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平那吉镇的山坳间,藏着一位让四乡六里记挂的“活菩萨”——九旬民间老中医杨畅明。他以义诊为业,十余年如一日,用中草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江门一带攒下“山乡白求恩”的美名。他家的堂屋里,锦旗如林,其中几面赫然绣着“白求恩”三字;中秋刚过,更有佳音传出:他妙手回春,将一位80岁男性的晚期肝癌、一位女性的子宫肿瘤成功治愈。10月7日,笔者专程赶赴那吉镇东坑村,探寻这位老中医的仁心故事。

恩港同乡会副理事长冯科奋(右)10月7日访问杨𣈱明老中医合影。
杨老指着墙上新挂的“华佗再世”锦旗,眼角泛起笑意——这是今年9月一位何姓患者特意送来的。故事要从2012年说起:江门商人梁先生常年在俄罗斯经商,妻子患上子宫肿瘤后,他带着妻子辗转莫斯科数家医院,散尽千金却只换来“难以医治、不予收治”的答复。绝望之际,朋友提及那吉镇有位老中医,不仅分文不收,还治好过不少疑难病症。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梁先生带着妻子回到东坑村找到杨畅明。仅两个月,几副中药下肚,妻子的肿瘤竟奇迹般消退;经大医院复查,身体已完全康复。

江门市患者经杨𣈱明医治愈后赠送的锦旗。
今年6月,梁先生得知好友何先生(退役军人)不幸确诊晚期肝癌,在多家大医院治疗无果后,只能回家“等着见马克思”。他立刻想起妻子的经历,连忙驱车将杨畅明接到江门。杨老为何先生把脉问诊后,开了30剂中药,叮嘱他按时服用;期间何先生两次专程到东坑村复诊,杨老又根据病情调整药方与药量。两个月后,何先生的身体竟日渐好转,几次去医院复查,结果都令人惊喜:晚期肝癌细胞已成功清除!9月,何先生带着2000元酬金登门致谢,却被杨老严肃拒绝:“我有退休工资,看病从不收钱!”感动之下,何先生亲手拟定“华佗再世”锦旗,送到了杨老家中。

江门市患者经杨𣈱明医治愈后赠送的锦旗。
这样的故事,在杨畅明的义诊生涯里早已不是特例。十余年来,他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在偏僻山乡续写着“白求恩”的精神,主流媒体报道他的事迹已有十多篇,“山乡白求恩”的称号,他当之无愧。
杨畅明的医术与仁心,源于祖父的传承。九岁起,他就跟着祖父上山采草药、认药性,听祖父讲“行医济民”的道理。祖父留下的那本《各等杂症》,记载着数百个治病药方,是老人一生行医的心血;106岁临终前,祖父攥着他的手郑重嘱托:“用中草药为百姓服务,既是祖传的德行,也是公众的需求,你一定要守住。”

江门市患者经杨𣈱明医治愈后赠送的锦旗。
这句遗训,杨畅明记了一辈子。在东坑村的老宅前,他开辟了一片2亩多的“草药园”,种的都是当地药店难寻的稀缺药材,足足有10种。“房前屋后种草药,既方便求诊的人拿药,也能让村里的中小学生来认认草药、学些知识。”杨老说这话时,阳光洒在草药园的叶片上,映得他的笑容格外温暖。
乡村振兴的浪潮里,有人追逐名利,有人向往繁华,杨畅明却守着山乡、守着草药、守着“不收一分钱”的承诺。这位“山乡白求恩”,用草木为刃,以仁心为药,在阡陌间书写着最动人的医者情怀——这份坚守,值得被时光永远铭记。
冯创志,曾任恩平报社社长、总编辑,恩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恩平市贸易局长,恩平市外经贸局长,恩平市发改局长。退休后至今被聘为中央和省驻江门记者协会高级顾问;恩平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恩平市冯如文化研究会创会第一副会长。2015年被中国创新管理研究院聘为客座教授;国内多家主流媒体专栏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