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通老碑的发现
洛宁县城隍庙自初建、扩建,乃至其后的每一次修缮,想必在当时皆立有铭碑以作纪念。然而,岁月悠悠,历经沧海桑田,这些极具历史文物价值的碑碣,大多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实在令人惋惜。但仍期待着有朝一日,它们能重见天日。
历经社会的动荡变迁,城隍庙除了建筑之外,几乎未留存下有价值的文字资料。幸得知情人士指引,才于一个不显眼的角落,发现了几通堆叠在一起的古碑。
2025年5月22日,姓氏文化研究会理事大原村张学文、《洛宁城事》主编李新光、姓氏文化研究会原秘书长杨小沪等几位热衷者,将古碑翻出,清洗辨认,还邀请大桥坡刻碑的李群章先生以宣纸拓印,却因天降大雨而未能如愿。
过了两日,原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程卫东、原一高中退休语文教师马五三两位行家加入,涧口乡曹海涛也积极参与其中,继续探寻古碑的奥秘。现将初步发现记录如下:
(一) 皇清·重修城隍庙记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仲冬朔十日
原文
□□□□□记
□□□□□□□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传 邑庙舞楼前有财神殿 自邑侯
佟老爷重修后六十余年虽期间偶有补葺而规模□□从未有□□□□
丙戍秋当商谢君讳曇字衢天乃陕西朝邑县人也入庙瞻拜偶动重修之念于是即日命工择吉起修神像易以五彩樑柱改为彩画门窗一新墙壁装饰砖铺地基画屏神后墙垣甬道从新修理不逾月而工告竣将见辉煌赫奕神像之巍焕视昔有加雕梁画栋庙之森严于今为盛人曰非谢君之力不及此谢君曰否否非独余一人之力也余素有财神会若干人每人出金若干余与正兴號二人营运得息若干大因神而积会以会而敬神修庙用所当用不为过也且以众人之财而修庙此众人之功德也余敢贪人之功以为己力哉子盍为我作文以寿槠石余逊谢不能因序其修庙之工程与谢君之不没□以志之并书会人姓名于后以垂不朽云
邑儒学生员陈炳耀 沐手 撰文
邑儒学生员 刘彦 书丹
功德主 陕西同州府朝邑县监生 谢曇
山西平阳府夏县耆老 蔡士傑
本城监生 张盼
道会司道会 曲来成
画匠 秦连
泥水匠沈光明 陈经
石匠 任颜贵 赵起鹤
土工 胡伦 陈德 镌
旹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仲冬 朔十日 吉旦
说明
原碑因左上角损坏,第一行仅存一个“记”字,根据所处位置推断,应缺失5个字;第二行应缺失7+1+2=10个字;第三行缺失2+4=6个字。
为便于阅读,经众人共同研讨、推断,冒昧以个人揣测填补内容,并在原文下方划直线加以区分,此做法或有悖常规。这一切皆为个人主观臆想与浅陋见解,恰似狗尾续貂,仅供诸位参考。在此,诚恳期盼各位专家学者,不吝给予宝贵意见,提出高妙见解,纠正其中谬误,还原其本来面貌,以免对后世造成误导,落下笑柄。
句读
尚聞韩愈说: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①。
邑庙舞楼前有财神殿三楹。
自邑侯佟老爷②重修后六十余年,偶有补葺,而规模猶然,从未有踵其豪华者。丙戍秋③,当商谢君讳曇字衢天④,乃陕西朝邑县人也。入庙瞻拜,偶动重修之念,于是,即日命工,择吉起修神像。易以五彩樑柱,改为彩画,门窗一新,墙壁装饰,砖铺地基,画屏神后墙垣,甬道从新修理。不逾月而工告竣。将见辉煌赫奕。神像之巍焕,视昔有加。雕梁画栋,庙之森严,于今为盛。
人曰:非谢君之力不及此。谢君曰:否!否!非独余一人之力也。余素有财神会若干人,每人出金若干,余与正兴號⑤二人营运得息若干。大因神而積会,以会而敬神修庙,用所当用,不为过也。且以众人之财而修庙,此众人之功德也,余敢贪人之功以为己力哉?子盍为我作文⑥,以寿槠石,余逊谢不能,因序其修庙之工程,与谢君之不没善以志之。并书会人姓名于后,以垂不朽云。
邑儒学生员⑦ 陈炳耀 沐手 撰 文
邑儒学生员 刘彦 书丹
功德主 陕西同州府朝邑县 监生⑧ 谢曇
山西平阳府夏 县 耆老 蔡士傑
本城监生 张盼
道会司⑨ 道会 曲来成
画匠 秦连 李如盛
泥水匠 沈光明 陈经
石匠 任颜贵 赵起鹤
土工 胡伦 陈德 镌
旹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仲冬 朔十日 吉旦
注释
① 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典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公的《与于襄阳书》。意思是,如果没有前辈的引荐,即便是满腹经纶的布衣才士,也难以获得出人头地的机会;同样,若没有后人的传承与宣扬,即使一个人的功业在世时如日中天,其在后世也会被逐渐遗忘。
这句古语强调了传承与引荐的重要性,无论是知识的传播,还是英雄事迹的流传,都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
