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老鼠”偷吃月饼的故事
原铁五师殷永琪
(宋)林迪在《省心彔》中道:“父善教子者,教子孩提”就是说教育孩子的父亲,总是在孩子很小时就善教。《资治通鉴》中提及:“爱子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意是如果不以正面的道理爱护儿子,那正是害他了。古人古语提出一个教育下一代的哲理,发人深省。在新时代的今天,我的战友用亲身的经历讲述了他70年代,以中秋月饼的故事为例教育孩子,真是妙趣横生。
国庆中秋双节,真是喜庆有佳,金桂飘香,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儿子媳妇都外出游玩了。
国庆中秋双节中,战友黄玉柱来我家陋室探望,手里捧了一束红色的桂花,他说是他家自己栽的桂花树,世上很少见着,花香润沁,我喜出望外,以薄酒和佳肴相待,他说我“对人还是那么客气”,我道:“老战友小聚,几杯薄酒算得了什么,何况最早我们还是老邻居呢”。借酒闲聊,谈笑风生,老哥俩总有说不完的话。

战友名叫黄玉柱,他比我晚两年于1963年加入铁道兵。1968年在成昆线退役,在我老伴的重庆电机厂担当车工。1974年我转业后,与他相遇,他家就住在我老伴当时厂宿舍的门对门,那时我们经常碰面,关系亲密。老黄对人很热情,喜欢风趣的吐谈。他退役回厂与厂总机班接线员小王结婚,生育两个儿子,与我家的两个儿子相好甚欢。到孩子上学读书时,我搬家离开厂家属区,很多年都少再见。这次耄耋相见,算是一次还活着的幸运之事,老哥俩一聚当然就非常高兴。
曲酒的醇香味,老黄兴致地饮了一口,聊着往事,神采异异,他道:“国庆节又是中秋节,我兴奋得很,说到吃月饼,跟您这个老记者聊一聊我家70年代吃月饼的风趣之事”。“那感情好,我洗耳恭听”。他借酒性畅谈,滔滔不绝,我和老伴认真地听着,听他摆龙门阵(重庆话就是讲故事)
70年代,老黄当工人时工资很低,每月就三十来块钱,养家糊口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平常老黄很节俭。1972年中秋节了,两个才几岁的儿子的姥姥,送来了请人从云南特地带来的一盒火腿月饼。老黄生性是个不乱花钱的人,每天买了东西,大小都要记账,一直都坚持着,这已成了他的习性。他想,这盒月饼,打算过中秋时,分享给全家。趁儿子们上学不在家,就把月饼放在竹篮里,用纯子吊在天花板的高处。
谁料姥姥走时遇着大外孙放学,姥姥对外孙说,快回家找你爸吃月饼吧。姥姥说话没在意,可大外孙把这消息告诉了小外孙。兄弟俩高高兴兴回到家,向老黄要月饼。老黄说姥姥送的月饼,现在不能吃,等到中秋节全家一起分着吃。小儿子还在闹着要月饼,大儿子在一旁多了个心眼,赶忙把弟弟叫住。“听爸爸做,不要闹了”。待爸妈都上班以后,大儿子对弟弟悄悄地说,我们自己找。
两兄弟翻箱倒柜,不见月饼的踪影。大儿子发现天花板那儿吊着篮子,找月饼心切,就搭上板凳去寻找,结果看见竹篮里放着一盒月饼,兄弟俩口馋,大儿子对着弟弟耳朵小声道:“千万不能让爸妈知道了”,弟弟点了点头,大儿子出了个主意,背着爸妈偷着吃。于是兄弟俩就打开月饼盒子,拿出一个,分了一半,把另一半包装好放回原位。又把竹篮吊了上去,然后就分着吃,吃完像装着没事一样,下午上学去了。
过了几天,中秋节到了,老黄和妻子等到中秋节晚上,取下篮子,准备拿出月饼全家分享,竹篮很轻,月饼盒是原样的,可月饼全没了,老黄妻子说:“怪了,怎么没有了呢?莫不是老鼠把月饼偷吃了?”老黄心里顿时明白,看着两个儿子一声不吭,心里已经有数。就故意附和孩子妈妈的疑问:“可能是老鼠,还可能是大老鼠呢”。
我老伴听到这里,也笑得前仰后翻。老黄没受到我和老伴笑声影响,继续像说评书一样,风趣地说了一句:“且听下回分解”。

老黄说,斜眼看着两个儿子,一直保持无语,过了一会,小儿子沉不住气了,“爸爸、妈妈,月饼不是老鼠偷吃的,是我和哥哥偷着吃了”。哥哥见弟弟揭露了事情的真相,拉着弟弟扑通一下,双双跪在地上,哇哇地大哭起来,心想今天跑不了挨一顿打了。妈妈看看儿子,想笑又不笑,只好骂了一句“真是嘴馋的一对大老鼠”。老黄在一旁故意装着很严厉地问儿子:“今天这事怎么处理”?两个儿子还挂着泪珠的眼不敢说话,沉默了好久,小儿子说:“我们就偷吃了八个月饼。”大儿子接嘴说“打八个屁股”。儿子的妈妈扑哧一口笑了出来。老黄看儿子跪了很久,也有点不忍心,还是保持严肃的样子“先起来吧,今天这事错在哪里”?两个儿子起身笔直站着,不知说什么。妈妈借故转身去厨房做饭去了,老黄这才叫两个儿子坐下,说“一个人从小要诚实,要说真话,偷吃月饼不算个大事,这个偷的举动,也是一个不光彩的事情”。老黄表明态度:“今天我不罚你们,要给你们讲个道理,孩子从小就要有好的品德,不做偷鸡摸狗的错事,一次做错不改错,发展下去就会酿成大错,从小不改,长大了有可能成为坏人,所以你俩要知错攺错,改正了就是好孩子,今天我虽然处罚你们,要你们写篇作文”。两个孩子一听不会挨打,天真地道:“我们再也不敢了,长大了找了钱买盒月饼来偿还”。老黄开口大笑,“真是一对小机灵鬼”。
从此以后,两个儿子乖了许多,真正做到了做诚实的孩子,直到长大成人参加了工作,说到做到,每逢年年的中秋节,两个儿子都买着月饼孝敬爸爸妈妈。战友讲完这段精彩的往事,真是一件有着正能量的趣闻。
听了这段故事,我很感慨,当今社会,虽然孩子们都过着新时代的甜日子,但有的父母、姥姥,婆婆爷爷们,把孩子当小皇帝的宝贝溺爱,有的对孩子娇生惯养,有的宠爱有加,甚至惯着一些坏习惯。还是古语说得好,“爱子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从小不教育好,长大后可能走上歧途,这种教训很多。这篇故事,透视着培养教育孩子,要从小抓起,见错要用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懂得在是非下做人的道理。老黄讲完这段亲身经历,客气地说:“我说完了,您们不要笑话我”。我高兴地说:“这个故事真好,给今天加了一道最好的菜”,我们都会意地笑了。
老黄战友虽是酒中闲聊,从中道出了一番父母教育孩子的大道理,值得深省。
2025年10月9日
责编:槛外人 2025-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