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血脉
西宁 冶兰花
2025年10月2日晨曦,细雨如丝。车自西宁市区向东南穿行于湟水峡谷间,一路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天地宛若一轴流动的长卷。这现代化的公路,是时代凿刻的史诗,化天堑为通途,让千山万水不再成为心与心的相望。

蒙眬中,听到婶婶与姐姐轻语:“这般景致,海佰竟睡着了……”话音未落,车已入青海省尖扎县境内。一幅景象猛然撞入眼帘——前些日,跨黄河铁路大桥发生意外,那断裂的桥体如折翼苍鹰,悬垂于空濛雨色中,钢筋水泥的骨骼裸露着,时间仿佛在此地凝固。
这片被旅人浪漫称作"小三亚"的土地,此刻在我眼中,呈现出复杂难言的表情。碧绿的黄河水依旧静默东流,漾着温柔的涟漪,似在安抚这片土地的创痛。车速放缓,我们的目光,不约而同投向那受伤的巨人。在柔美的碧波与刚烈的断桥之间,我蓦然顿悟:这片土地的记忆,从不只有骚人墨客的诗意,更铭刻着无数无名者的奉献。他们的生命,或许已化作这碧波中不息的涟漪,这山河间永恒的默然低语。

待朝阳终于挣破云层,我们已抵达化隆境内的黄河之畔。极目远望,黄河如碧玉凝脂,在巍巍群山的怀抱中蜿蜒。此刻,公伯峡的丹霞地貌在晨光中豁然铺展——赭红如凝固的火焰,将时光定格在燃烧的瞬间;远观如仙宫楼阁错落天际,近看似猛士脊梁铮铮铁骨。放眼细赏,那层层叠叠的峰峦各有性情:有的形如妇人凝望远方,翘首企盼远行的亲人归来;有的一枝独秀,细看底部仅有一顶点儿支撑,却偏又带着亘古的从容;更有那峰林密集处,宛若群雄围坐,正在密谋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并非沉默的群山,而是大地狂野的笔触,每一道褶皱,都是时光雕刻的无字碑文。置身此境,唯感宇宙无垠,人生须臾,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道路在群峰间盘绕,从化隆向东南,往循化的这段高速路,仿佛将骆驼泉旁静卧的白石骆驼的驼峰拉直,却未曾完全抚平那大地原始的韵律。车行其间,宛如乘着温柔中暗藏刺激的海盗船,起落之间,莫非是筑路者深藏的匠心,唯恐旅人因困倦而错过窗外的壮美?
至循化县清水至道帏,山峦渐趋平缓。雨水在山体冲刷出岁月的沟壑,近处秋色斑斓,远处雪顶皑皑。驶入漫长的5.5公里大力加山隧道,在纯粹的黑暗中,我以记忆为笔,试图勾勒隧道开通前那醉人的秋色。每一次穿越,都似一场蒙眼的猜谜;每一次冲出隧道口的刹那,皆是天地豁然、谜底揭晓的惊喜。当卧龙沟的壮美秋景扑面而来——白杨碎金,野果珊瑚,墨绿云杉隐现于薄雾,构成一幅令人屏息的长卷。

小叔叔从容执掌方向盘,在这片被恩典沐浴的土地上,在这条熟悉又陌生的公路上,挥洒自如。这位以善行闻名的年轻长辈,他的人生轨迹恰与脚下道路相映成趣——从西宁古城出发,沿着日益绵密、向东南延伸的路网,将人间的温暖,送往每一个需要的角落。他的善行,无声印证着那古老的教诲:"你当以善待人,像真宰以善待你一样。"
车向东南,地势渐开。临夏街景渐次舒展,最动人的,是那些点缀其间的清真寺。不同时期、不同教派的建筑和谐共处,中式古建筑的多重檐宣礼塔顶,托举着新月,在蓝天下勾勒出祥和的天际线,静静诉说着宗教中国化的和平故事。八坊十三巷,更是将文化融合演绎得淋漓尽致——青石板路与现代灯影交织,传统砖雕与时尚文创低语。在这里,古城记忆与当代生活水乳交融,谱写着古老而崭新的乐章。
抵达二叔叔家,二婶婶早已备好满桌佳肴。临潭老醋的醇厚、草膘牛肉的温润......与家人久别重逢的甘甜交织,在舌尖绽放出亲情的温度。这个从临潭迁徙而来的家族,如同被风吹散的蒲公英,在岁月里经历了太多的别离。而失去,让存者愈发相惜,如同河水冲刷过的岸基,反而更加坚实。这正应和了那句箴言:"信士们彼此友爱,相互怜悯,就像一个身体,一处患病,全身都会失眠。"
次日,远在印尼的然克弟弟特意订下佳肴,语音里带着赤道的温度,流淌的却是黄河水般的深情。此刻方悟:无论散居世界何方,总有一条亲情的血脉将我们紧密相连,恰似千川归海,万源同宗。
与亲人们漫步滨河路,夕阳正为大夏河镀上熔金。河水携带着黄土高原的往事,在暮色中浅吟低唱。这条见证无数悲欢的河流,至今依然默默滋养着两岸的生灵。凝视这不变的奔流,想起《经典》中的启示:"你绝不发现真宰的常道有任何变更。"河流的本质千载如一,恰如这世间的常道,在变幻的沧桑与不变的底色之间,启示着生命的真谛。
华灯初上,北大街夜市流光溢彩。天南地北的乡音在夜色中交响。熙攘人流里,忽然飘来一句熟悉的青海乡音。他乡闻故语,恍若遇知音,心头暖意泛起,仿佛整个临夏城都在这一刻变得无比亲切。
此情此景,令人莞尔。二叔叔年逾古稀,小叔叔、二婶婶,姐姐年过花甲,我与小婶婶也已年届半百。平日里持重端庄的长辈,这两日却都焕发出孩童般的稚气。我们穿梭于熟悉街巷,却如初来般充满好奇,直至夜深仍流连忘返。这份难得的童真,唯有在至亲相伴时方能自然流露,让人恍若时光倒流,重返青春。
暮色深浓,大夏河泛起粼粼金辉,宛如恩典铺就的光明之路。河水记得所有过往,却始终向前;我们珍惜每刻相聚,却从不沉湎。"每个生命都要尝死的滋味。"在这有限的旅途中,我们当谨记先知的教诲:"你们当为今世而耕耘,犹如永生不死;你们当为后世而功修,犹如明日即亡。"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回望这一路自西北向东南的山河岁月,从断裂的桥梁到通达的隧道,从湟水之滨到大夏河畔,我所见到的,不仅是一条条道路的物理延伸,更是一个古老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跋涉与辉煌成就。在这片被祝福的土地上,古老文明与现代活力交相辉映,个体悲欢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让我们在亲情中永葆童真,在信仰中笃定前行,在文化长河中汲取力量。祈愿这血脉情深,如黄河之水,奔流不息;愿这文化根脉,如中国之路,四通八达。在这片历经沧桑却始终向前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的足迹都将被铭记,每一次真诚的付出都将被传承,如同历史长河中那些闪烁的星子,永远在人类的共同记忆里,闪烁着微光。
2025年10月2日
作者简介:

冶兰花,小名哈彼拜,女,回族,青海省西宁市人,施教文盲妇女的一位民间好老师,业余作家,建树于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