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秋绿的思考
文/空谷幽兰
当台风归去,人们紧张而焦虑的情绪也随之平抚,世界重又喧嚣起来,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晨光一缕射进卧室,暖融融,带着海潮的湿味,无比爽清,打开窗子一望,哇!又是一派新绿,心似春又重行,街路两旁的杨柳,经过盛夏和秋风的折磨,虽削廋了许多,反到更加年轻!像极了失恋少女的更醒,身材越发成熟和柔盈。树叶如眉,带着反射的日光,悄悄地随风翻转摆动,不再充满春的狂想,不再追赶炎夏的暴躁,安静得让人有点心疼。
伸手抚摸,那树干凉凉的,树叶冷冷的,绿则绿,却少了些许回应。一经春风的横扫,烈焰的暴晒,秋风秋雨的淹割,它们懂得了啥叫世事的无情,收敛了当初稚嫩的锋芒,懂得了知足常乐。
过了中元节,园林工开始大清理,开着吊车,一株一株的修剪,把中空欲折的暗枝都裁下来,保留了主干和充满无限生命力的新枝,待来年升发。老树如同大病新愈的硬汉,再次续力奋发图强,把枯枝落叶变成肥料营养自己,把秋雨吸纳入根,一滴不剩,毫无怨怼,向内求索,储存历练,准备迎接冬日到来的巨大考验。永不言败,永不气馁,从不提起,它给予世界荫凉唯美多姿的贡献!
我望着窗外绿意发呆,有点魂不守舍,怕冬天的到来,怕看到黑白的影像把大地遮盖,想留住这不可多得的一抹秋绿!
(原创首发)
评述《一抹秋绿的思考》:在凋零与重生之间
空谷幽兰的《一抹秋绿的思考》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秋日绿意的画卷,却在这看似寻常的风景中埋藏着深邃的生命哲思。这篇散文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通过描写台风过后的秋绿,构建了一个关于生命韧性与自我救赎的隐喻世界。
文章开篇以台风的离去与世界的喧嚣形成强烈对比,这种平静的喧嚣恰恰是现代人精神状态的写照。当作者晨光中看到杨柳的新绿时,那种心似春又重的悸动,实则是对生命本真的呼唤。文中失恋少女的比喻尤为精妙——被盛夏和秋风折磨的杨柳,不仅没有枯萎,反而在苦难中获得了更成熟的柔盈。这种描写颠覆了传统悲秋的意象,展现出生命在逆境中绽放的独特美感。
最令人深思的是对树木的拟人化描写:树干凉凉的,树叶冷冷的,绿则绿,却少了些许回应。这种克制的绿意,恰似历经沧桑后的生命态度——不再张扬,却更具厚度。作者敏锐地捕捉到树木的生存智慧:将枯枝落叶转化为养分,将秋雨吸纳入根,这种向内求索的姿态,正是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启示。
文中园林工修剪树木的场景构成一个精妙的隐喻。那些被裁去的中空欲折的暗枝,象征着生命需要定期修剪的脆弱部分;而保留的主干和新枝,则代表着希望与重生。这种有选择的放弃,不是妥协,而是为了更好的生长——老树如同大病新愈的硬汉,再次续力奋发图强的形象,传递出生命最本质的坚韧。
结尾处作者对冬天到来的恐惧与对秋绿的留恋,恰恰揭示了人类面对时间流逝的永恒焦虑。但通篇来看,这种焦虑已被转化为对生命过程的深刻理解。一抹秋绿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它的颜色,更在于它承载了树木从春到秋的全部记忆与智慧。
这篇散文的独特价值在于,它用植物的生命周期映照人类的精神成长。在万物凋零的秋季,那抹绿意不是衰败的延迟,而是新生的预告。空谷幽兰用诗意的语言告诉我们:生命的精彩不在于永远繁茂,而在于无论经历多少风雨,都能保持向光而生的姿态。这种思考,让这篇短文超越了季节的界限,成为对生命韧性的永恒礼赞。
