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里的孝乡温度
郑世兴

9月14日上午,王乃玺先生《老博山孝乡情》新书见面会在博山区文化馆隆重举行,当87岁的乃玺先生被家人推着轮椅登上讲台时,我在淄川家中直播的屏幕前,与现场230名文学界同仁一同起立鼓掌。这一刻,掌声不仅献给一位耄耋老人的新书问世,更致敬他用数年时光、26万字手稿、410页墨香,将一座老城的记忆镌刻成永恒的孝乡史诗。
轮椅上的韧性与时光的重量
得知这本书是先生一笔一划手写后,再由女儿逐字录入修改而成时,我的敬佩化作了眼眶的湿润。26万字,对年轻人而言尚是浩大工程,何况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那些被钢笔磨出茧子的手指,那些在台灯下反复推敲的夜晚,那些因视力模糊而不得不凑近纸页的姿态,早已超越了文字创作的范畴,成为一场关于生命韧性的庄严仪式。
当青年作家邵波10月4日将带着先生体温的赠书驱车专程来淄川送到我手中时,我摸着烫金的封面,忽然懂得:所谓“巨制”从来不是字数堆砌的产物,而是一个老人用余生与故乡对话的诚挚。
放大镜下的记忆与泪光中的共鸣
此书共分“老城旧事”、“家风纪往”、“流年积锦”三篇,集个人经历、街巷风情、乡土民俗与一体。我戴着老花镜、手持放大镜当读到第《龙泉街往事》的那天,淄川的秋雨正敲打着窗棂。书页间涌出的龙泉寺那清澈的泉水时,宛若我又走进这幽深院中的市药检所找老同学的情景;好像又迈进蒋家大院,找我的文友蒋则君先生,品尝嫂夫人包的博山水饺,眼前好像又浮现了他堂屋里挂着的程思源先生赠予他的墨宝;瞬间将我拉回40年前。我忽然笑出声,又很快被泪水模糊了视线。原来先生笔下的每一处街巷褶皱里,都藏着无数人共同的青春密码。
这本书的魔力,在于它让“老博山“不再是地理概念,而成为一代人心灵的原乡。那些被钢筋水泥掩盖的市井烟火,那些被时代洪流冲散的邻里温情,在先生的文字里重新焕发生机。不是文字的华丽,而是真情打动了像我这样年过八旬的老读者。
征文里的接力与孝乡情的传承
目前颜山文学沙龙正在开展《老博山孝乡情》征文活动,征文刚开始我就立马写了一篇有关孝乡淳朴民风的文章,我不是博山人,但我觉得我写博山,不是在复刻旧时光,而是在给未来的孩子留下一把钥匙,当他们推开文学的门,依然能闻到龙泉寺的槐花香,触摸到孝妇河温热的脉搏。
先生用心血筑起一座文学博物馆,而我们这些读者,正通过征文、通过重读、通过向年轻人讲述,让这座博物馆的灯光永不熄灭。孝乡情从来不是某个人的独白,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用记忆接力的长诗。
合上书页时,外边仍淅淅沥沥的下着秋雨,凉意令人心情有些沉甸甸的。老博山无论你如何不舍,但终究会在地图上消失,但它在人们心里永远活着,或许这就是文字最神圣的力量,它能让轮椅上的老人成为时光的摆渡者,让泛黄的记忆化作永恒的星光,照亮每一个思乡的夜晚。
愿先生的墨香,愿我们每一个人留下的墨痕,永这流淌在孝乡的血脉里!

作者简介:郑世兴,济南市章丘区人,现居淄博市淄川。副主任医师(退休)。正业从医,业余爱好读书、写作,常有散文、随笔等见诸各级报端。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优秀作家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