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冯如研究的谱系中,一个核心问题是:这位中国航空先驱逝世后,在其家乡的官方文献中是否留下了印记?答案是肯定的。刊行于1929年的民国《恩平县志补遗》中,由聂崇一(又名聂子才)执笔的两三页记载,便是极为珍贵的早期文本。
聂子才,沙湖杨桥南闸人,清末民初曾在广州任军职,因负责接待冯如而与之有过直接接触。这使他成为迄今可考的、极少数曾与冯如面对面交谈的见证人之一(除冯如家人及助手冯华冠外)。因此,他所编纂的县志补遗,不仅是一份地方文献,更带有口述史的性质,价值独特。
1909年9月23日,《旧金山考察家报》头版报道冯如
该志记载如下:
“冯如恩平人,幼遊历美国,潜心飞机事业。时中国尚未有飞机出现,而冯如已在美国飞机队赛演,得优等名誉奖证。又尝在香港飞演,得英人赞赏。其技之精,报纸已飞腾全球。清宣统三年(1911)回国,政府闻其技,称赏之。三月初九日许在东郊场试演,实中国有飞机之初纪元也。众官往观,革命党温生财,突以手枪轰杀满人孚祺将军。未几反正如久以身许国。民国二年(1913),如为民国政府效命,在燕塘飞演,偶然失事身殉。民政府即与职少将,葬于黄花冈。碑曰:‘恩平冯烈士之墓’。是时,余任陆军第一师副官,派往招待,与冯君相见,叙话乡情。冯君殷殷然带看飞机机件,津津指示云:‘中国之强,必空中全用飞机,如水路全用轮船,入民国可实行之。’並请余同坐飞机,余辞以职责不暇。噫!岂料余与冯君相见最初之日,即与冯君相别之时也!惜哉!”
通观全文,聂子才对冯如生平与殉难过程的记述,与后世黄汉纲、姜长英、 关中人等权威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吻合,足见其主干可信。文中描绘的与冯如话乡情、观机件的情景,更是情真意切,跃然纸上,为历史人物注入了血肉温度。
然而,若以今日严格的史学研究标准审视,聂文中有两处细节,或属“道听途说”,值得商榷。
其一,关于“在美国飞机队赛演,得优等名誉奖证”。
此说很可能是一种基于冯如声誉的民间推演。现有史料表明,冯如在美国研制飞机的目的极为纯粹——为“壮国体,挽利权”。正因志向高远,他行事异常低调,深知过早暴露技术成就,恐招致不必要的阻碍,影响其报国大计。1911年3月19日的《旧金山星期日呼声报》曾精准刻画其行事风格:“过去整整二年的工作中,他坚决拒绝新闻界和公共舆论对他的事务的介入,他不喜欢别人对他和他重造的双翼飞机进行拍照。” 报道还指出,冯如“从不猎取声名”,其离开美国也未引起广泛评论。由此可见,冯如当时潜心于奥克兰的工厂内“博采众家之长”,力求技术突破,主动参加公开竞赛并获取名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的“赛演”舞台,更多是面向赞助人和支持者的小范围试飞,其成功所带来的名誉,是在华人圈子和部分美媒中口耳相传,而非通过官方赛事获奖的形式获得。
其二,关于“尝在香港飞演,得英人赞赏”。
此说亦缺乏史料支撑。根据确凿记载,冯如回国后的公开飞行表演仅有两场:一在台山,二在广州(即文中提及的东郊场试演及燕塘失事那次)。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在当时是敏感之地,冯如携代表当时尖端技术的飞机赴港表演,若有此事,必是轰动性的新闻,中英文媒体均应有所记载。然而,目前并无只字片语的文献证据。此记载很可能是将冯如经香港回国或其在粤港地区的巨大声望,讹传为一次具体的飞行表演。
【结语】
我们当以历史的眼光看待1929年的这份《恩平县志补遗》。当时战乱频仍,资料搜集困难,编修者聂子才凭记忆与见闻录事,个别信息与事实有所出入,实属时代局限,可以理解。其最大的贡献,在于为家乡英雄立传,保存了一份来自同乡兼接待者的鲜活记忆。
以上页面,来源于民国十八年(1929)《恩平县志补遗》
时至今日,冯如研究已极为深入。我们站在前辈学者的肩膀上,更应秉持严谨求真的态度,对每一条史料进行细致的甄别与考据。对于聂文,我们应取其可信之主干,珍视其独特的见证人视角,同时明辨其存疑之枝节。如此,方能去伪存真,让冯如这位民族先驱的形象,在历史的天幕上愈发清晰、伟岸。这既是对先烈的尊重,也是对历史负责。
以上页面,来源于民国十八年(1929)《恩平县志补遗》
冯创志,曾任恩平报社社长、总编辑,恩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恩平市贸易局长,恩平市外经贸局长,恩平市发改局长。退休后至今被聘为中央和省驻江门记者协会高级顾问;恩平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恩平市冯如文化研究会创会第一副会长。2015年被中国创新管理研究院聘为客座教授;国内多家主流媒体专栏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