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泉山公园坐落于兰州市城区南部、皋兰山北麓,因惠泉、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蒙泉这五眼清泉而得名,是陇上一处历史逾两千多年的著名名胜。
公园景点以五眼名泉与佛教古建筑为主体。从山门沿中间通道径直而上,蝴蝶亭、金刚殿、大雄宝殿、万源阁、文昌宫、地藏寺、千佛阁等古庙宇依山势错落排列,层层叠叠,由石阶亭廊相互连接。
中峰的两翼为东西龙口,五泉沿着东龙口——文昌宫——西龙口一线呈弧形分布,悬于山腰。各泉之间又通过石阶栈桥与亭阁回廊彼此相连。
崇庆寺内至今仍完好保存着一口泰和铁钟,该钟铸于金泰和二年(1202年),高3米,直径2米,重达万斤。
金刚殿内完好保存着一尊铸于明洪武元年(1368 年)的铜接引佛,其下莲花基座相伴。这尊佛像高达5.3米,围宽2.7米,重量逾2万余斤。佛像面露笑容,神态自然,堪称铜像中的精品。
1955年,五泉山经精心规划与建设,摇身一变成为公园。园内原有的亭台楼阁皆被悉心修葺,焕然一新。经过匠心独运的绿化与雕琢,园内曲径蜿蜒,通向幽静之处,营造出静谧而迷人的氛围。
如今,它已然发展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旅游胜地。这里不仅是兰州人休闲旅游的不二之选,也是外地来兰游客不容错失的理想游览之地。
园内留存着自明清以来的崇庆寺、千佛阁、嘛呢寺、地藏寺、三教寺、半月亭、剑桥、中山堂等十余处古建筑,总计一千多间,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规模恢宏,古韵悠悠。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五泉山公园都会举办盛大庙会。届时,除了庄重的浴佛及法事活动,园内还会举办花卉展览,以及各类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活动。
历经近十年精雕细琢的修缮,五泉山古建筑群成果斐然。太昊宫、卧佛寺、清虚府、千佛阁等9处文物建筑的本体保护修缮工作完美收官,并顺利通过验收,如今已重新向公众敞开怀抱。
该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随后历经各朝代的整修与扩建,依着山势巧妙布局,逐渐形成了一个集祠堂、庙宇、园林为一体的大型古代建筑群。
目前,这里现存古建筑24处,共计1000余间。2013年,五泉山古建筑群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泉山,得名于山上的五眼清泉。相传汉武帝时期,霍去病西征匈奴,曾在此山屯兵。彼时士卒疲惫干渴,霍去病“着鞭出泉”。这五眼泉留存至今。
其一为甘露泉,位于文昌宫西侧,有孤亭遮蔽。泉中清水潺潺流淌,即便久雨亦不泛滥,大旱之时也不会干涸,饮用起来犹如甘露般清甜。
其二是掬月泉,位于文昌宫东面,泉宽约一尺有余,深约五尺,形状如同井状。每至中秋之夜,月亮从东山升起,此地最早得月之辉,月影倒映在泉心,恰似在盘中捧月。
其三为摸子泉,位于旷观楼下的摸子洞中。往昔,善男信女会伸手在泉水中摸索,传言摸到石子会生男孩,摸到瓦片则生女孩。
清末学者刘尔欣曾于洞口撰写一联,嘲讽此迷信行为:“糊糊涂涂,将佛脚抱来,求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头拿去,说是儿孙。”
其四是蒙泉,在东龙口下方。此处悬崖高耸,瀑布飞泻而下,如白练悬挂,似细丝飞扬,坠入乱石丛中,溅起无数晶莹水珠,水流淌至草坡间,汇聚成一片如镜的水洼。“蒙”为卦名,寓意东谷山下潜藏危险。
其五为惠泉,在西龙口下企桥南端谷底,泉呈圆形,水质清澈,沙粒明晰可见,味道甘甜鲜美,适宜烹煮菜肴,且具备灌溉之利,惠及民众,故而得名。
五泉山,是兰州市内闻名遐迩的名胜之地。早在唐、宋时期,此处便已建有寺庙,可惜后来毁于兵火。
如今,其建筑规模达一万多平方米,其中崇庆寺、嘛尼寺、卧佛殿、地藏寺等,大多为明清时代的建筑杰作。古建筑群多集中于中峰。踏入山门,沿着中间通道径直而上,可见殿宇层叠有致,楼阁错落有序,气势颇为壮观。
中峰两侧分别为东西龙口。在幽谷之中,清泉潺潺,如翠玉般灵动,林荫繁茂,仿若华盖。廊榭亭阁环绕其间,相得益彰。东龙口巧妙利用山泉之水,新建了碧波粼粼的莲池,以及蜿蜒于池上的九曲桥。池边,伫立着二龙戏珠的釉壁,栩栩如生。一条长达240多级、97盈的长廊盘旋而上,将东龙口与中峰紧密连通。
