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国防军事频道《军医面对面》栏目组(姬维纳 赵婕)采访了老军医、《中国老兵健康管理集团》教授 、《中国军创生物科技集团太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执业医师、主任医师、全科医生高级药剂师、清代御医王九峰第五代传人王振磊。
他说:王九峰作为清代中医温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以“温补”为核心,尤其在虚损病治疗领域构建了独特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不仅丰富了清代温补学派的学术内涵,更对后世中医临床产生了跨越时代的深远影响。
在清代温补学派的传承与发展中,王九峰起到了关键的承上启下作用。他继承了张仲景、李东垣、张景岳等前代温补医家的核心思想,既吸纳了李东垣“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脾胃温补理论,又融合了张景岳“肾为先天之本”的肾命温补学说,同时结合自身数十年临床经验,将“温补”理念从单一的脏腑调理,拓展为“整体兼顾、精准施补”的系统思路。不同于部分医家温补时偏于滋腻或温燥的弊端,王九峰主张“补而不滞、温而不燥”,强调根据患者体质、病情轻重与病程长短调整温补力度,使温补学派的临床应用更具灵活性与安全性,进一步完善了温补学派的学术框架。
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在虚损病治疗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王九峰认为,虚损病的核心病机在于“肾中精气亏虚、脏腑气血失调”,因此提出“补肾通调”的核心治则——以补肾为根本,兼顾通调脏腑气机与气血运行,打破了以往治疗虚损病“单纯进补”的局限。
在“补肾”方面,王九峰强调“阴阳兼顾、精血同补”。他针对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等不同证型,分别制定了差异化的温补方案:肾阴虚者,以六味地黄丸、左归丸为基础,配伍麦冬、玉竹等滋阴之品,避免单纯补肾阴而致滋腻碍胃;肾阳虚者,以金匮肾气丸、右归丸为底方,少佐当归、熟地黄等补血药,做到“温阳不伤阴、补阳兼顾血”;对于长期虚损导致的肾精血亏虚,他则常用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等药,兼顾补肾精与益精血,为后世虚损病“补肾”治法提供了清晰的临床路径。
在“通调”方面,王九峰提出“补而必通、通补结合”。他认为,虚损病患者长期气血亏虚,易致气机郁滞、瘀血内阻,若单纯进补,反而会加重“虚不受补”“补而壅滞”的问题。因此,他在补肾的同时,常配伍陈皮、砂仁理气健脾,避免补药滋腻;对于伴有瘀血的虚损患者,则加入当归、川芎、桃仁等活血化瘀之品,使补中有通、通中助补。这种“补肾通调”的治则,有效解决了虚损病治疗中“补与通”的矛盾,成为后世治疗慢性虚损、老年虚证、产后虚羸等病症的重要指导原则。
王九峰的学术思想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通过其医案与弟子传承,深刻影响了后世医家。清代后期至民国时期,诸多医家在治疗虚损病时,均借鉴其“补肾通调”理念,如近代医家张锡纯在治疗虚劳病时,便吸收了王九峰“补而不滞”的用药思路;其“整体温补、兼顾通调”的思想,还被融入到老年病、慢性病的临床治疗中,成为现代中医治疗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老年退行性疾病等的重要学术源头。
作为清代温补派的重要传承者与创新者,王九峰以“补肾通调”为核心的虚损病治疗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医温补理论的实践内涵,更构建了一套兼顾安全性与有效性的临床诊疗体系,其学术价值历经数百年检验,至今仍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成为中医传承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