② 佟老爷:佟赋伟,奉天正蓝旗监生。清·康熙二十四年任永宁县知县,长达十五年之久。筑渠修庙,颇有政声。民国六年《洛宁县志》载有康熙三十一年他写的序文(11页),《艺文》篇中并有佟侯《重修万箱渠碑记》一文(486页)。永宁才子韦衮,为其写了《佟侯石渠记》《创开天一渠碑记》两文赞之(489页)。康熙三十七年曾举全县之力,重修城隍庙。可惜碑碣散失,无缘稽查当时的盛况。
③ 丙戍秋: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秋天。
④ 商谢君讳曇字衢天:有一个姓谢名曇字衢天的生意人。当时的商贾名流,慈善家。
⑤ 正兴號:人名,非商号。
⑥ 子盍为我作文:子,你;盍,为什么不;为,替、代;我,我、我们、大家;子盍为我作文,你为什么不以大家的名义写篇文章呢。
“子盍为我”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反问句式,常用来加强语气。
⑦ 邑儒学生员:邑儒学,在县级儒学就读;生员,秀才;邑儒学生员,是明清时期,在县级儒学就读的秀才。属于科举制度中的初级功名,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特权。
⑧ 监生:非官职。是明清时期,通过选拔、捐納、恩荫等方式,能进入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统称。须完成学业通过考核,合格者方可获得任官资格。
⑨ 邑道会司:是清时期道教的县级管理机构,主管人称道会。
《清史稿·职官志三》:府道纪司都纪、副都纪 ,州道正司道正,县道会司道会,各一人。遴通晓经義,恪守清规者。给予度牒(证书)。相当于现在的道教会会长。不在编制,无薪金。
⑩耆老:60岁称耆,70岁称老,泛指六七十岁以上的长者;特指品行高尚、德高望重、有地位受尊敬的士绅。
翻译(意译)
韩愈于《与于襄阳书》中曾言:“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此语旨在表明,倘若缺乏前辈的举荐与提携,即便身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布衣之士,亦难觅崭露头角、出人头地的契机。同理,若无后人的传承与弘扬,纵使某人在世时功业辉煌,如日中天,于后世也终将逐渐被人遗忘。
邑庙舞楼之前,建有财神殿三间。 自知县佟赋伟老爷重修城隍庙后的六十余年间,虽偶有修补,但规模均较小,修缮水平从未超越此次。
农历丙戌年(公元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秋,有一位来自陕西省朝邑县、现于永宁营商的谢曇先生,字衢天,他心怀虔诚,步入城隍庙瞻仰参拜。因感念城隍爷的灵验,顿生重修庙宇之念。
事不宜迟,谢先生当即选定吉日,召集工匠,破土动工。先是铺设院内甬道,重新粉刷斑驳的墙壁,为横梁、立柱添上彩画,给门窗髹漆,以方砖铺地;而后对神像重新上色粉彩,在像后墙壁绘制彩绘影屏。
众人齐心协力,不到一月便大功告成。但见庙宇宏伟壮丽,辉煌夺目。神像高大威严,光彩照人,与往昔大不相同;雕梁画栋,森然肃穆,盛况空前。
众人皆言:若非谢曇先生之力,断难至此。衢天先生赶忙回应:不,不,此非我一人之功。我平日组织有财神会,众人皆出一定资金,由我与正兴号共同经营运作,获有不菲利息。此集资会本为公益而设,以会中所得利息修庙敬神,恰得其所,并无不妥。况且用众人之资修庙,本就是大家的功德,我岂敢独占他人功劳?
众人推举我作文刻碑以作纪念,实在推脱不掉,遂将修庙工程始末写成此序,以感恩并褒扬谢公衢天先生的非凡善举,亦将慈善会众人姓名附于其后,望大家永记他们的功德。
简评
此乃迄今发现且能获取的最早有关城隍庙修缮的碑记。从碑文中不难看出,彼时大唐社稷已稳健发展一百五十余载,正值康乾盛世,国祚昌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商业兴盛。即便地处偏僻山区的永宁小县,亦是民生安乐,城镇兴旺,店铺鳞次栉比,贸易如火如荼,竟吸引大量外地商贾投资,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取得斐然成就,足见当时社会发展已达相当开放、富足与发达之境。
那些获取功名却无从政机会的知识分子,纷纷投身商界。他们眼界开阔、思想活跃、手段灵活,四处闯荡,惠及四方商贾,博采众长,积累了大量财富与丰富经验。
他们深知,将资金投入社会公益事业,赢得慈善之名,方能站稳脚跟,谋求更大发展,获取更多经济利益,实现名利双收,立于不败之地。
陕西同州府朝邑县监生谢曇、山西平阳府夏县耆老蔡士傑,便是其中代表。他们将商业触角延伸至熊耳山麓的永宁县,联合本城监生张盼、正兴号,组建经济投资联合体“财神会”,类似如今的“城投公司”。
他们极具商业头脑,瞄准盈利行业,投入大量资金,构建产、供、销一体的实体经济链条,环环相扣,加之善于经营管理,自然收获丰厚回报。有了财富后,他们投民众所好,修缮庙堂,广施恩惠,成为妇幼皆知的大善人。天时、地利、人和齐聚,日后定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于是,便有了此次修缮城隍庙的善举,永宁城的信众也因此蒙福感恩,勒石立碑,让这些睿智商贾名传后世。 一叶知秋,滴水映日。一篇碑文所记片段,便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