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媒锐评:陈行甲的“不一样”里藏着为民本色
作者:张忠信
在大众视野中,陈行甲始终是个“不一样”的存在。从巴东任上铁腕反腐的“硬汉书记”,到辞职后深耕公益的“暖心守护者”,他用一连串打破常规的选择,跳出了人们对“官员”“公众人物”的固有想象,而这份“不一样”的内核,始终是滚烫的为民初心。
这份“不一样”,是反腐战场的“敢”字当头。面对巴东盘根错节的腐败利益链,面对“动了谁的奶酪”的威胁恐吓,陈行甲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以“摁着叫花子拨眼屎”的辛辣追问撕开乱象,用5年查处87人的凌厉行动荡涤沉疴。他的“敢”,不是一时冲动的蛮干,而是对“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朴素坚守,是对权力异化的坚决抵制。在腐败分子试图以利益围猎、以威胁施压时,他守住了底线、挺直了脊梁,让百姓看到了“正义不会缺席”的希望,也为基层政治生态净化注入了强劲动力。
这份“不一样”,是发展路上的“新”意涌动。深知巴东“穷在深山人未识”,陈行甲放下“官员架子”,亲自出镜直播带货、拍MV唱山歌,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为家乡“代言”。在不少人觉得“官员当网红不务正业”的质疑声中,他用旅游收入增长、群众增收的实效回应了争议。他的“新”,不是追求噱头的作秀,而是“群众需要什么,就去做什么”的务实——既然传统宣传打不开局面,就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破局;既然脱贫攻坚需要新思路,就放下身段当“推销员”。这种打破思维定势的创新,恰恰是心系百姓的生动体现。
这份“不一样”,更是人生选择的“情”系民生。正当仕途顺风顺水时,陈行甲却毅然转身公益,把目光投向困境儿童。他带着捐赠的1000万元深入山区,坚持公开资金流向,用“透明”守护每一份善意。从“书记”到“公益人”,身份变了,但“为百姓做事”的初心没变。他的选择,跳出了“官本位”的狭隘,诠释了“为民”从来不是某个岗位的专属,而是一种融入血脉的价值追求。
陈行甲的“不一样”,本质上是对“为民”二字的极致践行。他没有被权力的惯性裹挟,没有被世俗的眼光束缚,始终以百姓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在当下,这样的“不一样”尤为珍贵——它提醒着每一位公职人员,权力的本质是责任,岗位的意义是服务;也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岗位,只要心怀百姓、勇于担当,就能在时代的画卷中留下属于自己的亮色。
陈行甲的故事,不是孤例,而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它让我们看到,当“为民”成为一种自觉,当“担当”成为一种本能,平凡的人生也能绽放出不平凡的光芒,而这样的光芒,正是照亮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