西龙口则依山就势,打造出高阁横秀、飞泉挂碧的“小蓬莱”,以及碧水、亭台、绿树相映成趣的“翠山新圃”。西龙口西侧的动物园,设有鹿苑、熊池、狮虎房、猴山、禽园、熊猫馆等。
此外,五泉山的“铜接引佛”与“泰和铁钟”,堪称公园的“镇山之宝”,如今已成为国家级保护文物。
“铜接引佛”最初安放在兰州东关的接引寺内,如今已移至五泉山的金刚殿。此铜佛铸造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身高一丈六尺,身围八尺,重量约万余斤。其造型优美,衣褶清晰,面部神态敦厚丰腴,静谧庄重,面带微笑。左手托钵,右手舒展,呈现出一副悲天悯人、接引众生普度的姿态,是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
“泰和铁钟”原本属于普照寺,后被安置在五泉山的钟厅内。该铁钟铸造于金代章宗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钟高九尺,直径六尺,重达一万斤。其造型宏伟肃穆,声音浑厚洪亮。
若自西路启程前行,首个映入眼帘的风景点便是“翠幽新圃”。圃中设有梅花洞,洞内几汪清池澄澈见底,几丈回廊曲折蜿蜒,一座凌波轩、一座八角亭与一座地下游艺场错落有致地分布其中。池中飞檐红柱的倒影,与青幽山色相互映衬,景致美不胜收,令人心醉神迷。
沿着西长廊拾级而上,可见一座形似初升新月的小亭,名为“半月亭”。穿过半月亭,便来到企桥,五泉之一的“惠泉”就紧邻企桥之畔。惠泉呈圆形,四周绿树成荫,芳草如茵。泉水清冽透明,味道甘甜,不仅适宜烹茶,还兼具灌溉之利,实惠实用,故而得名“惠泉”。
离开惠泉,沿着一道道青石阶蜿蜒盘旋而上,便来到了久负盛名的“嘛尼寺”。
此处古槐繁茂,浓荫匝地,寺院静谧清幽。一排悬楼横亘于寺门之上,东边为瞰霞楼,西边是延月楼。楼下前方,依依小径、仄仄门户、重重院落、叠叠园林、曲曲亭台错落有致,布局精巧,别具韵味。
走出嘛尼寺,继续向高处行进,只见一面陡峭的石壁上,有涓涓清瀑直直倾泻而下,落入壁下一方清潭之中,这里便是西龙口。西龙口距离甘露泉很近。
“甘露泉”乃是五泉中位置最高的一眼泉,位于文昌宫西侧,有一座孤亭遮蔽。其源流纤细,即便久雨也不会泛滥,大旱之时亦不会干涸,泉水甘冽,饮之如饮甘露。
相传,此泉因契合“天下太平,则天降甘露”之意而得名。
步出甘露泉,便来到文昌宫。宫之东侧,有一垣花墙,其花瓶状小门的门楣之上,醒目地镌刻着三个淡灰色的隶字——掬月泉。这掬月泉与其他几眼泉大相径庭,说它是泉,实则更似井。泉水汇聚于一眼仿若深井的幽深洞穴之中,距离地面约1.6米。每至明月高悬之夜,皎洁的月影径直投映于泉心,恰似将明月捧于盘中,“掬月”这一雅名便由此得来。此外,此处还是西、中、东三条上山路径的交汇之处。
与文昌宫相邻的是旷观楼。登上此楼俯瞰,兰州市容全貌尽入眼帘。楼下有一处古洞,深度约10米,洞底汇聚着一泓清泉,水底布满花石瓦砾,这便是五泉中的“摸子泉” 。
常有虔诚的信男善女钻进洞中,伸手在泉水中摸索,传言摸到石头就会得男孩,摸到瓦片就会得女孩。刘尔炘曾于洞门口书写一副对联,对这种迷信行为予以嘲讽:“糊糊涂涂将佛脚抱来,求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头拿去,说是儿孙。”
自旷观楼出发,沿着傍依山岩的路径继续向上攀登,便来到了千佛阁。它雄踞于东龙口飞瀑之上,气势恢宏,地势险要,堪称五泉山之巅的标志性建筑。
凭栏俯瞰,但见东长廊如蛟龙凌空,横跨层岩,环绕清流,穿梭于亭台楼阁之间,将半壁园林紧紧环抱,恰似一道守护林泉的巍峨长城。
自千佛阁迈出,沿着东长廊缓缓下行,便来到子午台与八卦台。此处上接东龙口,下临蒙泉。抬头仰望,可见东龙口飞瀑倾泄,气势磅礴;低头俯瞰,能尽览五泉之首“蒙泉”的风姿。“蒙”为卦名,乃六十四卦之一,卦象为坎上艮下,坎象征水,艮象征山,以“蒙”字来概括东谷的景致,蕴含着山下藏险之意。
明代文人李文曾赋诗称赞蒙泉:“上人邀我烹新茗,水汲山中第五泉。”
五泉山之名的由来
西汉年间,骠骑将军霍去病领汉武帝之命,率万名骑兵出征,讨伐盘踞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队行至兰州,于皋兰山脚下安营扎寨。长途跋涉后,全军疲惫,人困马乏,可附近却寻觅不到水源,无法生火做饭。副将心急如焚,急忙向霍去病请示对策。只见霍去病镇定自若,从容地拿起马鞭,在山坡上连戳五下。刹那间,五股清泉顺着鞭痕,从山坡潺潺涌出,泉水甘甜清冽。这清泉不仅解了全军将士的用水之急,还世代流淌,成为当地百姓重要的饮用水源。据说,五泉山之名便由此而来。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