障,他不顾妻子劝阻,披衣冲入寒夜。两个多小时抢修后,机器重启,他额上冷汗涔涔,脸上却露出安心笑意。从此,工人遇难题,第一句话便是:“别慌,找祝厂长!”
他们深谙“打铁还需自身硬”。建厂伊始,技术规程便如铁律,全员培训、严格考核,不合格者绝不上岗。每道工序精细如绣,每分原料锱铢必较。一名青年因操作生疏未过考试,急得直跺脚,祝厂长拍拍他肩:“别急,我教你,练会为止。”他们亦如猎手般紧盯市场。1989年春,高压聚乙烯价格暴跌,从八千跌至五千每吨,陈、祝二人对视一眼,果断拍板:“买!”一次购入四十余吨。年末价格回升至七千,仅此一举,节省成本十余万。年终奖金发放时,职工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厂长这眼力,真神!”
他们抓生产,更把职工冷暖放在心头。初建时,陈厂长走进吹膜车间,刺鼻的塑料味扑面而来,呛得他连连咳嗽。他望着工人们在浓雾中专注作业,心头一紧:“这味儿闻久了,伤身。”当即下令:“去外地买抽油烟机!”几天后,两台崭新设备安装到位,异味渐散。工人们感慨:“厂长把我们的命,真放在心尖上。”
就这样,一群人同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建厂首年,便实现满负荷生产,奇迹般收回全部投资。年终,每人分得一千五百元奖金——在当年,这可是普通工人数月工资的“巨款”!1989年,彩印厂交出耀眼答卷:上缴利润三十一万八千元,人均四千余元;创产值一百五十万元,人均两万元。在场办工业中,堪称“顶呱呱”的标杆!
然而,命运总在辉煌时投下阴影。1992年寒冬,一场大火突如其来,吞噬厂房、机器、设备,将一切化为焦土。火灭之后,废墟前,许多职工眼眶泛红。陈厂长与祝厂长却挺立风中,声音坚定:“火能烧毁厂房,烧不毁我们的志气!只要人在,就能重建一个更好的彩印厂!”在总场支持下,全体职工齐心协力,仅半年多,新厂区拔地而起——更宽敞,更现代。当第一台新机轰鸣重启,当新的“彩龙”再次舞动车间,掌声如雷,泪水与笑容交织。那不屈的坚韧,比任何彩印图案都更深刻、更动人。
时光流转,浪潮更迭。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竞争加剧,产业转型加速,双辽农场塑料彩印厂终因销路不畅,悄然落幕。厂房另作他用,机器变卖,昔日喧嚣归于沉寂。然而,它在黑土地上刻下的印记,永不磨灭。它是农场工业的骄傲,是六十名职工青春与汗水的见证,是一代人用双手写就的创业史诗。它以塑料为纸,以色彩为墨,在双辽的发展长卷上,留下浓墨重彩、不可磨灭的一笔。
当行人偶经旧址,或许仍能听见记忆中的机器轰鸣,看见那透明“气泡”在阳光下轻盈飘荡,映出斑斓光影。那是属于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在岁月长河中,静静闪耀,永不褪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